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用准备,张口即来的事。”陆鸣不屑的说。
陆鸣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
“上节课我给你们说的,你们应该都知道了,我就不多废话了,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然后就开始吧。”李老师也没废话,直接就让开始了。
李老师在讲台上坐了一会儿,看着下面的学生激烈的讨论。
可能是觉得自己在讲台上没什么意思,所以就下去和同学们一块讨论去了。
苏青辞和黄依依两个人扭了过来。
“讨论课,真有意思。”黄依依说了一句。黄依依笑嘻嘻的,看起来很开心。
“老师让讨论的是《诗经》”苏青辞重申了一下主要内容,因为她怕跑偏。
“《诗经》应该没什么好说的吧”黄依依接了一句。黄依依在脑海中想了想,没有《诗经》的一点消息。
很快就迎来了打脸。
“《诗经》里可以说的可太多了,就比如诗经的来源,《礼记,王制》里说: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汉书》:春秋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陆鸣停了停继续说。李老师听到陆鸣的话就站在旁边认真的听着,但陆鸣没有发现。
“这两个说的意思是《诗经》可能是宫里的人专门编的,也可能是下面的人为了上面的人而编的。有多少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就不好说了。”
“你的意思是说,诗里的内容都被改过?”洪烨发现了华点。
“也不能这么说吧,但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但《诗经》确实很优秀。”陆鸣不可否认。《诗经》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诗经》曾经不是乐歌嘛。”苏青辞插了一句。
“那当然了,要不然怎么会被改呢,不改哪来的音律。音乐又不是天生的。”陆鸣肯定道。
“《诗经》不是被称作为现实主义的开创者吗?改的话...”苏青辞想了想老师上课讲的。
“我刚才不是说了《诗经》的来源吗。诗歌献于天子,其实是用来听政的,也就是说,这些内容是为了让天子了解下面人民生活的。”
“所以这些诗可能不是劳动人民写的,但却是写劳动人民的。”
“古代的帝王是有很大威严,所以这里面大部分都是真的。”
“所以被称为现实主义。”陆鸣进行了一大通解释。
“陆鸣说的不错,看来平常没少读书啊。《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和献诗说两个说法。被称为现实主义也有陆鸣说的一部分原因,但别的我就不细说了。”李老师忍不住插了一句
“我给你们说点你们感兴趣的,我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有兴趣听吗?”李老师觉得他们可能对这些古典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就准备说一个小故事。
“当然有,是什么故事呢老师”黄依依这时才有了兴趣,刚才说的黄依依都不感兴趣。
“在宋代时,有一个辽国使者出了一个对联,那个对联是三光日月星,当时无人可对。”
“你们知道当时是谁对出来了吗?”李老师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让他们来回答。
“这个我知道,我前几天恰好看到了,是苏轼对出来的,应该是对的‘四诗风雅颂’”苏青辞昨天在看作文素材的时候正好看到了。
“不错,不错,你们继续聊,我去下一个小组看看。”李老师进行了赞赏,但没过多停留。
“你们都懂的好多啊。”黄依依羡慕的说。
“我只是家里恰好有本《诗经》罢了。”陆鸣笑着说了一句,然后进行了战术喝水。
“你家里还有这书。我家里就只有四大名著。还是我初中时自己买的。”洪烨很是诧异,《诗经》很少有人去买。买四大名著还是因为初中要考。
“《诗经》是我家里人买的,我买的也不多比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几本网络小说。”陆鸣想了想自己曾经买过的书,那些日子有书看,感觉自己的灵魂有了地方。
“主要是因为我自己喜欢看书嘛,但买的书还是比较少的。”让陆鸣遗憾的是他很少买书。但幸运的是他也没少看过书,小学时隔壁村有一个书店,陆鸣没少借书看。初一时老师喜欢看,陆鸣也没少蹭。
以前是没钱买,现在是没欲望买,当我们错过了读书的日子,我们就没有了当初的快乐。
“现在想想,我看的书挺少的,除了初中考试时看的书之外,别的我都没看过。”苏青辞想到了自己的初中。自己喜欢看书吗?好像以前挺喜欢的。
“我也是啊,都没看过几本书,想来还是有遗憾的。”黄依依落寞的说
“我虽然没看过几本名著,但我看的网络小说还是比较多的。”洪烨想了想自己。
“网络小说,能叫书吗?”苏青辞疑惑道。
从小的教育让她觉得网络小说一点都不好。老师对网络小说都挺反感的。
“话不能那么说,就这么说吧,网络小说大部分都不好,但也有好的,只不过很少。如同大浪淘沙。”作为多年的老书虫,陆鸣当即就反驳。
“好的少?也就有了。你是不是看过很多?”苏青辞当即就问了起来。
...
“好多年的老书虫了,如果你想看,我可以推荐几本比较好的。”陆鸣诱惑道。
“算了吧,水太深。”苏青辞分辨不了。而且她现在也不想看书了。
“你作文分可没我高。”陆鸣有点小得意。
“算了,咱俩作文水平还是差不多的。”苏青辞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咱们不是在讨论《诗经》吗?”黄依依发现好像跑题了。
...
这...
额...
众人笑了笑。
讨论嘛,主要就是开心嘛。
这节课还有半节课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