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下坤上,为高山隐藏于地中之表象。
全卦的意思:象征谦虚,谦虚的美德可以使百事顺利,但谦虚并不是人人都能坚持下去的,而只有君子才能坚持到底。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可以涉过大河,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吉祥。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固守中正就可获得吉祥。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没有任何不吉利,要发扬光大谦虚的美德。虽不富有,但却虚怀若谷,有利于和近邻一起征伐那些骄傲蛮横不可一世的人,不会有任何不吉利的结果。谦虚的美德远扬四方,有利于征伐邻近的小国。
认识体会
人要谦虚大运红,拨云见日一般同。时来运转花开后,铁树开花露春容。杨柳风顺条条绿,桃花开放朵朵红。满园花草数你美,园内花果数你行。功成名退境界高,目中无人万不能。
预测占卜:
预测家宅:家宅安稳吉利。
事业运势:
你是一个后起之秀,大器晚成,明珠必然出土,金子总有发光的机会,耐心等待,定会受到上司的赏识与支持。一旦出头,事业运势非常顺利,人际关系圆满,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事业容易成功,理想总会变成现实。
求取名功:
天生聪明,不愿表露。天生我材必有用,别着急,总有登上舞台的时候。久埋珍珠必然出土,多年百宝必然发光。自己只要不灰心丧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美好的曙光必然到来。
婚姻感情:
婚姻吉利,受到异性主动关注较多,必须谨慎行事,不可草率行事,已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生意求财:
生意求财比较顺利,称心如意,但不会一夜暴富获暴利,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处处留心,遵纪守法,诚心诚意与他人合作,取之有道,求才有望。
出行办事:
出行顺畅,利于前去谋事,结伴而行,相互照顾。
为人谋略:
为人谦虚有礼,善交朋友,行下清风得来细雨,事业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贵人相助,很快可以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惊无险。但学无止境,需要在干中学,学中干,稳中求胜,精益求精。
预测疾病:尽管放心用药医治,疾病可安。
预测失物:物不可能失。贼必有制,公安办案有力。
预测行人:不日即归,尽可放心。
预测官讼:吉利和好之象,耗费钱财。
卦例
联合灭晋前占此卦果然成功
历史总是这么耐人寻味。如果赵魏韩没有联手的话,很可能知国会称霸晋国,之后统一中国的就不一定是秦始皇了,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与秦国实力相当。但是历史不容假设,飞扬跋扈的知国被灭了,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一个强大的国家被分裂,此后秦国少了一个强悍的竞争敌手
春秋时期,晋国小宗灭大宗,夺取王位。晋献公时期,大宗的公族威胁到晋献公的君位,所以晋献公大肆诛杀晋国公族;而小宗的宗族由于骊姬之乱被祸害,致使晋国公族力量衰弱,实权被异姓卿族所掌控。晋国有六卿,它们分别是:韩、赵、魏、范、知、中行,它们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其中范氏和中行氏被知氏所灭。在这些卿族中,知氏最强,比韩赵魏三家更强。那么,为何之后瓜分晋国的没有“知国”呢?故事还得从知氏的宗主知伯讲起。
知氏的宗主知伯很有野心而且自大,向韩氏和魏氏索要土地,此时韩氏和魏氏较弱,为了避免军事打击,决定给地。然后,飘飘然的知伯又去赵氏要地,赵氏宗主赵襄子断然拒绝。赵襄子是个有才华的君主,立即准备作战。
赵氏选择在粮食充足的晋阳守城。知伯率领知、韩、魏三家军队围攻晋阳,打了三个月,没有攻下。这时知伯注意到围着晋阳城的晋水,想到可以修筑堤坝不让水往下流,然后修渠将河水引到晋阳城里,水淹晋阳。于是他下令拦河、筑坝、修渠,把滔滔晋水引入晋阳城。大水淹没晋阳城,知伯非常得意,让魏宣子(魏氏宗主)和韩康子(韩氏宗主)为他驾车,巡视晋阳。知伯得意忘形,说:“我今天才知道大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晋水可以淹没晋阳,汾水可以淹没安邑,绛水可以淹没平阳。”这其中安邑是魏国的都城,平阳是hg都城。这话一说出口,暴露了知伯的野心,魏宣子和韩康子两人心里一哆嗦,赵国的今天可能就是韩氏和魏氏的明天!
赵国大水淹了三年,百姓们甚至住到了树上,眼看就要坚持不住了,赵国家臣张孟谈请求作为使者出城,与韩魏的宗主谈判。见到两家宗主后,张孟谈说,赵国眼看就要灭亡,而在此之后知国就会攻打韩魏两家,你们可能会步入赵国的后尘,也会被淹。两家宗主说:“我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我们担心计划还没执行,就被知伯知道了。”张孟谈说:“这不要紧,今天只有我们三人,不会有其他人知道。”于是,hg和魏国商量好与赵国联手,帮助赵国。因为如果赵国灭亡,接下来灭亡的就是hg和魏国,正所谓唇亡齿寒。
然而接着出了点小岔子,张孟谈走过知伯大营时碰到了知氏家族的一个大夫:知果。知果立即报告知伯,说韩魏两国将要叛变,我在大营前看到张孟谈,他趾高气昂,有点不对劲。但是知伯不信。然后,知果又看见韩魏两家宗主脸色不像从前,又去向知伯进谏,要求杀两个宗主。但是知伯自信地认为韩魏两国不会叛变,因为赵国灭亡后它们两国可以分到一部分土地。知果怎么劝说,知伯都不信,于是知果失望万分,去太史那儿改了姓,改为姓辅。因为,如果今后知氏被打败,是要灭族的,这样就免除杀身之祸。
知果改姓的事情传到了张孟谈耳朵里,他知道,知果已经怀疑赵魏韩三家联手了,再不行动计划就有可能败露。所以,张孟谈再次出城,和韩魏两家决定当天晚上就动手。
这天晚上,知伯正在睡觉,韩魏两家悄悄潜入大堤,杀了看守堤坝的士兵,把晋水改道,让涛涛晋水直冲知伯的大营!此时知国军营里乱作一团,韩魏的军队从两翼杀进来,赵国军队也杀进来,赵魏韩三家把知伯的军队全都杀死了。知伯被赵襄子活捉,然后被杀了。于是,韩赵魏三家灭了知氏。这一年是公元前453年,晋国权力落入赵魏韩三国手中。二十年后,晋幽公朝拜赵魏韩三家大夫,由此可见此时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又过了三十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晋国不复存在。这一年是公元前403年,这一年是公认的战国时代的开端。
事例1、
鲍叔牙谦让管仲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意思是: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能把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
春秋时期,有一对罕见的要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这两人后来都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管仲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青年时,他的家境相当贫困。他做过商人,这在当时贵族阶层看来是非常低贱的。经商期间,管仲到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见过很多世面,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一天,管仲在街上碰上了年龄相仿的鲍叔牙,两个人攀谈起来,结果越谈越投机,越谈越觉得志趣相近,两人就相约结为朋友。
管仲和鲍叔牙曾经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利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里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的。”
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替他解释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事的缺点,完全是爱惜管仲这个人才。
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的大度,使他和管仲结成了生死之交,并成为千古美谈。
事例2、
介子推不言禄
(六二,鸣谦,贞吉。意思是:谦虚的美名远扬四方,固守中正就可获得吉祥。)
追随重耳
介子推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晋国发作内争,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激发一系列事件。
太子申生被骊姬谗谄致死;令郎夷吾和重耳怕惧流亡,重耳逃亡奔翟,随行贤士多人,重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等于个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流亡19年。栉风沐雨,啼饥号寒,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一、割股果腹
晚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侍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只没要来饭,反被农民们用土块当做饭戏谑了一番。厥后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晓得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激动,宣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答谢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云云粉身碎骨奋不顾身,赤胆忠心,实属不足为奇。
二、去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完毕后,重耳一会儿由流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价周室内争,“未尽行赏”,便发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位陶叔狐)那样,自动请赏。他说,晋文公回国,实为天意,介子推辞认为忠君的行动发乎天然,没必要获得夸奖,并以接收夸奖为羞辱,狐偃等“认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响马,故“难于处矣”。介子推疏忽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毛病的,但个中涓滴没有对晋文公的痛恨,没有对富贵荣华的羡慕。有的倒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追随晋文公流亡的人(比方: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经由过程说些刺耳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而很生气,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位不食君禄的山人。
三、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愿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世界。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地方。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人解张为子推不屈,夜里写了封手札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忏悔本身利令智昏,赶忙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晓得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去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弯曲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没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君子之言,命令三面烧山。没推测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纵火,四周绵亘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究竟没有出来。
厥后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明了母子的尸骸,晋文公沉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埋葬尸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彷佛有什么东西。取出一看,本来是片衣衿,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赤忱,愿望主公常明朗。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使主公心有我,忆我之经常自省。臣在地府心无愧,勤政明朗复明朗。”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天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今后,“足下”成为上级对上级或平辈之间互相尊重的称谓。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爬山敬拜,透露表现悼念。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回生,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回生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重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