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下坤上,为雷在地中,阳气微弱地活动之表象。
全卦的意思;象征复归,亨通顺利,阳气从下面产生而逐渐向上行进,没有阻碍,朋友前来也没有危害,返回复归有一定的运动规律。经过七天就会前来复归,有利于前去行事。刚刚开始行动,就能知过必改,复归正道,这样就不会发生灾祸,也不会出现内心的悔恨,必然会获得大吉大利。以真善美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目标,虽然有时会走弯路,但是,只要能够复归正道,必然获得吉祥。屡次犯错误却又能屡次改正错误,复归正道,这样虽然有危险,但是最终不会遇到灾祸。位居阴爻的正中,独自专一地复归正道。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内心不会有什么后悔。犯了错误,仍然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复归正道,这样必然凶险,会有天灾人祸不断降临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用兵作战,终将一败涂地,用于治国,国君遭受凶险,这样的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长达十年之久,国家不能振兴。
认识体会
你说他,他说你。你打狗,他骂鸡。你抱才,他抓鱼。你骑马,他骑驴。你扒葱,他蒜皮。你摘桃,他摘梨。你烧火,他和泥。意见不和生是非,只有静坐思己过,那样办事才顺利。世人都很自私阴险奸诈,万物也是如此,相互之间争风吃醋、寻人利己、勾心斗角、残害异己、不择手段、巧使奸计、假话说尽、心怀鬼胎、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口里喊哥哥手里揣家伙,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
预测占卜:
预测家宅:家宅吉利。
事业运势:
因当时判断失误造成灾害,兴能及时察觉,悬崖勒马,转危为安,进入正常运转。应该积极主动,借强劲东风,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事业。
求取功名:
有点较迟,机遇正在向有利方面转化,积极面对且不可放弃大好的时机,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加大成功的几率,定能成功。
婚姻感情:
要求过高会迟,对婚后的繁琐事感到厌烦,谨防再婚,应慎重应对,既谨慎小心,又心胸开阔,避免发生意外问题。
生意求财:
有财,可根据自己的实力大胆投资,闯出一片天地,定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出行办事:
大胆行动,心想事成。
为人谋略:
为人做事沉稳,机动灵活,交际广泛,有开拓精神。善于研究,精力充沛,知错就改,有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强,慷慨大方。往往因一时的不注意,陷入被动局面,丧失良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只要知错就改,认真检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事业一定成功,成为人人羡慕的英才。
预测疾病:疾病可安。
预测失物:失物可寻,在家中找。
预测行人:行人迟归。
预测官讼:官讼竞争激烈,官讼可胜。
卦例
晋厉公筮晋楚鄢陵之战
《左传》记载:成公十六年,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战争前夕,晋侯(晋厉公)占了一卦来推测战争结果。看卦后史官说:“复卦大吉,复卦在十二辟卦中方向正北,为一阳初生之地,阳气长则阴气消,即自北向南推进,楚国在南处境困难,此外,南方为离为目为日,日代表诸侯;内卦震为木,有飞矢之义。其卦遇《复》,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国戚王伤,不败何待?”据内卦为我的原则,占断飞矢射中诸侯眼睛。”公従之
后果然,在战役中射中楚国主帅眼睛,楚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而晋国因此巩固了霸业。
事例
负荆请罪
(六三,频复,厉无咎。意思是:屡次犯错误却又能屡次改正错误,复归正道,这样虽然有危险,但是最终不会遇到灾祸。)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大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廉颇因为蔺相如有功而当中不满之后,蔺相如对廉颇也是很客气,又一次蔺相如出门办事,正好两家的马车在巷子遇见了,于是廉颇命令马夫将车驾驶到马路中间,不想让蔺相如过去,并打算再次嘴炮蔺相如。可是蔺相如呢,却命令马夫调转车头,转身离去,不愿与廉颇起正面冲突。蔺相如的这个做法让他的门客们为他打抱不平——您的地位可在那廉颇之上啊,为何要怕他呢?蔺相如听完哈哈大笑,对门客们说道你们来说秦王和廉颇比,哪个更厉害呢?,门客们纷纷回复当然是秦王厉害啊!没想到蔺相如却说,我连秦王我都不怕,我又怎么会害怕廉颇将军呢?但是如果我和廉颇将军斗,赵国必然受到波及,甚至是出现内乱,那到时候获益最大的岂不是秦王吗?而蔺相如的这段话被有心之人,复述到了廉颇那里,这让一生为了赵国奔波的老将军深感内疚,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来就很小人了,自己不该为了争一口气让国家出现危机。
于是他命的手下取来荆条,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去请罪了。看到认罪的廉颇过来,蔺相如连忙出门迎接他,并表示自己并未放在心上,宽容大度令人敬佩。最后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决定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貂勃常恶田丹
(初九、不远复,无祇悔,元吉。意思是刚刚开始行动,就能知过必改,复归正道,这样就不会发生灾祸,也不会出现内心的悔恨,必然会获得大吉大利。)
貂勃经常中伤田单,说:“安平君是令小人。”
安平君听到后,故意摆设酒宴召请貂勃,说:“我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先生,竟然在朝廷上被您赞美?”
貂勃说:“盗跖的狗对尧狂吠,它并不认为盗跖高贵而尧卑贱,狗本来就对不是它主人的人狂吠。再说,如今假如公孙子贤明,而徐子不成器。然而假如公孙子和徐子打起来,徐子的狗,必将扑上去咬公孙子的腿肚子。如果让这狗离开不成器的人,而成为贤明人的狗,难道只是扑上去咬别人腿肚子就完了吗?”
安平君说:“恭敬地听到您的命令了。”第二天,就把他推荐给齐襄王。
齐襄王有九个宠幸的侍臣纠合在一起,想要谋害安平君,他们共同对襄王说:“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楚顷襄王派将军淖齿率领万人帮助齐国抵抗燕军。如今都城已经修复,国家已经安定了,为什么不派使者向楚王表示谢意?”襄王说:“左右的人谁可以呢?”这九个人都说:“貂勃可以。”
貂勃出使到楚国,楚王接受了齐国的谢意并留貂勃饮酒,过了好几天没有回国。九个人又纠合起来去对襄王说:“一个普通的貂勃,竟然滞留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君那里,难道不是因为仰仗田单的势力吗?再说安平君对大王,没有君臣礼节,上下没有个分别。况且他的心里想要于坏事。他在国内治理百姓,安抚民心,救济穷困补勘不足,对人民广施恩惠,对国外安抚戎狄与天下的贤明之士,暗中结交诸侯中的英雄豪杰。他的内心是想要篡位,希望大王详察。”
有一天,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召唤来。”田单摘下帽子、光着脚、赤着上身来进见,然后退一步请求死罪。
过了五天,襄王对田单说:“您对我没有罪过,您尽到您的臣子之礼,我尽到我的君王之礼就行了。”
貂勃从楚国回来,齐襄王当面赏赐他饮酒,酒喝得正高兴,襄王说:“把相国田单叫来。”
貂勃离开坐席,向襄王行了九拜之中的最敬之礼说:“大王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请大王向上和周文王比一下,谁有才能?”
襄王说:“我不如周文王。”
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请向下和齐桓公比一下,谁有才能?”
襄王说:“我不如齐桓公。”
貂勃说:“是的,臣下本来知道不如。既然如此,那么周文王得到吕尚,把他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尊为仲父,如今大王得到安平君却偏偏叫‘单’。再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治理百姓的人,作为臣子而建立功勋的人,有谁的功劳能比安平君更大呢?可是大王却叫他‘单,单’。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再说当初大王不能守卫先王遗留下的国家,燕国人发兵来袭击齐国故城,大王逃到城阳的山中。安平君凭借忧惧的即墨城,靠着三里的内城,五里的外城,疲惫的士兵七千,却擒获了燕国的司马骑劫,使千里失地返归齐国,这些都是安平君的功劳。正当这个时候,如果田单关闭域阳自立为王,城阳、天下的人没有谁能制止他。然而安平君从道义上谋划,从大义出发,认为不能那样做,因此修建栈道木阁,到城阳山中去迎接大王和王后,大王才能返回故国,君临亲附百姓。如今国家已经安定,民众已经安生了。大王却叫他‘单’。就是小孩如果考虑一下也不会这样傲。大王不如赶快杀掉这九个人,以向安平君谢罪,不这样做的话,国家就危险了!”
襄王于是杀掉这九个人并驱逐了他们的家眷,又把万户的夜邑加封给安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