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和为了确保研究体系的运作,他把钦天司分成了天文、气象、算命三部分,又在翰林院中设文学、数学两大类,其中文学包括文学创作、书法、绘画三类,现在还差雅乐、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大类。
至于史学不在翰林院,而在监察院,这个监察院不仅是刘和的眼睛,也是刘和的掣肘,要知道从周开始直到现在,当权者是没权力查看自己的史记的,都是皇帝驾崩后,他的后代才可以看。
不过儿子替老子翻旧账的也不是没有,不过除非记录错误,大都也只是改的委婉一点,不敢改写事实的,要不然自己的史书中恐怕要留下污点了,这时候的史官头是真的铁,你看看唐初的魏征就知道了,他不仅是谏义大夫,也是一个史学家。
刘和初步奠定了天文历法和数学,而化学遥遥无期,物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弄出来,至于生物学更不要说了,生物学的分支植物学到是可以弄一弄。
刘和感觉自己太难了,几百年的东西要他一下子弄出来实在强人所难,关键是他都不知道从哪下手,也就放任不管了。
接下来的日子他又开始在处理政务与谈论文学、天文、数学的日子中渡过,直到五月中旬,韦诞的印刷坊初步的完成了,刘和也去参观了第一批的书籍印刷现场。
虽然设备简陋,效率低下,质量也不咋地,但是刘和已经很满意了,至少能读,能批量的生产了,书籍将再也不是士族豪门的专属,穷人辛苦点也是可以读书的。
这也标志着社会结构转变的开始,因献墨之功,刘和特晋封韦诞为三等子爵,这也是给其他人一个表率,有功则赏,此功非军功,非治政之能,而是旁门左道。
同时,刘和也封刘洪为三等子爵,只因为他发明了珠算之法,至于乾象历,需要等正式发布实行后才会继续封赏,也就是说刘洪伯爵之为是少不了的了。
还有农学署和匠造暑早期的十几人,也因为发明改进了水车、磨坊、曲辕犁还有小麦及粟等各种农作物的种子优选,种植方式的改进等等,都获封三等子爵到三等男爵不等的爵位。
所谓千金买马骨,刘和把这些封侯诏书通传天下,让天下人都看看,他刘和的态度,他就不信那些特殊的人才不来投他,谁有他这么重视这些旁门左道之才,至于别人会不会说他玩物丧志,他才不在乎呢。
刘和现在麾下人才不少了,将来的肱骨之臣也不是那么缺,只是需要时间消化而已,而且他的教育投入也必定会为他带来人才产出,这世上未必就没有智比诸葛,妖似司马的。
印刷坊量产后,刘和让韦诞先印刷一批千字文和四书,送到各个学堂去,用于孩童的教科书,只不过也是收钱的,刘和也没要多贵,千字文二十钱,论语两百五十钱,大学四十钱,中庸八十钱,孟子最贵,定价七百钱,谁叫他字数多呢。
刘和麾下的幽州和冀州如今还算安定,平常百姓家一个劳力一月大概有三百钱到六百钱的收入,家里只要有两个人做工,其所得可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要知道现在市价米一石百钱,不过也看能力,普通百姓有的一月可赚一千多钱,有的只能赚四五百钱,他们过的日子也肯定不一样。
当然了,这还是刘和与荀彧打击劣质钱币,稳定市价的结果,要不然钱是真不值钱,就算如此,如今也就幽州和冀州的物价较低,其他几州还需要时间来调节,而刘和本来想改革货币的,不过还是放弃了,现在的时局不稳,发行新的货币容易造成百姓的惶恐,所以一切还是以汉武帝时的五铢钱为主。
市面上的小钱也都被他收了回来重铸,为此,他差点还被曹操等人给坑了,毕竟铸小钱跑刘和这来换大钱是多么赚的一件事,还好荀彧的能力不是吹的,他意思到不对时,一次性把幽州、冀州市面上的小钱全换走了,此后的小钱一律折价,如此的话百姓不愿意再收小钱,那些投机之人手中大把的小钱兑换不出去,只能干着急,最后还是回到曹操等人的领地去花销了,在刘和这里血亏啊。
而青州、并州、司隶也没行驶一刀切,只是限额兑换,尽量不影响百姓生活,但是想投机大赚一笔也是休想,至于小赚一点的刘和也不管,吃点亏没什么,但是今后钱不贬值,物价稳定,比什么都强。
至于通货膨胀,这玩意其实对外的时候挺有用,对内根本没用,毕竟自己家里左手倒右手,要不然钱贬值,要不然东西贬值,就那么回事,而对外是要坑别人的钱,这一加一减,可就是天差地别。
至于天灾人祸导致的物价飞涨,那是不可抗力因素,刘和也只能尽力平稳,这是一个大的课题,还需要其他人尽心辅助。
说回正题,刘和对书本的定价已经是很便宜了,相当于每一页印刷好的纸张定价五钱,这就是材料钱了,人工费都没算进去的,要不然价格起码还要翻一倍才能收回成本,翻两倍才能有的赚。
不过刘和也没断了那些家庭实在困难的又想读书之人的后路,他以一张纸一钱五的价格售卖,只限于学堂学生,而且每年只能买五十张,也就是说他们若想抄写孟子,需要三年时间。
刘和也没办法,现在他麾下有一千万出头的人口,而学堂寒门学子大约有六万人,一人五十张纸就是三百万张纸,而他麾下现在三个造纸工坊,一年大约生产七百万张,除去供给学生的三百万,剩余的也就够官府之用。
刘和现在刊印书籍的纸张还是存货,不过估计也支撑不了多久,也幸好造纸工坊的老学徒已经学了三年多,可以出师独立了,而老师傅也可以培养新的学徒了,工坊估计可以再扩大两倍,虽然对于整个大汉来讲还是杯水车薪,不过刘和已经很满意了。
从明年开始开始光纸张印刷成书籍的收益估计能比拟税收的一成了,再加上盐利的收入估计有税收的三成,刘和的财政将不再有困难。
而等到他的舰队初成,他还可以开通与三韩和日本的贸易路线,到时候他也就可以把造纸和印刷的技术交由民间,自己收税就好了,资本不就是这样,跟着当权者有肉吃,谁想打破饭碗再去吃粗粮呢。
资本与当权者本就是合作共赢的,你赚钱,给我交一笔保护费,大家皆大欢喜,但如果资本失去了当权者的支持,那就只有被别人瓜分的份,所以中国为什么看不起商人,就是因为他们都是逐利的,而逐利的同时不损害当权者利益的太少了,这就是人性的贪婪。
造纸坊的扩建不用刘和操心,而印刷坊也算正式开工了,后面就是河洛商行与印刷坊的合作了,这个也不用刘和管,自有甑洛负责。
不过这时候的甑洛也不在邺城,而是去了河东,河东盐池的开采售卖权已经拿回来了,她带着一帮人前去进行实地考察,也好安排人员负责管理、开采、售卖等事物。
而且现在的盐业开采权全部由河洛商行负责,朝廷派御史监督,另外还各有一军司马领两曲四百名士卒驻守盐池,形成三方监督的体制。
为了不让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三方负责人都是定期更换的,至少短期内他们没那个胆子伸爪子,刘和为了防止商人走私也是没辙了,主要盐的利润太大了,生产盐除了盐工的工资意外,基本都是白嫖,然后就是运输费用了。
刘和为了稳定盐价,特别制定了食盐的价格,每斤的价格十五文,基本是米价的十倍了,不过一个五口之家一个月估计都用不到两斤盐,虽然也贵,但不至于负担不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路费要算进去的啊。
不过就算十五文的价格,仅刘和麾下一天也有2250贯流水,这其中商行取三成六百七十五贯,盐工及运输支出三成,盐商分三成,税收得一成,就这一年的税收就是八万两千贯,而百姓每人每月可得八百钱左右,除了商行,盐商才是暴利,每月平均得钱在十五贯左右,是普通百姓家的近二十倍。
刘和虽然不想让他们赚那么多,不过也没办法,利润低了,就会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前去走私,现在的利润还在他们的接受范围之类,也还在普通百姓的承受之内。
至于再降低食盐价格,他没想过,有时候太低反而不是好事,毕竟食盐还是战略物资,为了杜绝走私,刘和不仅立了重刑,还由各城门口,关卡,隘道设置了检查机构,对大宗货物进行盘查,为了防止有人囤积居奇,哄抬盐价,刘和让甑洛在每一座县城都开设了商行的货栈,另外根据县城的繁华程度选了一到三个不等的盐商共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