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换言之吴越出征,是给他远房堂外甥擦屁股收拾烂摊子。

这种时候,杨家人还敢跳出来,果真是不要脸啊!

范成明将背后的祸头子挑出来,一时帅帐内同仇敌忾,他们落到如今的尴尬地步,究竟因谁而起。

世受国恩,不思报效国家,反而兴风作浪。

陈彦方捧上一张托盘,送到两人面前,上面放着三份奏折。

吴越:“你们看看吧,这是我拟定的奏折,没有异议,吃完夕食抄写一份,明日一早递送入京。”

这是什么神仙领导,不仅找好代笔,还记得他们没吃饭。

自己上传的文书肯定要负责任,段晓棠哪怕“文盲”也得认真看。

吴越辩驳的主旨只有一条,“地方疲敝,无以供粮,或为暴乱,杀俘省粮”。

绝口不提惩恶扬善,成年人不说是非,只谈利益。

没粮,养不起;没人,管不了。不如杀掉了事。

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若非深知吴越为人,非得以为是个暴戾性子。

实则这是最简单的破局办法,在军中待过的人都知道,一场战事的成败,关键在于粮草。

两卫大军就食地方,但看看现在文城汾阴的鬼样子,像是能供应起来的吗?

他们要养大军养民夫,再养与大军人数相差无几的俘虏,亏本的生意谁做。

吴越不需要多好的名声,好名声于他而言反倒危险。

吴越往常在奏折里程序化的叫苦连天,缺粮缺人,一切有以前的奏表为证。

私下为了换粮食,都派人去河东卖破烂了。

缺人更是放在明面上,两军十来个县,现存的朝廷官员,不到二十之数,民间更是十室九空。

给段武两人分配的折子,则是在细节处叫苦,他们孤军奔袭粮草所携不多,军士都吃不饱,遑论给俘虏。

这些话与段晓棠的初衷背离十万八千里,但她也深知,当前首要目的是将政治上危险卸掉。

阵前换将斩将是大忌,但万一皇帝脑子崩了呢?

段晓棠补充一条证据,“我离开后两日,文城俘虏营暴乱。”

武俊江点头附和,“我那也是。”

翁高阳心有余悸,他是孤身回来的,手下的将官一个不敢往回带,就是生怕再出大乱子。

吴越将符存请来,在奏折上添上三言两语。

段晓棠:“真要抄啊,我那手字实在见不得人。”

吴越:“写不写是你的诚意。”

段晓棠无奈点头,“我一定慢慢写工整些。”武俊江都抄了,万一皇帝认为她犯错道歉没有诚意怎么办。

符存简单在原有的字句上添上两笔,那些关在营中的俘虏,除了费粮食之外,又添一项罪名—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