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瑛最终还是没有到工部衙门,东厂的速度远比方瑛想象中的要快,几乎包围各衙门不到半个时辰,东厂的番子便来到各衙门的门口,开始指认拿人!
各大盐商、海商的家里更不用多说,几乎查抄了一个干净。
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腥的,这些盐商、海商别说抄家,就是直接砍头也一个冤枉的都没有,这些年谁手里没有沾过血?
各衙门叫嚣的官员们惊呆了,他们没想到东厂竟然敢直接抓捕他们,这是王振时期也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明朝的东厂、锦衣卫的确威风凛凛,不过真正的巅峰时期还是中后期,前期哪怕王振权势滔天,面对朱瞻基给朱祁镇留下的三杨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洪武、永乐、宣德时期更不用多说,别说罢免官员,就是大点声说话都不敢,宦官与后宫不得干政那是闹着玩的?
南京各衙门里的绯袍大官先是训斥,随后咒骂,继而脸色苍白被拖着离开,最后虽然没有求饶,可是吓昏过去的却不少。
因为涉及不到百姓,慢慢的大量的百姓开始聚集起来,瞧着这往日里的清贵官员如死狗一样拖着离开,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那些留下的也均是忐忑不安,直到徐有贞入城,宣布那些被抓捕的官员的叛逆、勾连等大罪,宣布收回盐铁限制出海等国策,这才心稍稍安稳一些。
甚至那些官吏们还有些激动,京城那边传来的消息,改制之后他们可是也有了当官的机会。
吏,多数都是三五代的传承,正八经的坐地虎,而只要他们还在,金陵便乱不了,不过就是几百个官而已,大明别的缺,最不缺的就是人、就是官。
当天,南京六部衙门的官吏们前往各个坊市安稳民心,同时把朝廷的相关政策宣传下去,那些个空有秀才、举人身份却没有当官的也被召集起来,进行简单的考核,考核通过那直接到金陵府衙任职,考核不通过那自然就无须再说。
论秀才和举人的数量,金陵可比京城要多的太多,毕竟这里的文风兴盛,加上条件优越,多数的百姓都比较富裕,读书的人自然要比北方多。
一次简单的考核,便是多达五百余人,而且其中还多是历次科举的举人,秀才也有,但是要少一些。
不过数量虽多,但多是腐儒,这也是环境的缘故,北方的举人秀才虽然少一些,但因为环境的缘故,他们更加的务实。
南方秀才、举人家中多富裕,读书之外不需要考虑太多的东西,所以会的皆是理论知识。
但哪怕是这样,数量的优势最终也让徐有贞挑选出一百余合格的官员,这些官员全部放在金陵自然多了些,可接下来要以金陵为中心,辐射到四周开始改革,那时候这些官员就派上了大用场。
这些被考核上的官员兴奋,积年的老吏们更加的高兴,因为任职也和工作年限息息相关,这些秀才、举人虽然身份高一些,但是论仕途经验,他们还是白板一个,没理由把他们放到知县、知府的位置上。
但是那些积年的老吏不同,尤其是一直呆在县府老爷身边的那些老吏,说是事情都是府县老爷们在做,可实际上还不是他们?
之前他们虽然不是知县、知府,但做的却是知县知府的活!
县府衙门离了那些官员没关系,但是离了这些老吏,那才是真正的抓瞎,这也是为什么老吏多是一代传承一代的原因。
内阁的政策很明显,县衙待满十年的老吏可以为知县、县丞,府衙待满十五年的可以直接提拔为知府、同知。
那些个在翰林院待满三五年的清贵官员们下到地方直接就是七品、四品的知县、知府,他们能做到的事情,没道理这些干了十几年的老吏们做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老吏们感激涕零,疯狂磕头谢皇恩的原因。
当然,过大的惊喜也有坏处,那就是一天的时间,金陵城里昏厥了十几人,甚至还有一个兴奋致死,对此徐有贞很是惋惜,那是在金陵户部衙门呆了二十年的老吏了,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亦或者对金陵的熟悉程度,都远非一般人能比。
对他,徐有贞甚至大胆的准备让他暂时协助自己管理金陵,等回头做出一点成绩,便提请内阁,给他一个金陵同知的身份。
金陵是都级别,府尹是从二品,而同知则是正八经的正三品。
从一个不入流的吏变成正三品的绯袍高官,这是多大的机遇?而且他年级虽然不小了,可只要做出几个大政绩,那就是再提升一点,也不是没可能。
只可惜,人死不能复生,一切都是虚幻!
官员们被东厂番子带去了大狱,那些商人更是大部分被直接砍了脑袋,因为士兵包围他们府邸的瞬间,他们家中的那些死士便拼死反抗。
不能不反抗啊!蓄养死士那可是砍头的大罪,而且这些死士还多是身份不能曝光的江洋大盗,拼一把是死不拼一把也是死。
最重要的是,他们得到消息,这些兵那都是从徐州调过来的,都是训练没多久的新兵,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
消息没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他们没有想到方瑛来时带了大量的火铳,虽然不是京营已经开始装备的龙威火铳,可也是改良之后的,无论是射程还是精准、装填都优化了很多。
加上这些时日训练的列队、纪律,让他们好歹有了一些战斗力,这些战斗力配合火铳……那些个死士自然不会是对手。
今后大都督府基本上也是这样的政策,边军、京营每年进行轮调,他们装备的也是最精良、先进的武器。
而其次就是改良的火绳枪,准备的是二线军队,也就是各府县的守备军,再其次则是乡勇,用的是现在淘汰下来的火铳。
金陵的盐商、海商可比京城的那些粮商有钱的多,不过海商的老巢大部分都在福建、浙江一带,南京不过就是一些大海商临时居住的宅子而已。
可哪怕如此,整个金陵也抄了3000万两的现银出来,整整3000万两的现银,当徐有贞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彻底的惊呆在那里。
朱祁钰当皇帝的时候,南方的孝敬也不少,那时候一年三五万两银子,都让徐有贞笑的夜间合不上大牙,而现在……
徐有贞来到一家盐商的银窖,微弱的烛光下,那满窖银灿灿的光芒直让人眼花缭乱。
这还是盐商,换成更有钱的海商……
只是瞬间,徐有贞恨不得立刻前往福建一带抄了这些海商的老巢,虽然这钱不是他的,但是嫉妒心下自己没有其他人也没有才好。
最重要的是,这可是一笔大功劳啊!
京城银行需要铸造那一个个的小元宝,听说现在银行地窖里的小元宝那都是宫里皇太子殿下最后的“私房钱”。
徐有贞的心很好,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到,仅仅有这么多的金银又有什么用呢?百姓想要的可不仅仅是银子,而是吃的、穿的、用的。
如果真的因为这些银两就大肆的发行宝钞,那必然会造成宝钞的贬值,一个不小心连带着银子的价值也会贬值,得不偿失。
当然,有这些银子自然是好的,因为之前说的只是常理,对于系统傍身的朱钲来说,无论多少银两他都能够吃得下,能够转化为对百姓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