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会阻碍一个人心智的成长。
希望自己讨厌的人过得好,
是件很难的事。
但一边保持讨厌,
一边在原则上认为对方应该过上好的生活,
毕竟是可以做到的。
这至少能够引导你看清楚部分真相——
在对方身上或许隐藏着非常优秀的,
并且值得学习的品质。
而这种品质为你带来的自卑感,
才是你讨厌并想要批评对方的真正原因。
你会因此而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并有机会通过这种崭新的认知,
改变自己的人生。
所有预设成见都会埋没做出行动的可能性。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并非是自己讨厌的人。
而是通过固执判断他人的错误,
来逃避对自我错误的无情批判。
没有批判就没有行动。
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
“世界并没有错,有错的是我”并不是让一个人责怪甚至厌恶自身。
只是一种让自己有所作为,并且真的做出改变的思维方式。
现实可以改变,你也可以改变。
只不过,当你根据自己的愿望来要求现实,就一定会遭遇现实的当头一棒。
原因很简单:
如果你很固执,那么你不能希望现实这个更强大的存在不能比你更固执。
从「自我改变」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是一种让自己有所作为,并且真的开始行动的思考方式。
你可以选择埋怨整个世界,也可以选择真切自省。
然后去在自己的生活里验证,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真的对你的人生有帮助。
也许你喜欢躺在沙发上享乐,和朋友一起咒骂命运不公。
但你更可能是个能够依靠自己力量站起来的强者。
当现实很强,你也很强的时候。
如果你能够退后一步,选择共舞而非战胜,你就能够引导现实的力量,朝着你想要的方向改变。
学着自己去判断。
看看自己的生活,会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出现怎样的变化。
你不必全盘接受这种理念。
但如果你让自己拒绝尝试,从不观察,也并不是多么智慧的选择。
当然,短暂的观察时间是不够的。
以现在的状态为坐标,你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够验证这种思维方式是否有效。
一年的时间不长,带来的回报却可能十分丰厚。
而每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勤奋耕耘,并且有所收获的人,都证实了这样一点:
只要你能够克制自己,并且学会延迟满足,那么你一定能够把现实变得对你更有利。
每个喜爱旅行的人都知道,
想要领略旅途中所有的好风景,是件不可能的事。
在一段被限定的时间里,如果你每个景点都要去到,那么除了旅途的奔波,你什么也都领略不到。
但每一段被限定时间的旅途,必然会有最好的风景,以及欣赏这一风景的体验:
你的状态需要好整以暇,精力需要格外充沛,身边如果能够有一位契合的伴侣则最佳。
你当然也会欣赏沿途风景,但不会对此有太多在意——因为在意是需要花精力的事。
你知道,一个人的精力用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收获。
而精力不只是现实度过的时间,还有你的内心里发生了什么。
理解到了这一点,途中无论喜悦还是忧愁,对你来说要么如同未曾料想的礼物,要么只是需要顺手擦净的尘土。如同书桌脏了你很少会懊恼,只是习惯性的轻轻擦掉。
这些喜悦和忧愁,能够让路途不再乏味。但也仅此而已。
你不会流连。不会沉溺。
因为你明确的知道,你想看到的风景是什么。
你知道,自己只有确定旅途的目标,制定好计划,然后认真的践行。才能够看到最想看的风景,以及那风景最美的一面。
如同每个人都知道杭州很美,
下雪的杭州更美。
可如果你想要看到最美的雪景,
就不能只凭借运气,而是计划一个时间——
你至少要在下雪之后,凌晨五点钟前抵达西湖。
外套穿厚一些,鞋子最好也足够保暖与舒适。
于断桥中漫步,看着远处雷峰塔上的白雪,以及湖中孤船。
你的时间很短。
因为不久之后,游客就会蜂拥而至,把白雪变成一片泥泞。
任何被限定时间的人生旅途里,也都会有一段好风景。
无论是少年,中年,还是老年。
当你年少轻狂的时候,这种好风景,或许是无所顾忌,肆意青春。
当你中年有成的时候,这种好风景,可能就成了挥金如土,夜夜笙歌。
但你一定也隐隐约约的知道,你还有老年的时光。
当你老年的时候,既没有青春可以挥霍,财富也会变得像游戏币一样不再如中年时那样重要。
你有没有想过,到了那个时候,你想要看到什么风景?
你的人生,是要在静谧的山顶,有爱你的家人陪伴,然后看着漫天繁星而幸福的结束。
还是被遗弃在一个山洞里,在痛苦的折磨中死去?
当然,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并不存在明显的阶段限定。
这是它的好处。
能够让你走许许多多的路,也总是可以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也有它的坏处:
你一定会走到弥留之际。
你衰老,无力。
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会轻易被夺走。
你甚至不知道法律会不会帮助你,他人会不会帮助你。
当面临最后的风景时,你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因为这是结果。
而结果,来自于曾经每一步的积累。
你唯一的保障,是一段在年老之前,被悉心度过的日子。
你越是在年轻的时候,通过你的想象力,领会到这一点,你越会小心谨慎的过好每一天。
固然,想要在每个人生阶段,都看到最好风景的人,的确会看见。
但更有可能的是,当他朝着最终的安详而努力行走,这些好风景,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又在适当的时候消失。
这会避免发生一切危险的沉溺:
假如一个人,在校园里肆意妄为——包括懈怠读书,包括彻夜打游戏,甚至还包括打群架。
他的青春的确很精彩。
一个少年的青春,这些也总是会常常出现。
但假如他沉溺其中,认为这些就是全部,那么就一定会错过毕业后,用自己努力赚取回报的成就和体面。
假如他在工作有所成就之后,开始认为这种成就是永久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享乐,在酒吧中一掷千金。
他的生活的确丰富多彩,甚至会收获许许多多羡慕的目光。
但假如他沉溺其中,就一定会错过选择一个值得并且真诚的伴侣,然后一起为爱、为家庭筑基的日子。
并因此,永远的错过那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一起在山顶相拥,一起仰望繁星的,悠长的爱与喜悦。
如果你对此怀疑。
去看看每个成就者的传记。
你会看到,一个富甲一方的商人,是如何在老年面对家产争夺,而痛苦万分,对着媒体懊恼自己的家人是强盗的。
你也会看到,一个社会活动家,是如何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在晚年领略到一段绝好风光的。
我不想诋毁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但后者的确更值得尊敬与学习。
西方的富兰克林,近代的曾国藩,都是很好的榜样。
他们不只是自己生活得很好,家人也同样优秀,甚至影响了许许多多为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的人。
一张照片,一个主题。
在一张照片里,只有剔除掉所有干扰主题的元素,画面才会更美。
而一个想要在一张照片里,塞下所有美景的人,只可能拍下糟糕的照片。
你的人生与照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没有目标的人生,如同没有主题的照片。
充满了杂乱与无序,很少会有明确的价值。
当一个人无法瞄准,他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值得瞄准的东西,然后以追随本心为理由,沉溺那些转瞬即逝的快乐。
在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经》里,将人们感知的世界,称之为maya,也就是表象或者幻觉。
这可以部分理解为:
人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蒙蔽,无法瞄准在表象与幻觉下的真理。
可一旦你开始确立一个目标——无论是怎样的目标——这些表象与幻觉,就会在你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统一之后,慢慢脱落。
如果你在经历人生时,像拍摄照片一样,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剔除掉所有干扰主题的元素,你就是在练习看透表象与幻觉的能力。
你经历的人生,看似是由许许多多片段组成的。
但到了最后一刻的时候,所有的片段,都会被急剧压缩。
成就,财富,理智,感性,妄想以及信仰。
还有每一刻的辉煌。
每一次的落寞。
在那短暂的瞬间,这些片段,会压缩成定格的一张照片。
如同一场寂灭。
如果你想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是一幅佳作。
那么你应该练习确立目标,然后追寻目标。
直到目标变成志向。
那就是你人生的主题。
当你找到了主题,就能够统一时光里的每一个碎片。
当你统一了每个时光里的碎片,弥留之际,才会是完整的美好。
而非一地破碎。
把一件事情做好,需要的是方法。
这些方法很有吸引力。
无论是写作速成,还是沟通话术。
短期内,你的确不应该拒绝它们。
因为它们能让你填饱肚子。
但假如你想要变得更好——我的意思是最广泛且长远意义上的「好」,
那么你应该不让自己止步于此。
把方法当做一个桥梁,然后让自己不断去学习,你一定会察觉到方法的局限。
如果你能够在自己的主业之外,同时涉猎十个领域,
并且在每一个领域之中,都能够拥有不断进步的表现。
你会明白到,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原则。
只要掌握了这一个原则,你就能够使用无数种方法。
而无数种方法,也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
磨炼这一原则。
这会构成一个正向馈环。
假如方法是鞭子,那么原则就是使用鞭子的手。
你挥舞的任何一条鞭子,都会磨炼手的力量与技巧。
而手的力量与技巧的提升,又会反过来让你更好的挥舞每一条鞭子。
在这一层面上,我还没有找到比阳明先生提出的「良知」更为深刻的原则。
主业加多领域延展触角的经验,会让你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拥有更全面的认知。
假如每个人都是棋盘上的棋子。
那么这种认知,会让你看清楚自己的位置,然后知道下一步该走向何方对整体才更有益。
这种「终身学习」的常识性态度,在目前的认知心理学上,拥有了一个新的称谓——
多元化思维。
具体名称不重要,但在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很重要。
多元化思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避免灾难。尤其是对于一些聪明人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他们越聪明,不只是为善的能力很大。为恶的能力同样很大。
永远不要忘记那个关于锤子的寓言:
当一个人手里只拿着锤子的时候,
他会把看到的一切当成钉子。
什么是知识?
就是你再三思考也暂时还弄不懂的东西。
什么是见识?
就是你听到或者见到之后,立刻就懂的东西。
假如以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少年举例,对他来说,微积分、宏观经济学、营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知识」的范畴,除非他是个天才,或者他提前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而基础英语、简单几何,以及某些课本中的历史常识,显然会变成「见识」。
当然,当这位少年读到大学,并通过广泛的学习,曾经的知识,也会变成见识。
当见识得以累积,对这位少年来说,一定会有很多困扰:
如此多的事物背后,似乎有着某种统一的力量。
他一定会问:这种力量是什么?
他越是思考,这些积累的见识,就变得令人迷惑。因此,见识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变成知识的可能。
当然,只是可能性。
让这种可能性成真,必须要具备这样的素质:
这位少年一直在求知。
他从来不会停止进取。他的兴趣,并不在于积累多少见识。而在于挖掘,在他所积累的见识里,有多少东西是他尚且不清楚的。
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一切事物。
但只寻求见识积累的人,绝对搞不清楚任何事物。
也就是说,他所经历的一切,只是经历。是各种信息的无意义叠加。
如同买到一本书之后随意扔到了角落里。即使这些书籍堆得再多,也无法为生活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这种实质性的帮助,绝不仅仅只是「复述某种道理」的能力。而在于方方面面真实并且可以做出相当大程度稳定预测的改进。
这包括足够的财富,身体的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以及内心的安宁。
不断增益的内化,最终会变成真诚且善意的外化。
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过去被称之为「内圣外王」之道。
现代的语境之中,理解起来毕竟是困难的。但只要知晓了寻求「知识」而非「见识」的关窍,那么就会发现这条道从原本的摸不清楚,看不明白,到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路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只有把「求知」作为目的,才能够真的对你的人生有帮助。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但收获也是巨大的。
你会小心翼翼撕扯着自己的边界。
一边痛苦,一边修复,一边强大。
对自我边界的撕扯,能够带你探索世界本质的边界。
而那里往往与人们声称的不一样。
避免失败,这可能是成长中最重要的事。
奉行这一原则,并不意味着你要畏首畏尾。
而是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失败——
如果一件事,有很大概率获得成功,你付出的风险又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最有可能失败的方式,就是举步不前。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学习,坚持自律,获得成功的概率很大。
但风险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巨大的安全边际,甚至让一个人不做这些事都变成了亏本生意。
除非他停滞不动所感受到的快乐大于不断突破。
我是说真的快乐,而不是一边承受愧疚的煎熬,一边自欺欺人——这只有自己才能够分辨。
而如果一件事,能够获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可风险又格外高,也并不意味着你不能走进去。
因为即使结果不能预料,但你依然可以把风险控制到最小。
每当决定走一步路之前,先踩在安全的地方,用一只脚把路探踏实。
在这个过程里,你的风险控制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这能够帮助你走得更远一些,然后看到许许多多新风景。
比如当你决定做一份事业的时候,不要开始投入大部分资本。
如果你足够谦卑,至少要先进入到已经涉足这一领域的成功企业,谋求到一份工作。然后再看看在这一领域里有什么你可以改进的地方。
当你收集到了足够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你才能够真的开始做这份事业。
当然,慢慢来,慢慢拿出你的筹码。
你的经验需要成长,你的事业也需要成长。
经验不足的创业者在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规模盲目扩大,崩盘只是时间早晚。
小心翼翼确认自己的边界,承担一些可以接受的亏损,然后换来更丰富的人生经验。
即使最终并未取得想象的成功,但这些小小亏损带来的经验,会在往后的人生里不断带来财富。
这无论怎么看都是格外划算的买卖。
在无法确认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并不代表着你不能打开门看看。
只要机会成本得以控制,踩十个坑至少可以挖到一个宝藏。
当然,你必须先确认坑里没有雷。而这一点只需要常识就能够分辨。
比如有人会告诉你,你只要做什么,立刻就能够收获丰厚的什么。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埋雷信号。
在坚持稳定增益路线的时候——比如终身学习与保持克制——偶尔去其他小径看一看,即使徒劳无功,也比只坚持稳定的路线,更能够让你发现不错的机遇。从而在这一领域里大展拳脚。
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他人做出贡献。
在这个角度上,避免失败意味着你必须记住这样两件事:
第一,没有什么是比吝啬与恐惧更能够导致长期失败的事。
第二,只有乞丐才不会承担亏损。
当然,还有一些明显的失败可能。
比如不让自己站在危墙之下。
如果你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因为喝醉酒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那么最保险的方式,就是滴酒不沾。
如果一定要喝酒,那么就必须确认即使醉酒之后自己也不会有做出错误决定的机会——让伴侣或者自己最信任的人陪伴在身边是个不错的主意。
避免失败,意味着你必须要有所追求。
无论这种追求渺小还是伟大,仅仅只是「追求」本身,都能够让你思维更敏捷,生活更富裕,寿命也更长久。
避免失败,还意味着你必须大胆假设,以抵御想象力缺失带来的灾难。
可你又必须小心求证。
不是每次掉进坑里都能够活下来,也不是每次你确认坑里没有雷,就真的没有雷。
因此,你必须为最坏的可能性做出最好的准备。
随身携带安全帽是必须的,即使这会让你看起来很蠢。
避免失败,意味着你必须要站在问题的反面。
不考虑成就之后的风光,只考虑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这其中的启示是,你不能够站在大多数人长久利益的对立面。
想想看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常识: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成功法则:「单赢」与「共赢」。
单赢的好处,是回报巨大,可一旦其中的奥秘被另外一个人知道,那么单赢的法则就不会再有效。
共赢的坏处,是回报很小,但只要其中的奥秘被更多人知道,那么更多的人就会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整体回报,这种整体回报又会回馈到奉行这一法则的大多数——道德秩序正是根据这一法则而得以建立——
又因为单赢的法则无法分享,而共赢的法则又必须分享。
就会导致这样一种现象:
单赢的群体越来越小,共赢的群体越来越大。
单赢的法则固然不会消失,但时间窗口必然会越来越短,也越来越危险。
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去观察一下每一次为人类生活带来改善的「革命」间隔时间。
简单做一下统计,你会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这个时间是越来越短暂的。
因此,避免失败,还意味着要小心整个牌局上,只有你一个赢家。
当然,并不是说你要让自己堕落。
而是学会谦卑。
乐于分享自己赢得的一切,
并小心所有无法被分享的法则。
如果在你的生活里,
有什么除了享乐之外的事,是充满挑战,而你又格外感兴趣的。
无论多困难,
都要记得让自己勇敢入局,然后坚持下去。
那会成为你最擅长,而又充满激情的领域。
去乐此不疲地把它做好。
并在这个过程里,培养你的谨慎与耐心。
无论是商业,还是某种艺术。
当然,两者的结合最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造财富也是艺术的一种。
勇敢入局,是你必须让自己先进入到那个事业的领域里。
哪怕是在领域边缘做最简单的试探,也有助于你创建一个心理表征——
如同在作画前,纸上潦草的轮廓。
这个轮廓不成系统,任何人也无法判断其价值。
但对你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轮廓,你才知道自己应该在那些细节上努力填充。
在你不断磨练的过程里,就会获得足够的谨慎与耐心,把潦草的轮廓,变成一幅激动人心的佳作。
当那天到来的时候,
会有一个被称之为「机会」的时刻,来敲响你的门。
你要做的,只是把门打开。
向门外那个期待着你能够带来一些美好的世界,
展示你的一切。
一旦某种状态得以适应,这种状态带来的感受就会渐趋消失。
这是写在每个人基因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这种机制要确保的,其实并非你能够拥有多少美好,而是你能够承受多大的灾难。
否则你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存。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能够拥有一定痛苦承受力的原因——
当痛苦的状态得以适应,这种痛苦所带来的感受就会慢慢消失。
只有在极度的痛苦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忽略痛苦,怀抱希望并且专注当下,一个人才有可能起而行动,对现实做出一些改变。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点好处,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也会走到痛苦的对立面,找到自己无法常常感到幸福快乐的原因:
当幸福的状态得以适应,这种幸福所带来的快乐也会消失。
拾起木棒的一头,就注定了要拾起另外一头。
当你拥有了生存的能力——这一点显而易见,否则你不会阅读到这些文字——那么也就必然被剥夺了长时间保持幸福感的能力。
如果你困惑于自己为何总是不能够感到幸福,这就是答案。
但换个角度来看,追求幸福也正是因此才显得更有趣:
因为对幸福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会让你始终处于挑战者的状态。
这种状态,会类似故事中的冲突一样推动着你的前行——
所谓冲突,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障碍与渴望。
障碍的出现,会导致渴望,并由渴望催生出行动,接着用行动解决障碍,又有新的障碍出现。
而作为情节中的人物,正是因为经历这一系列的冲突而得以成长。
想想看,电影或者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是不是也遵循着这样的前进路径?
《西游记》中的悟空遇见的第一个障碍,是他感到自己会死亡。
于是这种障碍,催生了他去学习仙法的渴望。
当这种渴望最终变成行动,他漂洋过海,找到菩提老祖学到了包括七十二变在内的许多法术,然后打到阴曹地府撕掉了他的生死簿。
这个时候,新的障碍再度来临,天庭为这一破坏秩序的存在震怒,然后来将它降伏。
悟空在这种不断与障碍斗智斗勇的过程里,变成了一个英雄。
《复仇者联盟》中的英雄们也是同样。
美国队长遇见的第一个障碍是纳粹在欧洲的肆意侵略和自己的弱小,这催生了他想要变强,并保护世界的渴望。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他处理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包括九头蛇、英雄内战,以及最终的灭霸。
在这个过程里,他变成了一个英雄。
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英雄故事?
好吧,看看你身边的朋友,你们因为什么而相聚在一起?
最大的原因,是你们很相似。
你喜欢英雄,也是同样的原因:
你们很相似。
这种相似,是本质上的相似。
你们都拥有在障碍面前,唤醒渴望,然后不断翻越障碍,收获成长,成为自己领域里的英雄的潜力。
对幸福的要求,是你为自己设置的障碍。
然后这种障碍,会成为催生行动的渴望。
它能够让你有动力改善一切未来的不可预知。
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不断跨越障碍,阶段性感受到幸福。
当然,也存在着消极的心态:
对一切的发生,选择不加以评判的拥抱与接受。
这种符合了懒惰天性的思想,因其易得性而被广泛接受。
它并非不好。
只不过存在着更好的选择:
就是既接纳这一切的发生,又能够选择与其共舞。
如果你将因不断对幸福提出要求而衍生的所有不可预知的障碍,当做遇见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舞伴。
每一次都选择努力让自己去练习与其共舞的能力。
那么即使开始的时候会磕磕绊绊,不断绊脚乃至跌倒。但当时间拉长,这种「与陌生舞伴共舞」的能力,就会深深烙印在你的神经之中。
无论遇见怎样的未知障碍,你都可以在最快速的时间里从容应对,引导其变得有条理,有秩序。而非任由其摆布。
你对其进行着优化,同时也优化着自己。
如同你每经过一个杂乱的所在,都将那片杂乱收拾整齐,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应对杂乱的经验一样。
这与消极的接受,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经历这一切的你,会在每个层面上得到成长。
当成长到某个地步,甚至可以自由选择障碍,以及预估战胜这种障碍所需要的时间。还有在这个过程里,所经历的种种细节。
无论障碍如何艰难,你都能够成竹在胸。因为你通过丰富的心理表征,已经在内心之中完成了所有的行动推演。
在你看来,解决障碍并没有任何困难,你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经过了一些时间。
当渴望与障碍以这种方式,在你的内心世界用最短时间完成合二为一,就会大大增强幸福感的广度与深度——
专注当下的美好,把握未来的节奏。
每个属于当下的音符结束,都有美妙的余音袅袅。
而选择消极接受的人,所收获的,只有不断接受与顺从的能力——如果这称得上是一种能力的话。
对一个充满激情的挑战者来说,与未知障碍的和谐共舞,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
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完全的幸福——因为他们知道这并不可能。
他们所追求的,是追求幸福而衍生的阶段性成长的快乐。
这包括把障碍转化成激情般渴望,以及怀抱希望并且专注当下的能力。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他们才喜欢自己。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他们才符合对自己的正确预期:
成为自己世界的英雄。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注定难以更改的。
比如只有小部分人,会超越大多数人这一事实。
而在这一事实的对立面,是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一小部分人。
希望是乐观的。
现实是悲观的。
可是,你要知道,即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你不可以高估自己。
并不意味着你认为自己其实希望渺茫的时候,就去选择放弃。
而是当看清楚这悲观的真相后,仍旧愿意乐观看待自己——
因为你对未来自己的想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天的样子。
如果你想象着未来的自己,是个值得尊重,愿意付出,甚至能够为了信仰而牺牲名誉,乃至生命的人。
那么你就很难在今天选择苟且度日。
悲观看待,乐观行走,是为了把握属于当下的微妙平衡。
在成长的过程里,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是「永远不要低估那些高估自己的人」。
他们拥有无尽的能量——
他们只是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它。
学着谦虚,学着不将这种高估,作为低估他人的筹码。
是的,只要一个人能够高估自己,他就会被赋予这种无尽的能量。
这意味着他可以经受挫折,并且也做好了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强大的准备。
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高估自己。
如果你恰好拥有这种勇气,不要看轻它。
而是作为一个清晰的愿景,成为让自己真正值得信赖的路径。
当你沿着这条路一直行走,对自我的高估,会变成真正的高贵。
对一个人来说,
对一个群体来说,
这种「高贵」,或许是唯一有益的骄傲:
因为你通过自己的努力,
证明了自己真的是个值得信赖的人。
无论你有没有超越大多数人。
你的生活,也会比那些不值得信赖的人要好得多。
你需要掌握某种他人不知道的秘密,而获得成功吗?
或许吧。
任何一个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的确都有着某种可以称之为「独特」的能力。
可这种能力,即使他们愿意分享,也是很难被学习的。
因为这种独特,不只是来自于跨学科的综合思考能力,还来自于他独一无二的成长过程。
但不能被学习,却不代表着不能被你创造。
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未被开发的无尽潜能,每个人也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成长过程。
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掌握并践行一些简单的常识。
想想看这样一件事:
假如你想要举起五十公斤的重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是你拥有举起它的能力。
当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你想要举起它的意愿再真诚也没有用。
这个道理浅显到像是一句废话。
可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只能举起十公斤的力量,却试图立刻去举起五十公斤的人。
他们的确有这样的潜力。
但他们完全否认了中间还有四十公斤的过程要走。
于是,他们用各种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无论那种方法看起来再荒谬:
比如穿上看起来能够他们更强壮的衣服。
比如走进一个装修高档的,亮堂的健身房。
又或者把地上的杠铃,直接换成写了五十公斤字样的纸片。
也许你认为可以使用杠杆。
这个主意似乎不错。
可你必须要确认这个问题:
你真的配得起这种杠杆吗?
你是否拥有分辨哪些杠杆是坚固的能力,以让你在举起重量的时候,确保这个杠杆不会忽然断掉?
即使你知道哪些杠杆是坚固的,可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这个杠杆会在使用到什么时候发生断裂,从而为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冷静的准备?
你真的确定你能够把握好吗?
是的。
这就是那个简单的常识:
无论你想要拥有的东西是什么,
最有效的方式,是让自己真的配得起。
当你尚未配得起,却不专注去培养自己的能力,否认中间所有的过程,执著地认为自己立刻就可以拥有的时候。
你必然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无论是身体的,精神的,又或者是物质上的。
比如信用卡的分期付款看似低廉,事实上却高达15%的年利率(作为参考,房贷年利率大约为5%;而民间借贷利率超过36%,即被定义为非法高利贷)。
很多人会为你提供虚假的希望,短暂的满足。
他们会告诉你,你只要如何如何做,就一定能够立刻获得成功。
你只要掌握了某种知识,就能够使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走到人生的巅峰。
又或者更直白一些:
你只要做什么,很快就能够拥有什么。
我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
但在你相信这些之前,记住那个常识:
如果你想要举起五十公斤的重量,唯一的方式,就是让自己不断练习,直到拥有这种能力。
勤奋工作。
保持克制。
终身学习。
如果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我找不到比这三个秘诀更好的。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配得起这个世界在它每个发展阶段所能赋予你的最美好的一些东西。
因为在这个过程里,你也在不断向这个世界交付你所能够提供的价值。
当你做到了这些,可还是想要更进一步,就再加上「为了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努力」的秘诀。
世界如同一个生态系统。
而一切生态系统,都有三个共同的准则:
保证基本的生存。维持动态的平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改善其本身。
如果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如果你能够真的认同「自我成就的前提,只在于你是否拥有让他人的生活也变得更好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接受考验,让这一原则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信仰。
那么,你的确可以拥有这样的自信:
你能够拥有多大的成就,
只取决于你想拥有多大的成就。
2020年的最后一天。
仍旧在天未亮的时候起床,一边读书,一边等待日出。
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
日出。日落。天黑。天亮。
四季更迭,生长收藏。
成长与衰老,会带来收获与失去。
也正是如此,作为能思考的个体,才由这种变化的感知中,捕获到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却几乎处于主宰位置的「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然后将其作为最重要的计量单位,为行为赋予超越当下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事都会被时间打败。
河水不会一直流淌。
土地或者变成流沙。
而再美丽的容颜,也终有一天像花一样衰败。
当然,还有一些事,是能够战胜时间的——又或者更准确的表述是:延缓一个人被时间打败的速度。
这包括锻炼。打坐。以及节制饮食。
由内而外的修持,可以让你衰老的速度更慢一些,头脑也更清醒一些。
但只有很少的一些事,能够与时间共舞。
对我来说,这些事包括阅读,写作,还有爱。
它们会随着老去,渐渐发出更莹润的光彩,让每个接近老去的日子,都值得被悉心度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这里相伴了许多年。
我常常会想,在这里的书写的意义,并不是多么高深的道理,或者也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而是作为另外一种期许存在着: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想来,那么就会有一些,或许对你有所帮助的文字,在等待着你。
这些文字,常常无法给予你立刻就能够见到效果的实用帮助。
但是大约,能够给你一些面对人生的勇气,让你可以通过思考,得到更为永恒的答案。
有人离开。
有人来。
但总有那么一些伙伴,一直都在。
在今年写过的句子里,选出了十句话送给你。
愿你的2021年,一切都好。
1.
清晨的喜悦,常与早起的痛苦相伴而来。
当你关注喜悦,就会忘记痛苦。
当你关注痛苦,就会忘记喜悦。
人生亦是如此。
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你都可以找到一个受害者的痛苦角度,也可以找到一个塑造自我的向上之路。
2.
“永远不要为当下的自己,牺牲你未来想要成为的样子。”
3.
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是最重要的法则。
没有人逼迫你为了谁而付出什么。
没有人可以让你的内心变得更糟糕。
如果你暂时没有改变的勇气,
那么至少要意识到,你选择,所以你成为。
而不是你被选择,所以你成为。
4.
假如非要说爱一个人的方式。
我的建议是,在大多数相处的时候,不进行思考,只感受爱本身。
如果一定要思考,那么只进行有关如何才能将对方爱得更好的思考。
前者会让爱纯粹。
后者会让爱坚定。
纯粹能够让你体会到爱本身赋予你的快乐。
坚定则会让你度过你们必然会遇到的艰难时光。
并且在这些时光里,仍旧能够让爱流动不息。
5.
克己比聪明更堪钦敬。
沉稳比闪耀更值庆幸。
6.
记录小处积累,方能每日都有进境。
今日读懂一行书,明日又懂一行书。
今日练好一字,明日又练好一字。
不只是专注重要,反馈同样重要。
而记录本身,就是最简单实用的反馈过程。
有了反馈,才知道目标在哪里,需要纠正的是什么。
如此日复一日,日新又新。
7.
“什么是内在的充实?”
“就是即使眼前什么都没有,也会感到踏实。”
8.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还有收拾干净整洁的屋子。
尚且无法振作的时候,
认真做好这三样事就可以了。
9.
不必害怕混乱。
当生活正在向前推进的时候,
混乱是必然的。
用奔跑的姿势去见所爱之人。
用平缓的呼吸去经历漫长岁月。
毫无疑问,随着物质与信息与日俱增,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而能够得到奖励的,从来都是那些在复杂境况中,把握简单本质的人。
去观察。
去思考。
去实践。
不要满足他人直接交给你的「结果」。
而是不断问「为什么」,并试图自己给出答案,然后用行动去验证这个答案。
真理是一把剑。
并没有任何奥秘。
它永恒伫立在目之所及的任何地方。
但只有配得上的人才能够挥舞。
在没有发生实质性伤害的前提下,
无论言语的报复看起来多么有道理,
都会阻碍一个人心智的成长。
希望自己讨厌的人过得好,
是件很难的事。
但一边保持讨厌,
一边在原则上认为对方应该过上好的生活,
毕竟是可以做到的。
这至少能够引导你看清楚部分真相——
在对方身上或许隐藏着非常优秀的,
并且值得学习的品质。
而这种品质为你带来的自卑感,
才是你讨厌并想要批评对方的真正原因。
你会因此而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
并有机会通过这种崭新的认知,
改变自己的人生。
所有预设成见都会埋没做出行动的可能性。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并非是自己讨厌的人。
而是通过固执判断他人的错误,
来逃避对自我错误的无情批判。
没有批判就没有行动。
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奔波的十月结束了。
这一个年头也渐渐走向尾声。
但崭新的日子,总会出现在每个清晨醒来的时刻。
还是从写过的句子里,选出十句话送给你。
愿你的十一月,一切都好。
1.
清晨的喜悦,常与早起的痛苦相伴而来。
当你关注喜悦,就会忘记痛苦。
当你关注痛苦,就会忘记喜悦。
人生亦是如此。
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你都可以找到一个受害者的痛苦角度,也可以找到一个塑造自我的向上之路。
2.
只要躺着,就能够带来成长的好事,
只会发生在力竭之后。
所谓认真度过的人生,
其实并不是每天都精力充沛。
而是活在力竭,休息,然后再力竭的循环之中。
这种循环,被称之为「努力」。
3.
可以为了某个原则而牺牲。
但不要为了某个人、某件事而牺牲。
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总是稍纵即逝。
具体来说,
你可以为了爱而牺牲,但不要为了爱某个人而牺牲。
你可以为了努力而牺牲,但不要为了努力某种事业而牺牲。
你为之牺牲的,是某个人,某件事背后的原则,而不是其本身。
当你能够在事物背后,找到那个永恒的原则。
你就拥有了可以终生追随的,不会因现状而动摇的,能够让你真正感到踏实的存在。
那会赋予你即使在惊涛骇浪之中,亦能安定的心灵。
4.
「真诚的安慰与帮助他人,又何尝不是一条治愈自己的路。」
5.
“什么是坚持?”
“不惯早起,强早起。不惯读书,强读书。今日懈怠,明日勉之。懈怠十日,勉励百日;懈怠百日,勉励千日。这个就是坚持。”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那就是你的志向。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
最近一直在路上,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写文章。
两个人忙忙碌碌,搬家,拆快递,收拾行李。在深圳的新住所,总算是有了些样子。
想起来时路上,半路休息给LUCKY喂吃的,它很倔,就是不吃。水也不喝的。
我笑着说,LUCKY可能以为我们是在流浪,所以就不爱吃了。
丁一说,不是在流浪。只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地,就不是流浪。
我在心中一叹。
路途有了目的地,即使再疲惫,也不会感到漂泊无依。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要立下一个志向,即使此刻距离那个志向遥遥无期,但人生就会拥有安定的力量,不再左右摇摆。
可是许多人不解此处,任由自己的人生,就这么流浪下去了。
岂不惜哉。
记得前不久,后台有朋友问我,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志向呢?
我回答说,一个人的志向,就如同一个剧本的前提。
好的前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人物、冲突、结局。
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的前提,是“伟大的爱情战胜一切,甚至死亡”。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提供伟大爱情的人物。
他们所要战胜的两个家族的仇恨,是冲突。
而两个人为爱情的死亡,则是最后的结局。
这部戏的每一幕,每一句台词,都在这个前提下展开。
好的志向,要满足的同样是这三个条件:
人物——就是你。
冲突——你的渴望与障碍。
结局——你必须要达成的结果。
每一秒钟的志向,构成了一个人所在的那一分钟的志向。
正如每一分钟的点点时光,组成了一个小时。
每一个小时又合成为每一天。
就这样,最终汇成了整个生命的志向。
看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并不在于他这一分钟知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在于他这一天有没有完成工作。
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把每一分钟,每个小时,每一天要做的事,都汇聚成一个志向。
并在漫长的时间里,去打磨这个志向。
当这一分钟的志向动摇了,就在下一分钟重新打磨坚定。
当今天的志向熄灭了,就在第二天醒来重新让这个志向变得热烈。
胜私复理是志向。你的渴望是天理,你的障碍是欲望。
变得富有也是志向。你的渴望是财富,你的障碍是贫穷。
没人能否认他人志向的价值。
但最有价值的志向,一定会满足没有止境,但可以不断升华这一标准。
假如人生是戏台,你作为一个局外人,看着戏台上来来往往的人物,终日忙碌不堪,甚至殉情而死。
当你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忙碌,为什么要殉情?
他回答你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就是要这么忙下去,就是要殉情死掉的。
你一定会感到奇怪,觉的戏台上那个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因为戏中的人物,没有统一的前提。
他们早就死掉了,之所以还在行动,是作者在强迫他们。如同提线木偶,演出一场蹩脚的,毫无吸引力的,让人看不下去的戏。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也同样痛苦不堪。因为他找不到人物的内驱力,只能凭借作者本人的力量去推动情节的发展。
可作为戏台之外的人,你又是否能够回答得出,自己这一分钟的行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在为了什么而忙碌,而忧愁,而快乐,而后悔,而自责?
找到那个统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