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学的价值在于——

文学整理的是美。

事实可能很难看,很血腥,很粗糙。文学家将一切繁杂的素材整理出一种美。这是文艺美的内在呼应。

……

文学整理的是真实。

现实,有时候显得不真实。因为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置信。比如二月河《雍正王朝》,将雍正得位问题,重新整理,阐述。文学的真实要符合人的思维逻辑,要符合生活常识。

文学整理的是人生观。

人生观有很多种,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择阐述某一种人生观。这是某一个时代人与人理解的基础,也是文艺思潮的基础。《红与黑》、《悲惨世界》、《简爱》等皆如此。

文学整理的是人的系统性生存环境。

人离不开环境。无论他的一生如何迁徙,始终有一个轨迹。比如诗人李白一生走过许多地方,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回家之路。

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阐释欧洲所处于的那个时空里,人们如何活动。

《红楼梦》的人生生活在荣国府,大观园里。《水浒传》里的好汉生活在梁山泊。去东京汴梁闹一次花灯,被作者记录下来。

……

除了大自然和人性,其实,文学最长于表达人的感受。人活一辈子,经历过的生命感受,是人唯一可以记录下来,且有后世读者愿意参与。

我们在图书馆里借阅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里的各种人物经历,以及他们说过的话感兴趣,愿意背诵,记住它们。在我们自己遇到相似经历时产生共鸣。

诸如《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Tobeornottobe,——如此语言艺术,让当代商界成功者顶礼膜拜。

人类社会,是人的妄想和臆造。常常让人产生虚幻的错觉。近水楼台,水中花,镜中花等。

现代科学参与研究以后,特别是社会科学,人类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有了清晰的边界感。人,神之间,不再模糊,人的精神力量和自然力量的认知可以进行数据化测量。人们的智慧在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与大自然共生,共洽,无论如何演化,却始终是文学创作者的基本逻辑。哪一种题材的作品,人物生存的背景,或者,环境,始终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即便创新,一个星球之上,依然是自然与社会。如《阿凡达》、《盗梦空间》、《未开水世界》等。

……

不着力于矛盾揭示,小说会显得缺乏吸引力。

矛盾无处不在。

作家必须对各个社会形态及其内部结构,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烂熟于心,这是抓住读者,站在情节主要线索上的基本要求。

越是复杂的矛盾关系,越要最简明地描绘出来。作品的字里行间彰显出,与人性共生,共鸣的必然可能,这样,作品可以展现出多样的,精彩的人类生活图画。

……

我通常将坏人归于一个领域。

随着认知提高,将他们丢弃在一个容器里,视作一个整体。

在一个边界分明的牢笼之中,我发现,这类坏人只能做配角。并非单纯的征恶扬善的理念指导,而是,人类社会发展,从来不是由这些坏人推动的。坏人如何定义,类似于儒家文学里的小人,基督教文化里的犹大。或者由此产生的变种。

文学即人学。

这个感慨是一种艰辛,是一种痛苦思考之后情感认同。

……

我们怎么准确把握激烈和温和的程度呢?

——根据事件的真实情况吗?我们虚构时,如何增减这个程度呢?

……

杀手故事,警察故事,谍战故事等,是天然的矛盾激烈的素材。对立,对抗,最终归于正义获胜,是典型的小说模式。

谍战剧,是相对温和的矛盾。隐蔽和暴露是矛盾的冲突焦点。电视剧《悬崖》,始终围绕隐蔽和暴露展开故事情节。正派主角周乙和假妻子顾秋妍一起共事,每一集都笼罩在可能暴露的风险中,让观众一直提心吊胆。

……

杀手剧,同样道理,杀或者被杀,始终贯穿全局。《兵临城下》里的阻击手瓦西里,不断射杀敌人,敌人派来德军上校前来对决,让剧情更加朴素迷离,不断产生剧情反转的紧张效果。

警察故事,成龙的《警察故事》,香港热播剧《无间道》等,以警察对付黑社会势力,展开故事情节。类似警察故事非常多,上座率一直很高。

……

人性的弱点,构成矛盾冲突的另一面。这是围绕人性展开的矛盾冲突。是文学故事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之一。

好奇、诋毁他人、各种阴谋、残忍、陷害、嫉妒、流氓等,都是引发冲突的核心点。比如唐山餐馆殴打女人事件。男主酒后耍流氓,去摸女主的屁股,被拒绝,恼羞成怒,殴打女生。这个事件迅速被发酵,引发全球舆论关注。看似人性的一个不起眼的行为,却能引发一场巨大的舆情。

……

人性有多光明,人性就有多黑暗。

这是一对矛盾。

作家必须对人性有系统性的研究,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除了我上面提到的文学主题,以日常百姓生活为素材写作,就必须从人性中找到矛盾冲突和爆发点。

《红楼梦》是写宫廷里一群女人的,没有政治、战争、灾难、警察、枪手、谍战等内容,但是,作品里依然充满矛盾,矛盾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比如,贾瑞爱上了王熙凤,王熙凤不喜欢他。于是开始了王熙凤戏弄贾瑞的故事。这类故事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在《红楼梦》中,却写得非常引人入胜,是一个经典桥段。

……

文学作品里的矛盾认知和理解,在选择上,要分出深度和广度,综合一下,分出四个层次。

一是个体对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矛盾,比如,宝玉与黛玉,黛玉与宝钗。

这里体现出人性的矛盾,比如嫉妒与伤害。这类事件很多。比如信任与背叛。贪婪与清高。等等。

从文学创作的文字表达方面,如何处理,有哪些好的模板可以参照学习呢。

《红楼梦》读者看不懂的多,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它是一个大事件的叙事,每一章节,看上去在描叙,没什么看头。《尤利西斯》也有这个问题。

有原型的历史大事件,常常看起来非常平淡,波澜不惊。是一个大事件的隐约表达,不能直接表述。

掌握了人际之间的矛盾线索,文字语言,典型句型,在句型表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技巧的应用。比喻,是最好的修辞手法。作者讲述故事,以比喻为桥梁,连接陈述对象。

二是集体对集体的。矛盾双方都有多人,矛盾互相穿插,比较复杂。

《教父》故事,是黑道之间,有家庭出现,家庭被看作是一个集体。《人世间》也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白鹿原》、《肖申克的救赎》、《雍正王朝》、《哈姆雷特》等。

上升到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是国家对国家的。

国家或民族,对另外一个国家或民族。比如,《高卢战记》,《角斗士》中所讲述的故事。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电影《巴顿将军》等。

表现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高度。《三国演义》、《飘》、《战争与和平》等。

四是地球与外星势力对抗。《流浪地球》、《星球大战》、《未来战士》等。

如此分类,可以从某一个视角观察,矛盾的烈度和复杂程度。

……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