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老师,可以做到吗?”
刘弘毅再次问道。
对于一位火炮设计专家,刘弘毅这个问题是很“致命”的,“致命诱惑”。
“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谭德喜给了刘弘毅这样一个答复。
刘弘毅很清楚,迫击炮和榴弹炮结合的第一代迫榴炮要在八十年代初期才列装苏军。属于一种革命性的新型火炮,是后世我军合成旅主要的近距离支援火炮。
机动性高,射速快,用途广,一炮多能!
9公里以内迫榴炮,23公里内榴弹炮,40公里内火箭炮。
旅级火力之强,堪称“丧心病狂”。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陆军旅级部队的火力能和我们的合成旅相提并论。
现在,刘弘毅也不清楚,国内的武器设计界是否已经有过这个方面的探索。
但是毫无疑问,暂时还没有成型。
所以谭德喜直截了当地回复了“我不知道”这样四个字。
这才是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
刘弘毅想了想,说道:“谭老师,把曲射的滑膛炮和可以直射的线膛炮结合起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射击精度和气密性的问题。”
谭德喜还是言简意赅地回答。
刘弘毅又想了想,说道:“谭老师,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可不可以在迫击炮弹上加刻膛线……当然,可以是浅膛线。这样一来,是不是就可以兼顾迫击炮和榴弹炮的需求?”
谭德喜呆住了,愣愣地看着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先知”优势。
一个高二学生,在武器设计领域,可以让顶级专家目瞪口呆。
艾小雨以及在一旁“看热闹”的陈爱萍,更是瞠目结舌,完全听不明白他们在聊什么。
当兵出身的刘楚安勉强能听懂一点,也仅仅只是一点罢了。
“你怎么想到的?”
片刻后,谭德喜突然嚷嚷起来,原本淡然的神态,一下子变得极其激动,三步并做两步冲到刘弘毅面前,伸手就抓住了他的胳膊。
他倒不怀疑别的,刘弘毅一看就是个青涩少年,也不知有没有年满十八岁,这样的内地少年,绝不可能是“敌特分子”。
而且就算刘弘毅是“敌特分子”,敌人那边除非疯掉了才会把这样重要的情报告诉他。
到底是谁偷谁的情报啊?
刘弘毅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那个,谭老师,我就是喜欢胡思乱想啊,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你多多指教!”
“不不不,你这个思维很有创造性,很有创造性……在迫击炮弹上刻膛线,在迫击炮弹上刻膛线……真是天才的想法,天才的想法……”
一贯不善言辞的谭德喜,居然一口气说出这么长的句子来。
线膛迫击炮早就有了,和滑膛迫击炮比起来,各有优劣,自然谈不上多么新奇。而到目前为止,各国主要还是使用传统的滑膛迫击炮,可见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