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否则他没有足够的理由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提出建立书院这个条件,

只有当《唐颂》这本书释放出足够大的利益,李承乾才能以此为借口来建立书院。而建立书院的目的就是想要创立出一个能够与儒家向抗衡的学说,即使现如今的儒学还没有表现出后世那么多的弊端,可是一家独大显然没有什么好处,必须要有一门能够预知抗衡的学说,

那就是新学,而《唐颂》只是李承乾为此而创造出来的敲门砖,所以这本书虽包罗万象,可并不详细,毕竟是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写出来的。

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些大纲,不仅仅是时间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李承乾害怕对儒家的冲击太大,无论是李二还是儒家不会同意此书的流传,儒学对帝王来说,依旧是一个巩固王权的极有利的学说,所以李二如今绝对不会允许李承乾动摇儒学的地位!所以李承乾对于《唐颂》的解释也仅仅只是九牛一毛!

就比如物理这一门学科,在书中仅仅只是寥寥提到了几笔,不是他物理学的不好,而是他清楚物理对儒学的冲击太大了。

数学是万物最根本的东西,他本身没有附带任何的属性,儒学可以对此视而不见,可是物理不同,物理可以将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用简单易懂的知识解释,

最显而易见的,每每发生什么地震啊,洪水啊,旱灾啊!那些文人们都要将这些自然灾害推到皇帝的头上,然后皇帝就不得不下罪己诏,来安抚民心!还有什么巨鱼陨,大臣崩之类的。

而物理则不然,他能清晰的解释这些自然状况是怎么回事,仅仅是这一点就会让儒家损失一大批迷信主义者!/

最为可怕的是物理讲究务实,即使你没有学的很好,学究天人,即便只是半吊子的水平,在这个时代也是十分吃香的了,就比如滑轮这种东西,只要你知晓了他的原理,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能想出许多省时省力的方法!在这个年代,人力与畜力绝对是不可替代的东西,由此可见物理的影响!

反观儒学,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三年仅有那数十人中的,剩下的那数十万人又有多少一辈子得不到半个功名!而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是花费了大半生在科举上,又有多少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君子,他们最后也只能在乡里办学,寄希望于他们的学生子弟能够实现他们未成的愿望!

现在还没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理论,可事实就是如此,只要科举中的,那就是一步登天,可是这与那些平民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即使是有些余钱,能够勉强送孩子去读书,可是他们又不傻,这种万中无一的机会他们是不会去赌的,可物理就不同了。

所以说,如果将新学与儒学放在那些平民前让他们选择,绝大多数会选择新学。可现在环境不同,儒学一家独大,只要他们想,新学甚至翻不起波浪就死了,最主要的是李二目前是站在儒学一边,在新学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利益以及能力时,李二是不会支持新学

而任何学说都不能没有民众的基础,为何儒学能够兴盛千年,除了他能够帮助帝皇更好的巩固皇权,更是因为他在民间的基础牢固,那些没有考中的儒家子弟会散落在乡间,使入学能够开枝散叶!

理清了思路,李承乾神情一松,缓缓的向后靠去,睡着了,这几天他着实有些累了!

.........

继李泰因算学扬名后,李恪则显得十分的不服气,憋在李二特意为她开辟的府邸里,要是说他这段时间来没有一点建立还是不怎么中肯的,

之所以李泰在挑衅大唐所有算学大家后事情就那样不了了之,出来有李承乾以太子之位为他作保,李恪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是他出手帮助了户部,有效的减少了不少花销,

更是帮他们利用这些余下来的银子又赚了一大笔!

在李承乾蛰伏那三年,是李泰与李恪斗争最严重的的三年,李泰有着李二与部分世家的支持,而李恪则有着前隋旧臣与另一部分世家官员的支持,因为两者一直守着该有的底线,李二也没有阻止,

所以李恪深知李泰的厉害,更清楚李承乾的能耐,所以当他知道两者都同意此次的算学大比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结果,

然后他就靠着卖萌蒙骗了长孙无垢,借此让李二对他的‘胡作非为’视作无度,接着就蛊惑戴胄将那些余钱全部投入到了《唐颂》的印刷中!

当然,戴胄这个老狐狸肯定不会如此轻易的被忽悠过去,不过看在李二没有阻止的份上,秉着如果亏损了就去向李二哭穷的思想,也就同意,任他施为了!

而李恪也是聪明的没有将《唐颂》的全部内容印刷下来,而是单纯的将里面有关算学的一部分给印刷了下来,还分成了两期,在李泰的帮助下降其内容扩增了!

当然李恪的计划并没有就此停止,在算学大比结束后,紧接着,他又借用神医孙思邈的名声再次打响了另一炮,将《唐颂》中有关医学的那部分印刷了出来,

还大肆宣言,说神医孙思邈如何如何夸赞此书,里面的内容如何如何有用。孙思邈听说以后也没有站出来澄清,在他看来,那些内容与应急措施的确十分有用,让人们多了解了解没有什么坏处!

于是立刻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在帮户部正了一大笔银子后,立刻就甩手了,对此戴胄虽然比较惋惜,却深知将他留在户部的影响,想李二上书了他爹功劳后就放手了,

而李恪也从这几次的贸易中吸取了不少山野只是,此前只是在书上看,并没有试验过,而这段时间的经历竟然让他沉迷于这种感觉!

接着此前打出的名声,他又向李承乾借了些银子作为资本,彻底的将《唐颂》变成了分为十数期的杂志,卖的时候依旧打出李泰与孙思邈的名声,让他大赚了一笔,

不过仅仅是这可不能满足于他的胃口,而李承乾也同样如此。

然后后面的事就连李承乾也不知道了,不过他也有了一些猜测!

.........

在李承乾自我休整的这几天,东宫里又来了为‘不速之客’,来者正是李承乾在翠青楼里偶然遇到的唐初四杰之一,卢照邻!

而这个话痨被翠青楼的掌柜带到东宫的过程中一直是懵逼的,他也没有想到那个随便遇到的人就是这大唐的太子。

李承乾叫了他三声,他才回过神来,在拜过礼后,他突然回想起他曾经和李承乾说过的话,若李承乾真的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寒门中的读书人,他说的那些话到无伤大雅,可这位是太子啊,天知道他的那番话对太子起了什么影响!

然后又回想到了曾经他的家族对他做过什么,也就不在纠结,这样的家族还不如被灭了呢!

李承乾把他带到院子里,然后自顾自的躺在了躺椅上,到是卢照邻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起身将他按在一旁的另一个躺椅上,然后回来继续躺下,

接着,如同拉家常的询问,“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了呢!”

卢照邻眼神黯淡了一会,又想到这是东宫,然后坐了起来,一脸的郑重,

“学生前些天刚刚想明白,然后就赶来了!”

李承乾拿起一旁的凉茶,抿了一口,然后抬头看着渐渐落下的夕阳,

“恩,你能做出这个决定我也很高兴,毕竟像你这样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闻言的卢照邻赶忙起身拱手,“学生不敢!当不得,当不得!”

李承乾嗤然一笑,“这有什么当不得的!以后在我面前也不要行这些繁文礼节了,看着头疼!”

卢照邻还欲拱手谢恩,看了一眼李承乾,又尴尬的收回了双手,极不自然的嗯了一声!

到是让李承乾极为的舒坦,

“既然你已经决定了,你们我肯定会尽力的协助你,不过想来如今你也是没有多少头绪,不过我给你介绍个人,将你的想法说与他听,想来你会有不少收获的!”

卢照邻有些兴奋,这些日子以来他不是没有尝试过,不过一来是他没有那么大的词汇量,而来是对此他没有一点头绪,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来寻求帮助!

“是谁!”

“孔颖,孔老先生!只不过如今他应该还在忙于标注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圣贤书,不一定会搭理你,我待会儿会写一封信,你拿去,先见他一面,能否让他帮助你就要看你自己了!”

“不过你也不要气馁,相信只要你说明来意,孔老先生是不会吝啬协助的!”

“是!!”

..........

在李承乾还在兴高采烈的和卢照邻谈论着拼音的事情时,正有数匹快马赶来京都,直往皇宫冲去,一直到了皇城下被拦了下来,不过很快又被放行了,

此行人衣衫褴褛,行色匆匆,就连一旁侍卫好意送来的食物都没有心情使用,神色焦急的等待着皇帝的传召,

终于,等来了皇帝身旁的传召之人,或许他们只是认出来了来着是一位阉人,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此人是李二身边的大太监,非天大的重事不会来的,

待大太监将一行人领去御书房后慢些侍卫也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纷纷猜测此次外面有发生了什么大事!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