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郑袤道:“陈王,陛下已经降诏,在明年元旦,要召各位藩王嫡长子入朝呢。”曹植道:“这是真的吗?我怎么没有收到诏书?”

监国谒者灌均道:“实不相瞒,陛下的诏书早就到了。”这位灌均,早在221年,即被曹丕安排在曹植身边,监视曹植,是有功不奏,有过必闻。郑袤当年作为曹植的文学,对灌均早就恨之入骨,当下怒斥道:“大胆,竟然隐惹陛下书,还不快快取来。”

灌均忙外出取来,果然是刘放所写,安慰曹植的那一封。曹植接过来一看,全是好言安慰之语。曹植何等聪明,知道自己后一封疏魏明帝已经看过,好言抚慰,即是采用自己意见,只是没有明言而已,当下心情大快,道:“既然三位天使到来,不如听我府中乐者。演奏此汉语音乐。”郑袤道:“既然陈王有此雅兴,各位以为如何?”于臬站着不走,太常丞道:“那就先听一听吧。”

曹植命人摆上果品,请各位入席而坐。灌均不肯,大家也不理他。一班女乐上场,鼓琴箫笛、大磐引磐齐备,曹植拈香点着,放于博山炉内,将双掌一拍,一时之间,器乐悠扬。

“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左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

伴着音乐,舒缓、空灵、如同天外来音的梵呗响起。曹植站起来,又手合十,在袅袅炉烟中,双眼微闭,意态虔诚。

“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地指天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

郑袤、于臬等人,双止微闭,静听这梵音嘹亮,如春雨,似甘露,滴滴滋润心田,一时全身空灵,物我两忘。那种没有是非人我,没有我相人相的感觉,漫袭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和着乐器的节点,三声香云盖菩萨称过,郑袤、于臬等人觉得尘俗两忘,人法双亡。

“原来佛教的音乐,还有这种功效。”于臬心中暗思。世载,《鱼山梵》出而“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即后世所称《鱼山梵》或《鱼山呗》”(《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简称“梵呗”。现全称“鱼山梵呗”。唐初被请至日本谓之“鱼山声明”。请至韩称之“鱼山”,称名至今。

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及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

自此,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中国佛教界有了自己特色的音声佛事。

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国民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天竺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

如药师佛赞: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壇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另如阿弥陀佛赞: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往西方

都有固定的填词格式,配上梵乐,皆可演唱。故历史上曹植被尊称为汉传佛教音乐创始人,亦称“梵呗始祖”。鱼山被誉为中国佛教音乐发祥地。

一曲终了,曹植依然双手合十不动。“陈王,陈王。”郑袤连喊数声,曹植回过神来。道:“你们觉得如何?”郑袤道:“如同天籁,闻所未闻。”曹植道:“既然如此,我这有谱,你就帮我带回洛阳,如果陛下想听,就按此谱演奏即可。”郑袤让太常丞接了过来,太常丞接到手中,想了想道:“这鱼山梵呗,如同奏疏,臣不敢接,德揆,你是中书侍郎,由你带回吧?”

于臬道:“既然如此,那好吧,就用油布包好,下官带到中书,然后请陛下定夺。”

一直没有说话的灌均突然道:“不可,你们三人,竟然和藩王共座听乐,于礼不合。”郑袤大怒:“我等奉旨前来慰问陈王,哪有你这许多言语。我都还没问你这匿诏不报之罪。”

灌均道:“下官任监国谒者十余年,陈王动止,无日不关心,就是匿了诏书,陛下也不会怪罪。”

于臬道“灌谒者,诏书是中书省所发,有皇帝印玺,你都敢藏匿,你还有什么做不出?藩王有成法在,朝庭有法度在。望你好自为之。下不为例。”

灌均道:“你们三人,枉称天使,竟然和藩王共坐共乐,我要上书疏参你们。”

济北相劝道:“诸公息怒,切不可伤了和气。”郑袤道:“这监国谒者如此无礼,竟敢藐视皇上,来人!”于亮等五人走了进来。郑袤道:“我等为天使,监国谒者私藏诏书,藐视皇上,怠慢天使,该当何罪?”于亮道:“按律当斩。”灌均道:“我是先帝亲任监国谒者,你们谁敢杀我?”郑袤道:“此是皇上禁军,按律杀你,有何不可?”于亮目视于臬,于臬双目微闭,气定神闲。于亮会意。灌均仍在说:“我是先帝亲任监国谒者,你们谁敢杀我?”早被禁军手起刀落,斩于府内。

曹植与济北相大窘:“这可如何是好。”郑袤道:“此事我一力承担,与汝等无关。”曹植命人将灌均拖出,命其手下安葬,再命人打扫府厅。

郑袤对济北相道:“相国,你可如实上奏,不干你事。”再和曹植道别:“某等要回洛阳复命。”

“你竟然杀了监国谒者?”魏明帝接到济北相的上疏,颇感意外。郑袤将此中过程一五一十说出,道:“臣见灌均目无陛下,是以斩之。请陛下降罪。”

魏明帝道:“你糊涂。虽然这灌均该杀,你不经请示,就杀人,以后这监国谒者人人自危,到时众口难调,你将如何自处。”于臬道:“郑尚书所言,句句属实,还请陛下明断,恕郑尚书之罪。”魏明帝道:“郑袤杀人,虽是公心,维护朝廷体面,然监国谒者,亦是朝廷所派,朕出你为黎阳县令。”

郑袤谢恩,出得宫门,郑袤喜道::“外放黎阳,看似贬出,实则陛下维护于我也,德揆不要悲伤。”于臬道:“郑尚书多日交往,如今就要外放,于心不忍。”郑袤道:“无妨。你乃诚实君子,我估计到黎阳也不久,到时再相见可也。”于臬有些不舍。郑袤道:“我已向大将军举荐,要王基来朝中任职,司马大将军也同意了。你要是觉得冷清,就要王基也到中书省任中书侍郎吧。”于臬道:“人事之任,非我所议。”郑袤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揆果然识大体。”

郑袤黎阳赴任,其尚书职位,由毌丘俭替代。这毌丘俭复姓毌丘,字仲恭,河东闻喜人,袭封高阳乡侯,起初担任平原侯曹叡文学一职,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拜尚书郎、羽林监,如今补郑袤之位。此人以后还会在重要事件中出现。

于臬将曹植所写之《鱼山梵呗》送到中书省,刘放孙资不敢怠慢,呈给魏明帝。魏明帝即命乐司按谱习练,准备在春正月会见藩王时演奏。于臬回到中书省,再任中书侍郎之职。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