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乾清宫走进大门,凡册看到宋献策站在前庭院等候,他似乎在想着什么,未曾注意有人过来。
凡册走近他,发现上朝的时候,可能是自己坐的高,感觉他是比较矮,但今日一见,还真不是一般矮,目测最多一米五五,原来史书送他绰号“宋孩儿”也不是空虚来风啊。
看到“皇上”过来,宋献策立刻下跪说道:“臣未见皇上驾到,请治臣之罪!”
凡册和颜悦色得说道:“军师请起,今日所来何事啊?”
宋献策站了起来,回复道:“禀皇上,臣已将送与大西王盟函拟好,请皇上朱批。”
凡册想看看他的文采,于是领着宋献策进了大殿,坐上龙椅后说道:“听闻军师常拟公函,速念与朕听。”
“遵旨!”宋献策打开盟函,念了起来:
“大西王勋鉴:
今暴明无道,天下百姓饥无食、寒无衣,以至流民四起,家国破碎;幸大顺皇帝奉天讨逆,亲率王师转战南北,屡克明军,百姓争相归附。
而后占洛阳、攻开封、克襄京、破潼关、进长安,改元称帝,年号永昌,扶天下苍生于危难,救中原子民于水火!
………………
………………
近闻大王率军西进,屯兵万县,此乃川东咽喉、千古重镇;大西军兵精将广,不日西进成都,定能鼎定巴蜀;大顺皇帝当自领王师,不日北上,直捣京师,推翻暴明,以为呼应。
而后一面出关北上,驱逐鞑虏,收复东北山河,一面南下渡江,饮马江南;大王则西进巴蜀,为吾皇永镇西南,则天下可定矣!”
凡册清楚,虽然自襄京(襄阳)开始张献忠一直宣称接收李自成领导,但仍然是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如今大西军准备进取四川,为保后方稳固,此盟书可一探虚实。
于是他说道:“盟函如此尚好,朕已吩咐丞相略备薄礼,不日就劳烦军师前往万县,将函件与薄礼呈与大西王,以示盟好。”
“遵旨!臣即刻去协助丞相,臣告退!”宋献策躬身准备出去。
凡册叫住他,问道:“军师,朕今日去中营,兵丁中十之八九仍用大刀、长矛、弓箭操练,使用三眼火铳及鸟铳者仅十之一二;据闻,明成祖朱棣所设神机营,兵五千人,其步兵三千六百人,装备单眼火铳三千四百杆,多眼火铳两百杆;另火炮一百余门,再有骑兵一千,进行野战冲锋;相较神机营,我军火器配备实属太少,军师可有看法?”
宋献策原地站立想了片刻,回复道:“禀皇上,神机营装备确实优良,然大顺军作战亦同样迅猛,勇气比之更甚;至于火器,皆是入主河南、湖广、陕西各州府及缴获明军精锐所得,尤以河南郏县之战击败明将孙传庭部所获最多;各类火器中,以三眼火铳、灭虏炮、佛郎机炮居多,鸟铳、虎蹲炮较少,红夷大炮仅在潼关缴获三门。”
凡册清楚,到了明朝后期明军主要使用的大炮就是宋献策所说灭虏、佛郎机、虎蹲、红夷四种。
其中灭虏、佛郎机为各地明军均有装备,红夷则多布置于东北边镇,对抗清军。
而虎蹲主要为东南沿海使用,内地明军基本不用。
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原因,所有火炮均不能发射爆炸弹,只能以实心弹进行撞击伤害。
按照抛物线原理,仰角5度发射为最佳,既能让炮弹飞的较远,又能让它落下后几乎与地面平行飞行,从而有效杀伤敌军,此时的攻击距离为有效射程。
史书记载灭虏跑射程较近,有效射程约四、五百米,身长八十厘米(重九十斤),发射时先装入两斤铁制散弹,再用一斤大型铁弹压顶(阻止火药燃烧时泄气),发射后可在有效射程内形成较大杀伤面,封锁正面冲锋之敌。
佛郎机则型号较多,由葡萄牙人来东南沿海时传入,大小重量不一。
小者身长六七十厘米,重三四十斤,有效射程八十至百米。
中者身长一至一米五,重两三百斤,有效射程三百至五百米。
大者身长两至三米,重八百至两千余斤,有效射程可达七八百米。
三者均与灭虏类似,先装散弹再用大型铁弹压顶,中小型多用于野战,大型则用于攻城。
佛郎机由母炮和子炮组成,发射时先将炮弹装于子炮内,再将子炮放入母炮槽体,射击完后取出已用子炮,更换新子炮,一门母炮通常配五至九门子炮,可以实现速射。
至于红夷则是来自欧洲,小者身长两米(重千余斤),大者身长三米有余(重两三千斤),有效射程可达七百至千余米不等,基本使用几斤重大型铁弹,射程最远且威力最大,主要用于攻城。
史书记载大顺军早年长期流动作战,军队基本为骑兵,且从未长期占领任何城池,故为保证机动性不喜携带重量较大的火炮。
这种情况在大顺占据襄阳,建立根据地后才稍微好转,但由于早年养成的传统,大顺军仍只喜携带轻型佛郎机、灭虏及虎蹲,至于重型佛郎机,则基本不带。
想到这里,凡册记起牛金星说过长安城墙已修复,所有火炮均置于城墙之上,决定去看看大顺到底有哪些火炮。
他站起来对门外胡一山说:“速叫吴德胜前殿正门护驾!”
同时对宋献策说道:“军师,陪朕去城墙巡视,先往北面安远门。”
“遵皇命!”宋献策说着,跟随“皇上”走了出去。
凡册走到乾清宫大门外,边上銮架边说:“请军师上来,朕与你有事商议!”
宋献策立刻说道臣不敢,凡册下了口谕准许后,他随即谢过皇恩跟着上了銮驾。
两人坐定后,凡册首先发话:“如今大明神机营已成摆设,再无往日雄风,明朝关内精锐之军尽丧;我大顺五营虽久经战阵,已成精兵,却无成建制火器之军,对付明军尚可,但对抗关外清军则稍显不足;听闻清军攻占关外沈阳、辽阳、锦州等镇共获得三眼铳一万余杆,鸟铳五千杆,灭虏、虎蹲、佛郎机三百余门,另有红夷十几门,且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又携带部分火器降清,如此数量足以让清军拥有一支成建制火器军;军师对此有何看法?”
宋献策回复道:“禀皇上,当今清军确是一支劲旅,分为满洲八旗六万余人、蒙古八旗两万余人、汉军八旗两万四千余人;满洲八旗主要以步兵及骑兵为主,兵将皆批棉甲,此甲仿自明朝,以多层棉花压制而成,中间夹入铁片,用铜钉固定,可较好抵御明军火枪、弓箭远距离攻击;步兵中又以重甲步兵最难对付,此兵内着锁子甲外套棉甲,明军刀枪几难入内;蒙古八旗均为佩戴弓箭之轻骑兵,此骑兵机动性强,通常用作战场袭扰,从后方或侧翼对敌军进行远击;汉军八旗则为成建制火器军,装备火铳、鸟铳及火炮,火力迅猛;清军作战常以汉军八旗作为攻城主力,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负责野战,具备相当战力。”
史载,数年前的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天聪为皇太极年号),皇太极下诏将族名由女真变为满洲,从此女真族改称满洲族,女真人亦称满洲人(满洲是族号,而非地名)。
皇太极也将满洲军,臣服清朝的蒙古军,投降的汉军分别编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军队数量大致与宋献策所说一致。
銮驾到达前殿正门停了下来,都尉吴德胜跪在车外说:“禀皇上,臣吴德胜前来护驾,请皇上示下。”
凡册向车外示意,胡一山洪亮得说道:“起驾安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