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哥你先别着急,我们坐下慢慢说。”
贝初夏和赵成来到前院,到石桌旁坐下,又倒了茶水递过去。
赵成一路小跑过来确实渴了,端起不凉不热的茶水一饮而尽,然后用袖子擦了擦嘴。
“我出门正好走到聚香楼门口,看见静善斋的人在那里摆了好几张桌子,上面摆满扇子正在售卖。”
贝初夏平静道:“这也没什么,大家都在做生意,各自有各自的卖法。”
赵成急道:“是这个理没错,但是静善斋卖的扇子价格太便宜了,比我们卖的还便宜。”
“怎么会?”
贝初夏狐疑,“他们家的折扇一向很贵,哪里来的便宜扇子?”
赵成摇头:“我也不知,便远远过去一瞧,看见我们店里卖五两银子的这种,他们只卖四两。我们卖到三十两银子的那种,他们就卖二十五两。款式也和我们的差不多。”
贝初夏听了心里一紧,这两款折扇恰好就是竹砚铺子卖的最好的款式,一种适合普通百姓,另一种相对高档,适合大户人家。
静善斋这分明就是针对竹砚铺子来的!
可是这两款静善斋平时的价格都要卖到二十两银子和五十两银子,为什么现在突然变得这么便宜了?
难道不怕赔本?
贝初夏忽然想到了什么:“赵大哥,你看见他们摆在桌上的数量多吗?”
赵成仔细回忆,片刻后答道:“大概每种四五十把的样子。”
加起来近百把,这么说来,数量并不少!
“我听旁边的人说,他们这已经是第三天在那里卖了,还逢人便吹嘘说静善斋的折扇是抚天城品质最好价格最优的折扇,任何一家都比不得也包括竹砚铺子。我亲眼看见有很多人当场就买,一堆折扇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原来如此。
贝初夏现在总算明白为何这三天的销售额直线下降了,原来根源在这里。
静善斋抢了竹砚铺子的生意,而且还是用这种卑劣的手段。
那个罗颂菊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好阴险。
“夏姑娘,你说静善斋抢了我们的生意,我们该怎么办?”赵成一脸焦急。
若是再这样下去,竹砚铺子的生意就要黄了。
贝初夏心里也急,被人明抢生意谁不着急?但是她知道自己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着急。
人在着急的情况下思路会混乱,更不容易做出正确的抉择。
强行让自己深吸一口气,她沉思片刻,道:“麻烦你再跑一趟,替我买两把回来扇子回来瞧瞧。两种各要一把。”
“行。”
赵成拿上贝初夏给他准备的银子,急匆匆出了门。
小半个时辰之后,气喘吁吁拿着扇子回来了。
贝初夏接过一看,淡淡一笑:“果然是这样,静善斋这是要自己找死呢。”
赵成怔住:“夏姑娘,那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什么都不用做,继续做我们自己的事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情就好。”
“……”
赵成不理解:“我们要不也过去支个摊位摆着卖货?总不能一直干等着,让人着急。”
“放心吧,赵大哥,不出三天静善斋就会自己主动走人,我们不用管它。”
“……”
尽管赵成还是很担心,但是既然贝初夏敢这么说就一定有她的理由,况且她做生意的眼光一向不差。
“对了赵大哥,阿兰回来了吗?”贝初夏关心地问道。
赵成摇头,“没有,不知所踪。我下决心就在这里等她回来,她若一日不回,我便一日不离开抚天城。”
唉。
贝初夏微微叹口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赵成这两天总在外头转悠找人,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先靠做工分心,慢慢适应着也好。
静善斋在外头把扇子卖的热火朝天,而竹砚铺子则继续营业,这一天依然和前两天一样,卖出去的折扇寥寥无几。
隔了一日,赵成早晨来上工的时候,破天荒一进门就眉开眼笑冲贝初夏竖起大拇指。
“夏姑娘你可真是神人啊,料事如神。”
大家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这样的笑容,鱼婆急忙问:“可是静善斋发生什么事了?”
这几天,所有人虽然表面上没什么,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
静善斋以强欺弱,简直欺人太甚。
赵成乐呵呵点头:“有,我路过的时候正好看见静善斋的摊位被人掀了,折扇落了一地。那静善斋的二掌柜罗颂菊正向客人赔礼道歉一脸谄媚样儿,可惜客人并不领情。你们可知道这位客人是谁?
鱼婆催促:“你直说得了,别吊大家胃口了。”
赵成笑着点头:“好好好,那我就告诉你们,是县司吏夫人。”
贝初夏一听到这个人,脑海中立刻想起那位李夫人趾高气扬的画面。
县司吏夫人就是李夫人,李婷婷的母亲。
当时,李夫人来她这里定了一对折扇,用的是紫竹扇骨高档徽宣扇面,共花了五十两银子。
等后来这一对折扇到了木景焱手中,木景焱又完璧归赵给了她之后,她才明白李夫人订的这对折扇是为了让女儿送给木景焱表情意的。
这个招数是跟着苏潇婵学的,可惜结果也和苏潇婵一样,最后都被木景焱随手丢给了她。
现在那两套扇子还被她压在箱子底,一直存放着呢。贝初夏不想把它们卖掉,当初辛辛苦苦做出来第一套样板款式很不容易,收藏起来也好。
赵成接着说道:“那李夫人一脸气急败坏,狠狠一把就推开了罗颂菊,气呼呼嚷嚷‘我花了五十两买的扇子,没想到竟然是次品,什么时候静善斋也开始做这种坑人的买卖了?到底还要不要脸?’那罗颂菊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因为李夫人说话的声音很高,周围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因为之前赵成说过,静善斋摆在外头售卖的折扇只有两种,所以贝初夏一下就想到李夫人花了五十两银子买了两把二十五两银子的折扇,刚好凑成了一对儿。
和上回她在她这里也同样订了两把一样,或许也是为了送人的。
毕竟在这个年代,文玩墨宝之类的文雅物件送起人来还是倍有面子。
“罗颂菊急了眼,道‘静善斋百年老字号岂能做自砸牌子的事情?一定是李夫人误会了。’他细声慢气解释不想得罪县司吏夫人,可是李夫人可不是个好相与的,立刻就让丫鬟把买到的折扇拿出来打开给大家看。众人一看,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太过明显。”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