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梁国,雎阳典农校尉府门口。邓忠拿着度支曹的收粮任务书,高兴地走了进来。于诠站在府门口,笑道:“何事这么高兴。”邓忠道:“你且同我一起去见世叔,自然知道。”

府内,于臬看着四百二十万斛的任务,有些发愁:“增加了二十万斛,世侄你还笑得出。”邓忠道:“完成此任务,问题不大啊。”于臬奇道:“为何如此说?”

邓忠令于臬屏退左右,道:“世叔,你有所不知,这里面有不少玄机呢。”于臬道:“你少卖关子,有什么玄机?”

邓忠道:“梁国民屯在册人口26万,民户口5万户,军屯人员5万,共有31万人。现有军屯田亩40万亩,民屯100万亩。去岁军屯收粮240万斛,民屯收谷按四六分,得360万斛,合计六百万斛。这是明面上的,实际不是如此。”

于臬一愣:“你还是快说吧,这里些数字有何不对?”邓忠道:“小子在家父处,就知道这数字中的玄机。以世叔屯田来看,民屯26万人,是合家大小人口,共计5万户,每户至少有5口人。5口人至少有两名劳力,每名劳力耕种田土15亩,即一顷地,五万户可种150万亩,军屯人员五万,可耕种75万亩。”

于臬道:“可是册籍上只记载军屯田亩40万亩,民屯100万亩啊。”邓忠笑道:“玄机正在于此。世叔你想一下,在屯田区,能有闲着的人吗?实际是没有。所以这个军屯、民屯田亩数,只是账面上的,实际上,不是这个数。此外,民屯按四六分成,是全部借用官家耕牛,但实际上,五万户中,才一万多户是借用官府耕牛的,四万多户,是户与户之间,共用耕牛,或以人力耕田,这些人的收成,是五五对开。这其中,也就多出了一些收成。以小侄估计,我梁国内屯田,军屯田亩有60万亩计4万顷,民屯有130万亩计8万余顷,自去年冬天至今,又新收流民5000余人,新垦荒田十万余亩,这一来二去,世叔应该明白了吧。”

于臬先前对数字很不敏感,但他看到了问题所在,便问道:“如此说来,实际产量又是多少,多出的产量又哪去了?”

邓忠道:“世叔一问就是关键之处,小侄就为世叔说明:军屯60万亩,上半年产麦,下半年产菽黍,以各以亩产三石计,则有360万斛。民屯一样,130万亩,可产粮780万斛,就算以四六分成,也有468万——合计828万斛。先前收成600万斛,上交400万斛,实际剩下428万斛,这428万斛,其中50万斛,为各级官员开支私用,或用于买卖,或抵作人情,其中100万斛,存入郡国粮仓应急,另有80万斛,为各级官员为无品秩属员发放禄米,或进行倒卖,此间不一而足。另有100万斛,是解军屯用粮,另有70万斛,以补运粮途中吃饭或损耗,或商人购买。”

于臬道:“就算以此计算,民屯百姓只得粮300多万斛,如何能够满足26万人一年吃饭。”邓忠道:“世叔,此种收粮,是按平均亩产3石收取,若遇丰年,每亩多收一到二石,也是有的。但若遇灾年,食不果腹,也不是没有。是以军屯、民屯,都在田亩之间,山丘之内,间种桑麻,杂种蔬菜,又在家养蚕,养殖鸡鱼、猪之属,一年内,勉强吃饱肚子,问题不大。”

于臬叹了一口气:“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诚如是也。”

于诠笑道:“德揆,你每月有一百石俸禄,不如分点给我。”于臬道:“瞎说,哪次吃饭你不是和我一起吃?忠儿,你也别笑。这府里的仆役、侍女,不也要吃的么。”

邓忠道:“世叔,待到今年五月,收尽小麦后,就会多出12万亩新田,其中军屯4万亩,民屯8万亩。若以先前数计算,军屯64万亩,民屯138万亩,除去民屯收成比例,可得粮880万斛。多了60多万斛呢。是以,小侄才面露喜色。”

于臬道:“这如何分配?”邓忠道:“上交420万斛,还剩460万斛,这460万斛,看世叔你如何分配了。”

于臬道:“你觉得如何分配?”邓忠道:“此次多出近50万斛。其他照例。”于臬道:“不知郡仓中,存粮多少?”邓忠道:“小侄也曾问过了,有300多万斛。”于臬道:“不怕放发霉吗?”邓忠道:“放个七八年,不成问题。”于臬道:“不如将那开出的80万斛用于开支的粮,直接充入粮仓吧。”

邓忠道:“世叔如此做,岂不是和整个梁国的官员为敌吗?”于臬道:“能省就省一点吧,百姓和军屯的生活这么苦,还是体谅一下吧。”邓忠道:“怕是做不到啊。”于臬道:“你去传话,若今年粮食增产,那80万石如往例,如若不然,休怪本将军无情。”

邓忠伸了伸舌头,道:“还来真的?”于臬道:“军令如山。”邓忠道:“那我把世叔的意思,和大家说说去。”

郭配等人听了邓忠传的于臬的话,道:“不想于将军对屯田事务这么清楚,连得四次高弟,果然与众不同。”他转身对军屯各军官道:“身为军屯将官,你们可得记住了,于将军是在祁杀,射伤过蜀国张嶷,斩杀过蜀国大将吴班、陈式的,这二人是什么人,相信大家清楚。散了吧。”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