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銮驾动了起来,凡册对宋献策说:“军师,听闻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军进犯京师,绕道喜峰口入关,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于京师城下鏖战满、蒙八旗三万精骑,经大半日混战,转战十余里,终将其击溃,击杀对方数千人,自损一千多骑;此战虽有清军连续作战体力下降之因,但关宁铁骑亦由山海关长途奔袭而来,故朕以为重甲精锐骑兵可克清军精骑。”
宋献策回复道:“禀皇上,关宁铁骑手握三眼火铳确是良配;此铳三个枪筒铸在一起,枪筒尾部与木棒相连,可连发三枪,且三个枪筒重达二十五斤,发射之后可双手紧握,用作重锤攻击,可破清军棉甲,如遇重甲步兵亦可击其头部、劲部破之。”
凡册了解明清度量衡,明朝一斤相当于现代一斤二两,宋献策所说二十五斤就相当于现代三十斤,所以史书记载千真万确,看来的确是利器。
明朝到了后期大量装备三眼火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便宜,据史料记载三眼火铳造价七钱银子,而鸟铳虽然精度高火力更强,但造价自然更贵,每杆二两多银,且不能像三眼火铳用作重锤进攻。
故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明朝晚期来说,三眼火铳绝对是最好选择,看来破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非三眼铳莫属,但汉军八旗之火器该如何破解?
凡册想听宋献策意见,于是问道:“军师,三眼火铳可破满、蒙八旗,然汉军八旗装备数千火器,且红夷已有百门以上,该如何破之?”
宋献策说道:“禀皇上,红夷大炮威力巨大且射程之远,看似凶悍,但越远则越难命中,需以数量取胜,且此炮重达千余斤,极难运输;据臣了解,清军常将几十门红夷布置于千余米外进行攻城,炮口轮流平射,传统城池极难防御;不过此炮发射之后,需复位再清理炮膛,不能连续射击;臣以为,想破之,一为建立火器军,以炮群对炮群,二为训练一支重装骑兵,冲至阵前,近距离破之。”
凡册清楚,满清自崇祯四年攻占沈阳后俘获了一批火炮工匠,成功仿制了红夷大炮。
后来清军又接收了几批明朝降将及他们带去的火器,火炮装备数量和质量迅速提升,想要对抗之,必须要有更强的火力输出,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銮驾在安远门停了下来,胡一山在车外说道:“禀皇上,銮驾已至安远门,请皇上巡视。”
凡册起身往外走,刚出马车就看到城门下站了左右两列身穿铠甲的将领,阵容虽不及中营,但也有几人。
看见凡册下来,众人均同时下跪,领头的两人说道:“臣谷可成率众将领恭迎皇上!”“臣田虎恭迎皇上!”
身后的四位都尉亦说道:“臣等恭迎皇上!”
凡册下车请众人起身后,就领着宋献策向城门左侧登城斜坡入口走去,胡一山及吴德胜紧跟身后,众将士也起身紧随。
当快走到时,两名站岗兵丁立刻拉开横在入口的栅栏,一条通向城墙顶部的登城坡道展现在眼前。
此坡道宽至少七八米,看地面铺砖形式分成了两部分,靠城墙的右侧部分筑成了台阶状,大概一米多宽,应该是供步兵上下的登城步道。
远离城墙的左侧部分则是筑成了光滑的斜坡状,大概六七米宽,应该是供将士骑马上去的登城马道。
凡册开始踏着登城步道走上去;走了几步,跟随在身后的谷可成说:“禀皇上,臣有事启奏!”
凡册停了下来,说道:“将军请讲!”
谷可成说道:“禀皇上,去年前营左果毅将军谢君友在郏县之战中不幸身亡,此位一直空缺,臣暂时兼领谢君友部军务,无奈前营事务繁杂,故奏请皇上谁可继任?”
凡册一听,原来此位一直无人,于是反问道:“将军心中可有人选?”
谷可成说道:“禀皇上,臣无人选,全凭皇上定夺!”
凡册听到谷可成的回答,满意得继续往城墙上走去,众人也跟着继续往上。
上了城墙,凡册看到整个安远门为双重防御结构,城墙城门外还设有瓮城。
城墙城门上设有城楼,瓮城城门上设有箭楼,城楼及箭楼均高五层,面宽二三十米,满布射击孔,相当威武霸气。
再往两侧看,整个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凸出去的马面,马面上均设置小型敌楼,可以少量屯兵及放置部分军械,用以增强防御。
不过在这新旧武器交相辉映的时代,老祖宗留下来的城墙再坚固也抵不住红夷大炮的轰击,这就是矛与盾的关系。
凡册想了一会又往近处看,城墙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站岗的兵丁,这些兵丁旁就是自己心心念念想看的大顺军火炮。
他扫了一眼,基本都是灭虏炮、中佛郎机炮及少量虎蹲炮,只有城门正上方设置了四门两米多长的大型佛郎机。
于是,他快速走近其中一门查看,上面铸有文字“崇祯十二年制佛郎机炮重七百六十斤”,四门重量相差无几,只是年号略有不同,但都为崇祯年间制造。
凡册转身问道:“宋军师、谷将军,明朝野战精锐虽损失殆尽,但朕敢肯定,山西太原、大同,北直隶宣府,守城明军仍有不少火炮,我军攻城如无利器,明军在城墙之上用火炮攻我,如何破之?尔等又可知关外清军一直虎视眈眈,欲入主关内,数年前已仿制佛郎机及红夷;尤是红夷大炮,清军已造上百门,此炮身长三米重两千余斤,可将几斤重铁弹射至千余米开外;如两军对垒,清军百炮齐射,试问有谁可挡?”
谷可成听闻“皇上”如此关心火炮,抢先说道:“禀皇上,前几日刘宗敏将军与臣商议军务,说道西征大军占领宁夏、固原、兰州后,缴获鸟铳、三眼火铳、灭虏炮、佛郎机炮较多,且三镇城门上均设置多门七尺长大型佛郎机炮,另将士搜寻武库发现均有部分失修之火器,因局部损坏而搁置一旁,尤以宁夏闲置较多;至于红夷大炮,臣于潼关见过,进入长安后未曾得见。”
凡册想,我靠,七尺,也就两米三长,红夷大炮最长者三米,看来火炮确为大顺短板。
虽然宋献策说可用重装骑兵冲至阵前,破红夷炮阵,但清军重步及精锐骑兵必在周围防护,要想破之也不容易。
看来要破清军红夷炮阵,必须炮群对炮群,且在火力及射程上需有绝对优势。
宋献策见谷可成说完,继续说道:“禀皇上,刘将军说宁夏、固原、兰州火炮年久失修,看来明朝财力已然枯竭,且明朝重心在于防范东北清军,由此可推西北边镇武备必有松弛,另据臣了解明军并未在西北边镇布置红夷,请皇上明鉴。”
不论西北边镇有无红夷,凡册明白大顺的敌人在关外,必须要造出比明朝及清军火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炮,同时也要组建一只成建制火器军,用于远攻近战。
想着想着他开始朝城墙下走去,今天的巡视很有意义,让他见识了大顺王朝的致命短板,同时也给自己改变历史指明了方向,努力吧,少年!努力吧,大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