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卿,土地分配进行的如何了!”
杨素恭恭敬敬的站在书桌前,拱手道,“陛下,此次制度执行的意外顺利,大部分土地都已分配完成,只有少数世家还在闹腾,不过无伤大雅。”
然后起身站在一旁,内心不禁感叹,这五年来李承乾的进步快的让人叹为观止,此前身为太子的杨广虽然也是才华横溢,在军中的声望更是无人能及,然而他的政治才能却令人堪忧,杨素是陪着他一路走来的,他深知杨广的性格,好大喜功,喜好美色,虽有远大的报复却并不能脚踏实地,
而这五年来‘杨广’的表现着实是让杨素大吃一惊,在与世家的屡次斗争中占尽了上风。就拿此事来说,将土地收为国有是动了多少人的利益啊!他却让世家门阀有苦说不出,让功勋贵族无动于衷,又在民间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可谓是一举多得!
“恩,很好,”李承乾合上了手中的信封,双手拖住下巴,
“爱卿,你的儿子杨玄感最近有些活跃啊!”似笑非笑的看着杨素,
这到是让杨素感到有些莫名,他儿子杨玄感如今也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虽说有些才华,但是知道现在杨素都不允许他踏入朝堂,想李承乾那么尊贵的人为何会关注这样一个人呢!
李承乾对他挥了挥手,将手中的信放在桌边,示意杨素拿过去看,
杨素单单只是看到前面一部分就吓的冷汗淋漓,越往后看越心惊,最后竟是连手中的信封都是拿不住,任由其飘落而下,而后震惊的看着李承乾,如果这封信中的内容是真的,那么不要说他儿子杨玄感,就算是他都要受到牵连。
平日里杨玄感给他的印象一直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又谦卑好学的晚辈,所以他并不相信杨玄感能做出这种事情,于是他疑惑的看着李承乾,
只听李承乾淡淡的说,“爱卿不必怀疑此信的真实性,”然后食指敲着御案,“杨爱卿可有世民想对朕说的!”
作为李承乾身边的老人,亲信,杨素自然能从各个渠道了解到李承乾,他也甚至如今皇帝的势力已经扩张到十分可怕的地步,如果他儿子真的要造反是不可能逃过皇帝的眼的,而李承乾也没有必要拿此来敲打自己,啪叽就朝地上一跪,既惊恐又害怕,
“那孽子,孽子!”自言自语十数遍之后,杨素强行压下心中的怒意,又朝李承乾拜下,身体忍不住的颤抖,不知是因为愤怒,还是恐惧。
“陛下,此事老臣与家人并不知情,还请陛下明察秋毫!”到如今他也只能弃车保帅了,虽然那是他的独子,可他更是这一家数十口的支柱!
“爱卿不必担忧,朕知道此事与你无关,你的家人也是毫不知情,否则就不会招爱卿你独自前来了!只是你那儿子.....”
杨素还没等李承乾说完就打断了他,“此子心中无君无父,毫无仁意,还请陛下将之处死,”
这话说出来,杨素本人也是十分痛心,杨玄感自幼聪明好学,十分受宠,杨素也认为他的这个儿子未来必定前途无量,几乎是有求必应,年少时也是德行兼优,也不知为何会做出意图造反的事来!先不说如今皇帝是如何的圣明,单单只是看皇帝在民间的声望就知道他是不可能的。如果再让他继续下去,或者即便锦衣卫没有先发现,就被身边的百姓给举报了!
李承乾叹了口气,“唉,爱卿不必如此,想来他还年幼,多是受奸人所蒙蔽,就罚他充军三年吧,此事朕就不向外宣告了,你来处理吧!如果三年后爱卿你依旧教导不好他,那就不要怪朕无情了!”
“臣,多谢陛下!”杨素感激的泪流满面,这可是造反啊,虽然还没有正式扛起反旗,但该有的动作可都是行动了,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啊!
按理来说,固然自己有从龙之功,但官位还是要被革去的,失去恩宠不说独子是必定死亡的,没想到皇帝竟然这么看重自己!即使是最后的那一句警告也依旧不痛不痒,不说李承乾,这次杨素就能把他打个半死,哪里还敢有这样的心思!
君不负我,必以死心报君王!
杨素怀着感激的心情走出大殿,旋即又为其子的所作所为而感到愤怒,
既愤怒其不忠,有愤怒其蠢,如今天下虽说不是大治,百姓却也安居乐业,真以为皇帝惹怒了世家勋贵就完了,看如今民间的情形,只要皇帝不死,大隋的江山就永远是稳固的,又岂是你这种蚍蜉撼动的了的!
依旧在御书房批阅奏折的李承乾紧皱这眉头,并不是因为杨玄感,只要他在一天,就没有人能翻起浪来,造反也得有人啊!如今都没有人跟你一起,你造谁的反。
向这类事情最近有不少件,只不过都被李承乾掐死在了萌芽之中,改革嘛,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即使是太阳,也依旧有人觉得阳光太刺眼了不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些利益受损的人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自然就认为这个江山社稷已经腐朽了,自然反抗的心思就冒出来了!甚至那些试图造反的人会觉得自己是顺应了天命,现在只是暗中做准备,待到来日举起反旗,必定会一呼百应,携万万民意。殊不知在统治者眼里,他们只是一些跳梁小丑,而这也被成为同温层。
李承乾本也不想管这类事,史前巨龙又怎么会在意一群蚂蚁聚众闹事呢,只不过是半月前的那熟悉的声音又让他升起了紧迫感,他还有半年时间,
这就不得不迫使他将这些事遏制在萌芽之中。他有他的计划,或许将来必定使乱世,但李承乾依旧要将这乱世的灾难降到最低,向那些不入流的反军就不必再出现在历史长河中了!
而从半月前的交流中李承乾得到了十分重要的消息,那就是半年后他虽然会死亡,但不会‘离奇死亡’,甚至在世人眼中他还依旧没有死亡!
这就让李承乾遐想了,第一种情况他还能想象的到,大概就是时间到了,恰巧在有意的安排下,有人来刺杀他,他就‘顺势’死亡了,
但第二种他着实没明白,在世人眼中没有死亡!什么情况,有人篡位?借着寡人的名义管理朝政?那么谁又有这个能力呢!
撇开此事不说李承乾的心情也是一片大好,科举制度已经深入人心,虽然现在依旧受阻,但未来大量寒门子弟升学入仕的情形已经可以预见,土地的重新分配也以完工,东都洛阳的营建以完成,大量的良田被开垦出来,大运河在近两月也要竣工,大部分的劳工已经被遣送回家,
对外的互市与玻璃的效益也迅速将世家门阀积攒了数百年的财富压榨了出来,虽说对于世家他们来说仅仅只是九牛一毛,不过这份财富依旧让大隋迅速富强起来,唯一还没见成效的也就是对外的航海事业了,两年前李承乾就命高子洪雇佣技术高超的船工,提供了无数的资金,就是想要造出更大更稳的船只,
李承乾甚至隐藏在大海中的财富,也了解未来的战争将会在海洋上,如今这个时代哥伦布可还没有出生,那就意味着美洲依旧还没被发现,哪里可谓是天赐之地,多数的高产粮食都在哪里肆无忌惮的生长着。
现在评判一个王朝的兴盛程度,最主要的就是看他鼎盛时期的人口数,然而人口多了,能够种出粮食的土地就那么多,现在还没有尿素这种肥料,更没有杂交水稻这种高产粮食,所以粮食问题绝对要解决,粮食问题解决了,人们才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那些精神层面的问题。
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下西洋,提前将那些高产粮食引进中土。
当然介于如今人们的思想,此事李承乾并没有向外公布,想来在没有成效之前是不会公之于众的吧!毕竟古代的人多是中规中矩。而这些工匠与船只之类的也是被李承乾雪藏起来,只有少数的一些人知道。
大隋周围如今也只有高句丽这个威胁,其余的要么被灭国了,要么被打的龟缩起来不敢露头。
而这几年来的两次东征高句丽也是收货不菲,由于李承乾吸收了历史上的教训,将前线全部交由作战的将领处理,无论怎么做,只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好。
正是因此这两次东征高句丽虽然没有灭其国,但也让高句丽虚弱不堪。
高句丽的国王高元此时也是忙得焦头乱额,在他的预料中,与隋朝互市对他们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每年都掠夺隋朝的边境不就是为了这些物资吗?现在不用流血也能获得高元自然是喜不自胜的,甚至他们还能通过互市交换来铁器,要知道,他们现在可是连铁锅都不够一家一户分的,
所以当前去商讨互市条约的使者回来向他汇报此行的结果时,他在兴奋之余对大隋皇帝李承乾是不屑一顾的,哼,无知,这就是他对李承乾的评价!在他看来,虽然大隋从他们这换走了许多的牛羊与战马,但他们获得的益处更多,大隋皇帝这是在资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