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京城热闹的修路、开学、开衙的时候,京营的士兵已经开始更换武器,值得一说的是,燧发枪面世的那一刻,火铳兵的武器也自动变成了燧发枪,这倒是省去了朱钲事情。

“禁军”今后只是做为帝国的底牌,常备力量还是大明土著士兵,所以暂且不提。

京营换装并没有告知到外人,所以燧发枪的事情还只是小范围人知道。

因为登基在即,京营的士兵已经开始偏重列队训练,同时登基时的阅兵大典并不能仅阅京营的士兵。

近日直隶一带的府县已经改制完毕,甚至粮行、布庄、钱庄也已经开到了那里,前有京营的士兵协助大都督府整顿地方军备,后又各衙门的官员更换了一个遍,加上廉价的粮行、布庄,还会有谁闹事?

也并非完全没有,可是地方的老爷兵们还没有闹腾起来便已经让随同而去的京营士兵平了判,不仅如此,连带着锦衣卫顺藤摸瓜找出来的地方乡绅们也是直接一网打尽。

对于改制,朱钲用的就是强势手段。

顺者昌逆者亡!就是这么简单。

那些死了的乡绅地主,土地被内务府接管,而老实的佃农留下,不老实的驱赶出去,另外府县衙也开始强势的迁移百姓。

这一点倒是和顺天府做的不太一样,顺天府是趁着工部招募青壮,然后用利益引诱那些附加的百姓入城。

而其他的府县,都是强制性的让他们入城,然后才安排到他们工坊里工作、适龄的入官学。

开始被迫远离家乡的时候,百姓们还怨气冲天,可是等入了城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竟全是好处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才开始改变。

内阁组建的联合队伍(吏部、户部、内务府等)利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直隶、部分山西、山东地区,共计十八府、七十六县,人口五百万余。

实际上人口不止这些,但因为赋税黑户逃籍的人实在是太多,因此只有五百余万人,不过可以肯定,不用一个月,这个人口便能够翻差不多一倍。

北方的人口聚集地也不过就是前陕西、陕西、直隶、山东一带,而北方则是湖北、南京、浙江,大明帝国三分之二的人口都聚集在这里。

剩下的全部省份加起来也才占据三分之一。

因为撤去省级行政区,为此不少的布政使、巡抚闲暇下来,这里面不少还是好官,无处安置的情况下朱钲只能按照他们的年龄,让他们一部分致仕荣养,另外年轻一些的代替朱钲巡视地方。

说是巡视,也不过就是一个监督权力,顺便帮助朱钲把通政使司衙门建立起来而已。

各地的衙门门口今后都会出现一个公示牌,朝廷的重要政策都会出现在公示牌上,另外邸报也变成公报,各地都会设置官营的报社。

报社的作用便是把城内发生的一些稀罕事、朝廷的一些新政策、政令、官员动态刊登到上面。

简单来说,公示牌会标明官学开学了,适龄的孩童可以免费入学、管一顿吃等等,而公报则会刊登今日兵马司巡防抓住一名在逃罪犯、城道司招收清理街道的杂役、隶属于内务府的皇庄招收佃农薪酬多少等等这些东西。

不过公示牌是免费看的,但是公报却需要花钱,当然价格也不贵,只是一个纸墨的成本钱而已,但是公报之外还有小报,小报会刊登一些小说、好玩的事情、广告等等。

小报同样收费且价格还要高出公报一些,算是县府衙门创收的一部分。

当然,很明显,报社真正赚钱的地方在那些广告上,不过短时间内还不会有商贾注意到这件事,赚钱还要等今后再说。

至于公报关于朝廷的消息来源……蒸汽机车已经试验成功,虽然远远达不到21世纪火车的动力和效果。

大明工匠研发出的蒸汽机车每时辰速度约200里,也就是每小时50公里,速度比起马还要快一些,西域那边过来的阿拉伯马速度也不过才每小时60公里,最重要的是它不能持续奔跑。

拉力更不用多说,50吨货物或者350名乘客足以让朱钲惊喜。

这实际已经远超第一代蒸汽机车的速度和拉力,而这里面最大的功劳反倒不是那些系统工匠,而是大明的土著工匠。

对于立功的工匠,朱钲自然毫不吝啬奖励,一个正四品官的官位不说,还任命他为太仆寺火车司的副主事,职责……大约就是总工程师之类。

这简直就是朱钲登基前的一个天大的礼物,不过也因此,朱钲责令改制完成的府县尽快修建铁路,确保火车通行。

火车对于大明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就有天高皇帝远这句话,而这句话背后意味着的那也是朝廷对偏远地方的掌控。

这也是为什么西域都督府设了撤、撤了再设的主要原因,距离太远了,而且地广人稀,真出现什么事情根本来不及救援。

可如果铁路修到了那里,一切便不同了。

两三天的时间京城的命令就可以传递到西域,同时,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距离西域都督府近的可能半天的时间就能到达,这意味着什么?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三年之后、五年之后,当一代代的蒸汽机车完善改进,达到每小时100公里的时候,那又是什么结果?

燧发枪已经面世,今后的战争方式自然也会改变,而且朱钲的命令下,整个大明朝改制之后的地方也正在清坚壁野,未来的大明各地,百姓都居住在城池内,城池外的农田全部为皇庄。

禁军将会驻扎在那里,外敌来临,打不进手持燧发枪士兵驻守的城池,可同样他们也很难攻破“禁军”驻守的皇庄。

真能攻破,那也至少是两三天之后,这个时候来自进城其他地方的援军必然已经来临,拼战争潜力、人力,大明帝国可以傲世全球。

改制正在快速进行着,改制之后的各府县也已经在忙碌修建铁路、水泥驰道的事情,而北方的消息此时已经传递到南方。

官制改革没关系、军制改制也不会形成什么难题,毕竟内陆的军队……已经腐烂到极点,别说要撤他们世袭的官职,就是要砍他们的脑袋,估计敢造反的也没有几个人。

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是那些商贾,盐商、海商,这些都是巨富,说是富可敌国还差一些,可谁家没有三五百万两银子?

粮商都是小道,所以之前听说京城里发生了剧变,那新执掌大权的年幼皇太子殿下折腾那些粮商,这些商贾们也就是看个热闹。

可是当得知内务府准备回收铁盐经营权,设置市舶司管控出海的商船之后,南方的商贾们终于慌张了。

这件事他们绝不允许出现,为此造反也在所不惜。

当然,能够不造反他们还是不想造反的,这也是一直他们也没有什么动静的主要原因,可是现在改制开始朝南方延伸了,那个来治理水灾的徐有贞在徐州搞改制,顺带着解决了两个徐州盐商。

南方的商贾很清楚,这是徐有贞的一次试探,可是他们不敢和对方一点点的试探,北方的改制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他们很担心一晚上的时间,金陵街头便到处都是身穿鸳鸯战袄的大明士兵和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

就是徐有贞也没有想到,不过就是一次小小的试探,但是却把南方商贾逼到了绝路上。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