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当李和年离开会议室的时候已经接近十二点,李和年同院长陈育成等一系列院方高层共同商议了关于南老提出设立专用通道的意见,还有就是关于对医疗应急小组增添医护人员的想法。

一方面是医学泰斗的建议,一方面医院对于目前患者增多的态势也有所了解,一致通过是李和年意料之中的事。

时间基本上都耗费在了核定新增添的医护人员名单上了,腊月二十五,离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休年假的医护人员本就不少,还有一部分医护人员正在医学观察之中,第一批的医护人员名单已经从各个科室抽调了不少经验老道的医护人员。

一时间增添的名单犯了难。

这些天医院的病患增多的状态医院里的所有医护人员都了解,已经有不少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想要调到呼吸科室、门诊大厅、隔离病区等高风险科室。

但就算如此,人数还是有些不够看,李和年的想法是想要降低医疗应急小组人员的工作压力,不让应急医护小组成员进行体能负运转,从最简单的方式提升医护人员免疫力,降低医护人员感染几率。

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长确实会给医护人员的身体带来不小的压力,按照李和年的想法应急医疗小组和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应该在六到八小时之间最好,三到四班倒的工作模式可以绝大程度上确保医护人员安全。

中年主任医师将目光放在了相关科室以外的地方,医院内部已经想一系列本地医护人员发出消息,自愿可以取消休假的医护人员可以返回医院,另一个办法就是从目前现有的医疗力量中,则优选入重点科室及隔离病区。

在李和年看来,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事件影响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保护医护人员生命安全才是有效医治病患的基础条件,所以李和年提议,对于所有新调配转入重点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

无论是从防护设备穿戴的方式还是关于确诊病患、疑似病患之间的处理都要确保熟稔在心才是根本。

为所有重点科室的工作人员注射胸腺肽等提升免疫力的药物,增加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保护。

得道有早晚,术业有专攻。

李和年的专业水准和知识成就显然是极为深厚的,所提出的意见也贴切中肯,简单的推敲后,便由专人负责进行实施名单的敲定和培训,确保在最快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

虽说心里的疙瘩暂时解开了几分,但是在李和年与院方高层相处的两个小时里,他的思维丝毫没有因为医疗应急小组得到增援而舒缓。

反之,极度沉重。

两个小时,他亲耳听见了两个让他心神震颤的消息。

医院内核酸实验室检测能力已经达到上限。

院内储备的防护服等设备数量直线下降,呼吸机等生命支持技术的数量也捉襟见肘。

这是两条让现在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束手无策的消息,每一条消息都好像一道缠绕在李和年脖颈上的绳索,越发的让这个中年男人喘不过气。

核酸检测是目前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患者最有力直观的因素,检测能力达到上限之后,关于病毒的防治工作难度会更大,这场旋涡也可能越来越广泛。

昨夜跟老师南镇岳深夜长谈的时候,南老表示已经有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开发对应核酸检测的其它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核酸检测的流程和时间。

比起核酸检测,医疗物资紧缺的问题更加严重,防护设备本来就是医护人员最后一条防线,在缺少医疗物资的情况下,医护工作者的处境将要更危险。

如今临近年关,各大供应商的防护设备、医疗设备储备量本就不是很多,加上生产厂商也大多处于放假状态,无法进行提供。

独自下楼的李和年感觉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汹涌袭来,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就好像一场遮天蔽日的迷雾,南老、李老以及无数个跟自己一样的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努力的向前摸索,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团队日以继夜的钻研才找到了一条可以在迷雾里通行的路。

可刚走没几步,凭空出现好多座巨大山峰,挡住了众人前行的脚步,让工作的开展难上加难。

李和年喟叹一声,紧了紧脚下的步伐。

事态如何发展他不敢想也没法想,他能做的就是管好眼前。

虽说长路艰难,李和年感觉,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峰峦峙立,只要敢走想走,终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天。

就好像老师南镇岳所说,有山则登山,临滨则渡水,迎难不可屈。

这些日子一直忙忙碌碌,留个李和年自己静思的时间极少,今天这上百阶台阶,算是他一个极好的神思时间。

给自己好一番加油打气的中年男人心情坦荡了不少,李和年生来倔强说不出听天命尽人事那类的认命话,在他心思里,只要能往前走一步,肯定就要迈一大步,不管身后有没有退路,无论最后如何,他终究不会退。

老师南镇岳这次给出的意见很重要,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以各个不同的通道分化人流,可谓是个极好的办法。

但李和年总莫名感觉到老师的想法应该不会这么简单,他了解自己的授业恩师,既然开始了一个简单的人流分化,那后续的动作应该也快了。

把患者分流的规模程度都扩大,才是更好的办法。

单独分离出门诊!

最大程度的把初期症状患者和其他疾病患者彻底分割开,减少普通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

李和年心里越想越通透,关于发热门诊的改建问题,各大医院应该在近日就要收到通知。

虽说目前确诊病患的人数仍然处于爬升阶段,但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关于抗击病毒的反击战已经打响了。

-

门诊大厅外排队的长龙略有几分消减,但仍有不少陪同病患前来检查的患者家属被请出大厅,在门外等候。

吱嘎……

一辆喷绘着外卖图标的深蓝色电动车稳稳停在人群外侧,驾驶电动车的年轻男人望着等候在医院外的人群不禁轻叹一声,一脚支持在地上,翻着手机里的订单详情。

自打昨天程百涛打完辞职电话后,就一直奔波在路上。

临近新春,家住外地的外卖骑手开始了回家的旅途,加上这个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不少本地骑手都不借着新年的由头回家歇着了,外卖骑手越来越少导致工作越来越繁忙。

昨天程百涛整整在路上游荡了一天,到了午夜才回到住所,其实这种强度的工作让程百涛也有些叫苦不迭,可是已经答应好了王勇军,先不提二人这若有若无的老乡关系,平日里王勇军对待程百涛也着实不错。

无论出于情还是理,程百涛没有看王勇军为难的道理,硬着头皮也要送完这最后几天,也算是为他这三年的漂泊画上一个较为完整的句号。

他自己都要离开这座城市了,也该再好好的看一眼这座荆楚之地,与这生活了三年的巨大都市好好说上一句告别。

嗡……

正在程百涛对比订单详情的时候,手机突然响起了,是外卖站点的主管王勇军打来的。

工作时的程百涛不爱拖泥带水,外卖这行当本就是个争分夺秒的活计,在注重生活效率的年代,晚到个一两分钟可能都会换来一个差评。

程百涛直截了当的问道:“怎么了王哥?”

王勇军也不拖沓,“百涛,你今天晚上有事么?”

“晚上?应该没事,怎么了?”

骑在电瓶车上的程百涛一愣。

王勇军解释道:“没事就好,昨天晚上我有点事,你下班之后又太晚了,忘了跟你说了,今天晚上早点收,哥请你吃饭。”

程百涛又是一愣,以为是王勇军因为自己这几天帮忙想还人情帐,拒绝道:“不用了王哥,你都这么帮我了,我帮你再送几天应该的。”

王勇军又气又笑道:“怎么的?你感觉我就这么着急还你人情?”

“百涛啊,这次跟你帮我忙没关系,咱哥俩相处时间也不短了,你既然要回家,我该送送你。”

“得了,你先派单吧,说好了啊,晚上八点我去接你,武汉没有地道的北方菜,一晃好几年我都要忘了家里的菜是什么味道了,这次我找了个地道的北方厨子,一起喝几杯。”

说完,王勇军便挂断了电话。

王勇军二人平日里关系不错,都是性格爽利的北方汉子,程百涛提出辞职后,王勇军没有丝毫拖延便将程百涛的工资结算了,至于程百涛会不会帮他度过难关他没想过,这事,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没什么好说的。

盛情难却!

程百涛也想通了,这次他回家,以后想再见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把那些事仍在脑后,目前送单还是主要任务,程百涛确认了一遍订单信息,准确无误,从保温箱中取出餐食,就往门诊大厅方向走去。

才走三两步,在一旁等候已久的门卫突然开口,将身着厚重冬衣的年轻男人叫住。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