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233年农历二月,魏明帝因正月摩陂出现青龙,特改年号为青龙元年。于臬收到改元诏书后,立即召见各县铁匠和木匠。

“我今天召各位前来,就是想问你们,会不会打造农具。”铁匠们面面相觑:“将军,我等技艺吃饭,当然会打造农具。”其中一名年约三十余岁铁匠道:“我之祖父,曾为刘备、关羽、张飞打造兵器,某是家传技艺,些小农具,自然会造。”

于臬不由一惊,问道:“你是何人?”那人道:“某乃幽州范阳人,姓刘,因小人脚有点跛,故叫刘摆子。”于臬道:“你既然是家传匠艺,为何不到监冶谒者处任职?”刘摆子道:“将军,某从范阳流落至此,以技艺谋生,哪还有什么希望做官入职。”

于臬道:“你祖长既然能为刘关张铸造兵器,想必有些本事,那好,我就任你为铁匠队长,到时有图给你,你按图式打造农具。”

刘摆子奇道:“敢问将军,这打造农具,需要铁,不知需要打造多少?”于臬道:“休得再问,你且去城内搭造铁炉,我派兵守卫。”又命木匠另起营,准备木料。

于臬问道:“比曹掾,现有多少农具、木料”,比曹掾道:“按各县和军屯数算,有耧车1万具,直辕犁2万具,其余各件农具,数都在此,请将军过目。另有木料1万根。”于臬道:“农具能满足使用吗?”比曹掾道:“基本每户有可以满足。”于臬点点头,又问金曹掾:“有多少存铁?”金曹掾道:“向者打造犁具以后,只有2000斤了。”于臬问道:“2000斤可打造多少犁头?”金曹掾道:“以每个犁头5斤来算,可打400件。”于臬道:“如此够了。”

金曹掾奇道:“若将军用铁全部制作犁头,各县并不并均,怕是不行啊。必须要库存五百斤,才好应急。”于臬道:“你不必忧虑,到时,满豫州自会有五百斤铁送来。”

众人见于臬先是将铁匠、木匠召集前来,又问铁数,不由暗暗纳闷。郭配奇道:“不知将军,此是何意?”于臬笑道:“到时便知。”

于臬唤金曹掾和邓忠入府内,拿出纸笑,画出一曲辕犁来。又将各配件制造,一一另外画明,尤其对于犁头,更是专心画出。于臬将此图交与金曹掾和邓忠,分别送到铁匠和木匠营中。

“于将军竟然将犁改曲为直了。”木匠们一看此图,面露惊讶之色。比曹掾命人将木料送至木匠营中,金曹掾命人将铁送到铁匠营中,要求俱按图式打造。

“于将军,你这样做,行吗?”在屯田校尉府中,王黎还是有些担心。于臬道:“王县令不必担心,七天之后,应该造出新犁了。”

雎阳郊外,各县令、屯田长等人,在田边站立。一位老农,将新制的曲辕犁套上一头耕牛,开始犁田。

“这犁回转方便,无须费力,犁田速度快,真是好用啊。”老农犁了三圈,不由兴奋地喊道。众人喜形于色。蒙县令刘固亲自下田,手把犁头,也试了一圈。

于臬问道:“如何?”刘固道:“神器,神器啊。能否给本县制造一些?”于臬笑道:“刘县令啊刘县令,你现在就想占啊。”李固道:“这不就是先下手为强嘛。”其他各县见了,一齐纷纷涌了过来:“请于将军不要厚此薄彼。”

屯田校尉府中,经过讨论,于臬作了分配,原来直辕犁要两牛齐拉,曲辕犁一牛即可,500只曲辕犁,宁陵令卫恂领去100具,以五户共用,解决耕牛问题。蒙县领去50具,虞县领去80具,鄢县领去50具,雎阳领去100具充作军屯。下邑领去40具。砀县领去40具。

这时,砀县令道:“将军分配不公,我等不服。”于臬道:“这是为何?”砀县令道:“本县土地肥美,雨水充足,正是产粮大县,为何只给40具。是以不服。”

于臬道:“既然如此,我且给你一任务,你若敢接,我再加40具给你。”砀县令道:“敢问是何任务?”于臬道:“我拔你水稻种子,你分5000亩土地种植。”砀县令道:“原来是这个些少任务,下官愿意领取。”于臬道:“各位在此为证,我就多加20具与你。”砀县令道:“既然将军抬爱,我保证这5000亩土地,力争亩产稻米4石,除去民屯分成,小县愿上交稻米一万斛。”下邑县令道:“下官也只得40具新犁,怎可落后于邻县,若得将军另加20具,下官必尽力努力,将亩产提高到4石。”于臬道:“既然如此,我也多与你20具,休得再争。”

洛阳,新任大司农司马芝,一份屯田区收谷任务表正呈放在他案头。屯田设置,有的是郡国和屯田区合二为一,如梁国,屯田校尉既管屯田,又职如太守,有的是分设,如颖川郡,典农中郎将在襄城。“请大司农定夺今年各屯田区收成数。”大司农丞说道。

司马芝道:“这不是属尚书台管了吗?如今我年老了,各屯田区中郎将和校尉,从事商贩,甚至卖谷自肥,你还是去问一下度支尚书吧。”大司农丞愣了:“这?”司马芝道:“你还看不出吧,如今大司农只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这财赋之事,陛下几次都是到向度支尚书过问吗?”

大司农丞有些失望。向司马芝行了一礼,这表格送往度支尚书处。

度支尚书司马孚见了表文,轻轻一叹:“族叔,你这刚直的个性,还是一点都没改啊。”原来司马芝也是河内温县司马一家。司马孚将表慢慢打开,目光定格在了梁国雎阳典农校尉几个字上。

司马孚急令石苞入见:“梁国雎阳,是谁任典农校尉?”石苞在任度支郎中以来,深得司马孚信任,是以有事,皆问石苞。

石苞道:“是于臬。去年十月,由陛下亲任他为典农校尉。”司马孚道:“你任度支郎中,是他推荐的吧?”石苞道:“正是。下官蒙德揆引荐,大将军拔抉,明公同意,才任此职。”司马孚道:“去年梁国屯田交粮多少?”石苞道:“是四百万斛。”司马孚道:“不是收成六百万斛吗?”石苞道:“另有两百万斛,一是除去了军屯用粮开支,二是应付灾年,以备不时之虞。”

司马孚道:“以你之意,梁县该上交多少斛?”石苞想了想,道:“若今年风调雨顺,四五月间,收了去年小麦,再种菽、黍,可收粮不少于六百万斛。”司马孚道:“定四百五十万斛可以吗?”石苞道:“梁国每年七八月间有秋汛,若撑过洪水,四百五十万斛,应该问题不大。”

司马孚道:“德揆新任典农,恐怕一时难以适应此职,依我看,就定四百二十万斛吧。”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