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话说太古之初,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乃有大神盘古,破鸿蒙,定清浊,阴阳分判,乾坤乃辨。自后,女娲氏抟黄土化富贵,引绳絙作贫庸,炼石斩鳌,以定天下,我华夏神州自此屹立于世。

俯瞰这如画江山,其中心地带,便是中土世界。五岳三山,鳞次栉比,江河湖海,星罗棋布。更有那芸芸子民,亲和心善,吃苦耐劳,兼有能人异士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人杰地灵如此,故而锦绣江山,妙笔文章,也就一代代绵延流传,不可断绝。

据说上古神州初成时,轻清者浮为天,重浊者沉为地,然而少了些时日化育万物。故那时世界初成,与现在的地理景象却有一番区别。是时,除中土之外,周围乃四极之地,异地风俗,别有洞天。其中,北边冰封千里,南边瘟瘴蛮荒,西有大漠高耸,东坠大渊深泽。这些四极之地,人烟罕至,多是鬼巫妖兽聚集之所,与中土人民风情,相去甚远。若不是修炼得道的高人,是绝不敢去的。

单说那锦绣中土,一条天经地脉,横跨东西,将中土世界,分为南北两半。因风起于此山谷之间,云聚于此山脉之上,故而名号叫个风云岭。古代战国纷乱之时,有个入山采药的赤脚郎中,见此山绵延数千里,山中风景逸致,人迹罕至,是个清休的好去处。他想现今天下大乱,人祸不断,妖魔横行,不如就舍掉那俗世纷争,在此隐居修炼。于是便深入到风云岭主峰太白山中,结了一座茅庐,依山而名,将自己的居所称为风云观,他也就成了个出世的隐居道士。

风云岭既然是中土大地之脉,时时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那道士本是郎中,颇懂些培元固本的养生之术,在这山间充盈了许多自然灵气,不知觉过了一百多年,他已悟法得道,自己还开创了一套武功仙法,渐渐也就为山下百姓所知,都说他年逾百岁而飘飘然如仙人一般,必是掌握了天机奥妙,故又尊称他为天机道人。那些慕名而来,一心想求仙学道的,若是缘分到了,他看中人家的资质,也就留下来收为门徒,共同将自己的道术发扬光大。

又过了二十年左右,天机道人门下徒弟,除在这风云岭主峰太白山外,又分布于其他四峰,分为东峰望幽山,西峰栖霞山,北峰寒雾山,南峰娥迷山。风云观也由当初一座草庐,发展为势力浩大的风云派。若是天下太平,一众门徒就在山中读书练武,一心清休。遇到乱世,妖魔横行肆虐,纷扰百姓时,他们便下山,个个施展本领,荡魔惩凶,还人间一个清白。那中土四方百姓,见他们长生不死,又有奇法妙术,就把他们当成了神仙人物,筑观立像,自是香火不绝。

日行年久,风云派与那些邪魔歪道,积怨渐深。天机道人为保风云道脉永世不绝,耗尽毕生心血,以风云五峰为阵眼,参合五行阴阳之道,在这山间布下了风云派无上杀阵五行阴阳大阵,威力无穷。诸多魔教,听闻了这个阵法的厉害,虽有窥视风云派之心,却不敢进山半步。如此一来,风云派传道施术,日益鼎盛,乃成中土第一正派。

自天机子创派立教以来,千余年间,武学英才辈出。其中,第十二代掌门拂尘大师,更是将风云一派的功业发展到顶峰处。拂尘子天赋异禀,二十出头就已将风云派历代相传的的外家技击绝学——太乙玄门剑法一共七式都学会。此后游遍名山大川,结交天下豪杰,养成一身浩然正气。他与历代掌门不同,因出师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意气少年,少有门户之见。便三上多木山普度宗,拜会一众佛门高僧,阅览三藏宝典,兼修了道佛两门精义。此后又七入南方蛮荒之地,孤悬一身,凭自己一番无人可敌的手段,斩妖伏魔,造了一个朗朗乾坤。他掌舵风云派后,请铸剑大师欧冶子与干将铸神兵太阿古剑,参悟了一套威力无穷的剑法,名叫玉清太一真诀。自此,中土各派,无不心悦诚服,甘愿受他领导。

不过,那拂尘大师年方八十时就从武林中退隐,不知所踪,就连风云派的一众徒子徒孙们都不知他的去处。过了几百年,只剩他的故事传说,至于身在何方,是死是活,也就任凭大家猜测。这几百年间,风云派有天资的人不少,但是或许因为前人功业太盛,要想再超过昔日光景实在难做到。虽说今时不同往日,但凭风云派代代相传的武学奇术、神兵利器,也足矣应付各种人事。

现今风云派的掌门号为灵虚道人,江湖尊称灵虚子、灵虚真人,俗名叫做余晚舟。他师父觉兮大师收了六个徒弟,个个都是成大事的英杰,号称风云六子。六子之中,老大余晚舟修炼最勤,对师父的话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怠慢。但是,论起天赋和修为的高深,却要属老二马之云。武林中人,就包括六子中的余晚舟也觉得下一代掌门必然是二师弟。谁知这马之云自视甚高,一心想要肃清中土之外四方极地的妖魔,而后兼并中土各大门派,将一个万千世界打造成一个只有他风云派一家的武林神话。天下之人,知道他有这样的野心,都要联合起来声讨。觉兮大师无奈只能在风云岭鬼愁涧废了他的功夫,并令余晚舟斩其身首,以绝天下人之口。马之云死后,觉兮大师便退隐入定,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大弟子余晚舟,坐镇太白山。其余三个师弟并一个小师妹,分别做了东西南北四峰的首座,各自发扬各山的事业,这些先表过不提。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