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刻钟后,李君璞到了东院并听完段晓棠的简单解说。

杜乔最后的指望,“会不会犯忌讳?”

李君璞:“没什么大不了。”

一个自己兵书都读的糊里糊涂的新晋将官,居然想教军士读书识字学兵法,但兵法哪有那么好学的,并非人人都是段晓棠。

段晓棠杜乔齐齐睁大眼睛,居然不算大事。

李君璞:“军中哪有不传几首歌诀童谣的,往常不也背军规。”

杜乔:“可他们要识字。”

李君璞不理会杜乔的质疑,只问段晓棠,“你会给他们纸笔吗?”

“不会。”段晓棠都被庄旭提醒过几回,用纸颇多。

按照大吴纸张的市价,新手练字用纸,简直是浪费。顶多给根木棍在沙地上练习。

李君璞:“只认不写就不是大事。”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读书人,不是能认字,而是会写字。

“关键在于欺上又瞒下。”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你的目的。

此事的确有犯忌讳的风险,但绝大部分都被李君璞规避。

李家现在又不领兵,段晓棠在南衙兴风作浪,让李君璞好奇一条新的道路能走多宽走多远。

唯一有些吃味的就是,动笔的人居然是杜乔,什么时候水平低反而成了优势。

杜乔和李君璞讨论尚未成型的“兵书”各项内容该如何排列,段晓棠交待完任务,思考该如何不动声色地做到欺上瞒下。

瞒下容易,只要像之前写名字一样处理即可,视完成度适当给予奖励。

如今一千人在右武卫自成一体,其他将官不会管。瞒过范成明和庄旭容易,但吴越疑心甚重,想瞒过他可不容易。

但他肯定不会轻易开口询问,只会背地里瞎琢磨。

瞒上,也搞定。

段晓棠作为大甲方提出意见,“一定要通俗易懂,按照三郎能理解的水平就行。”

柳三郎从一个人,变成一个量词。

杜乔:“有点难。”

段晓棠:“想想你的受众。”一群大头兵,说不定认的字念的书还没五岁的柳三郎多呢。

杜乔感到责任之艰,“刚才答应得太草率。”误上贼船,不得不向李君璞求助,“玄玉……”

李君璞摸鱼大神上身,“我要去衙门上值。”没有三天假期来闭门著书。

杜乔:“我是想问问,你那兵书写的如何。”能不能借来抄抄,不,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抄,是借鉴。

李君璞低下头,“等十年八年吧。”

杜乔明智地不再多问,之前说三五年,变成十年八年,难道自己不在长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转而问道:“将门启蒙都读什么书?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