毕竟刘林的身份在那里,想弄掉这个隐患的人大有人在,刘林府上的司闻曹一方面收到了丞相府监视刘林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有刘禅保护刘林的旨意。
刘林现在要做的,就是去城外的北伐军营报道,然后随军北上,拯救世界。
大军已经集结十余日了,益州南部的一些军队已经集结在城南,羽林、虎贲等营则一直驻扎在城北的军营。
而主要将领像扬武将军邓芝、右中郎将宗预、绥南中郎将张翼、广武督廖化、左将军吴壹、奋威将军马忠、后将军刘邕这些没有在外的,此时都聚集在相府,商讨北伐大计。
所以刘林说是去见张翼,其实还是去了诸葛亮府上。
“末将刘林,见过丞相,见过诸位将军。”
“不错不错,久闻副军将军之子雄壮勇武,今日一见,名不虚传。”诸葛亮坐在首位,看着堂前行礼的刘林,没有一丝异样。
“坐吧,子儒这些年在成都也算埋没了。”诸葛亮一侧的一个文士指了指最下的一个座位道。
刘林认得这是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就是后来诸葛亮去世后和魏延相争,导致魏延被夷灭三族的人。
屋里的将军们并不与刘林熟稔,所以很快的客套后话题又回到了军事上。
“诸位,从前年开始,我军主力部队一直在沔阳黄沙一带屯田,粮草聚集于斜谷邸阁。另外,我已命西曹掾蒲元在斜谷口设立武库,据说新铸造的三千把新刀锋利无比,到时候大军军械就就地补给。可谓万事具备,如今召集各位前来军议,是因为出兵在即,我军如何建功,还需与各位计较计较。”诸葛亮摇了摇羽扇,看了看一旁的杨仪。
杨仪立马起身道:“仪奉丞相军令,木牛流马已经投入使用,成都的粮草已运三十万余石至斜谷口,另有江州、汉中两处调运粮草二十五万余石,已皆在途中。”
“诸位,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亮蒙先帝垂青,又赖陛下信赖,此番北伐,不成功,便成仁!”诸葛亮环顾四下坐上的将军们,缓缓问道;“哪位将军若有什么好的计策,可以现在提出来大家一起参详参详。”
扬武将军邓芝抬头看了看屋顶,假装没有听到,廖化和宗预互相看了一眼,终究没有吱声。
丞相哪里都好,就是自己的主见太强,说是让你提意见,但你如果提的跟他心里想的不一样,他基本不会同意。没见魏文长中出子午谷的建议,每次北伐都提,每次都被丞相否决,这次干脆都不叫他回成都议事了,而是直接让他从汉中去斜谷口,也是怕他又提这茬。
可是,自从马谡失了街亭被斩首后,能当丞相肚子里蛔虫的人几乎没有了,中监军姜维勉强算一个,可是他人在负责修缮栈道,并不在此。
良久的沉默后,一个声音在末位响起。
“丞相,末将以为前几次出斜谷皆未能建功,这次不如放弃出祁山、占陇西的计划,由褒斜道直入关中,在平原与魏军决战!”
所有人都把目光看向了那个声音,这人莫不是傻了,逆魏的骑兵天下无双,跟魏军在平原作战?怎么想的?
说话的正是刘林。
诸葛亮挥了挥手,止住诸将的议论,眯着眼睛看着刘林,说道:“子儒,说说看你的想法。”
“丞相,从汉中至武都、北上祁山的路途迂远,唯有沮县到下辨这段路可以漕运,沿途山路崎岖,粮草想供给到前线十分困难,前几次北伐也大多是因为给养不足以与敌军相持而退兵。但从汉中走褒斜谷到关中,虽然有栈道险阻,但是路途却近了很多。加上丞相的木牛流马,粮草供给应该不成问题。”刘林拱手说道。
“不错,还有吗?”诸葛亮露出了满意的神色,难得啊,自从马谡死后,很少有人能提出和自己一致的想法了。
一想到马谡,诸葛亮就觉得心口疼,当年如果不是马谡失了街亭,第一次北伐说不定就把长安拿下来了。也怪当时对逆魏在关中的实力心里没底,不然自己还真就让魏延从子午谷偷袭长安了,可谁知道夏侯楙作为夏侯渊的儿子弱成那个样子,夏侯渊虽说在定军山被老将军黄忠斩了,但本质上还是因为分兵给张郃等人,自己又有点虎亲自跑去俢鹿寨,这才成就了黄忠的威名,夏侯渊当年在雍凉可是把马超、韩遂打的如同丧家之犬,号称“虎步关西”的,魏延虽然不带多少人去,万一被在子午谷口以逸待劳了,大军的士气影响就大了。
“丞相,还有一方面是因为逆魏那边。”刘林的话把诸葛亮的思绪拉了回来。
诸葛亮点点头,示意刘林继续说下去。
“自从司马懿主持西北战事后,逆魏显然已经发现了我军的攻略重心在祁山、上圭阝一带,据说司马孚建议伪帝从冀州调了五千农丁在上圭阝,秋冬习战阵,春夏俢桑田,司马懿也在天水、南安等地开办冶铁,魏军占据地利,粮草充足,兵力强大,诚不宜图之。”
“那大军屯于何处为宜?”诸葛亮继续问道。
“汉中!汉中前瞰米仓,后蔽石穴,左接华阳、黑水之壤,右通阴平、秦、陇之墟,蜀之咽喉也。大军在此,供方俱便,若能充分运用地势,从多条路向关中和陇右出兵,虚实相应,魏军若是分兵防守则实力大减,若不分兵,终有一处为我军所乘。此外,我军虽说一直忌惮魏军的精骑,可据在下所知,丞相多次北伐,我军野战从未吃过什么大亏,所以末将建议在五丈原与魏军决战。”
“哈哈哈”诸葛亮笑着起身,指着不知所措的刘林,对着邓芝等人说道。“前有伯约,后有子儒,我大汉后继有人啊!”
“文伟(费祎),派人通知征西大将军(魏延)和讨寇将军(王平,统无当飞军),大军会于汉中,出褒斜道,入五丈原。”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