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贾政平常住的地方,是贾府的中心。只见此处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上面一个赤金色印着龙纹的牌匾,上书:荣禧堂三个大字。旁边还加盖了皇帝的印章和题字。紫檀雕螭案、硕大的古鼎无不彰显着威严和贵气。四王八公虽然渐渐没落,但是这荣禧堂确实没有任何人敢小觑,就连皇帝到了这里,也要礼敬一番。

前世面试的经验告诉贾瑞,见面试官的时候一定要显得大气。贾环一直不被待见的关键原因就是举止猥琐。整了整衣服,贾瑞大步踏进了荣禧堂:“侄儿贾瑞,见过二伯父!”

讲道理贾家的基因真的是不错,上到贾母,下到贾宝玉、贾琏贾蓉,无一不是人物风流,模样精致。再加上贾瑞落落大方的行礼,看的贾政眼前一亮:“果然是不错!”贾政颇为欣慰的捋了捋胡子,“听闻你今日做了篇好文章,可拿出来让诸公看看,评价一番,对你也必是有所助益。”

贾瑞心中吐槽不已:就凭你这几个白菜帮子,什么“善骗人”、“不顾羞”、“沾光”之流,还想让我有助益。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取出了文章递了过去,给众清客传看。清客正看的时候,贾政又到:“诸公都是有大才的,切勿多加夸耀,还是指点指点为好。”

说着又转向贾瑞:“你如今学到哪里了?”。

“回二伯父,我现在粗读了四书,至于经义,还没有选择方向。”

“嗯,读通四书最是要紧,经义你倒是可以选择治春秋。”贾政看着谈吐清楚的贾瑞突然考校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句话怎么解答?”

靠!又是这一套,贾瑞真的是郁闷,为啥每个人都喜欢考自己一下?就不能心平气和的聊会天?贾瑞刚刚穿越过来,以前又没有背过,连这句话出自哪里都不知道。只能按照字面意思解答下。“仅有善心是不足以用来治理国政,仅有法度也不能使国家自行实施。”

……

贾政明显还想听贾瑞往下说,但是奈何贾瑞就是不开口了,开始静静的看着贾政。没柰何,贾政打破了尴尬:“意思到是没错,但是理解的还不够深刻。你要学会根据圣人的意思进行进一步思考。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只有遵循祖宗法度,才能不犯错、治大国。”

“侄儿知晓了,多谢伯父教诲!”能力不够,态度来凑,贾瑞忙鞠了一躬。

倒是旁边的清客很给面子,读完了贾瑞的文章,大声赞叹道:“好啊!破题精致、内容充实,论证层层递进有条有理。竟是自成一脉!他日必是麒麟儿啊!”说着把文章递给了贾政。

贾政虽然科举一直不得志,可毕竟浸淫多年,鉴赏能力还是不俗。看了贾瑞的文章后,亦是欣喜。“嗯嗯,确实不错,不过有点过于标新立异,恐考官不喜,还是要多加磋磨。”作为封建的大家长,贾政还是指出了一些毛病。“国子监祭酒是我好友,如今夫子年岁大了,也没有太多精力教你。你何不去国子监读书?我倒是可以给你捐个监生。”

旁边的清客一听,顿时明白,贾政这下可真是看好贾瑞了。毕竟贾瑞只是个八竿子才打得到的亲戚,竟然肯为他捐监生,这可很是要些银两和情分。

贾瑞一听,顿时喜不自胜。红楼世界的大周朝,和明朝类似却也略有不同。国子监需得是乡试中杰出的举人或是勋贵家的子弟方可进入。若是学的好,考试靠前。则可以拔贡直接参加会试,成为正经的进士,就算学的不好,混一段时间毕业出来,也可以排队候着、出京补一些实缺。当然如果像贾蓉一样,属于肄业,那就只能回去捐个武官撑撑门面了。

刚要答应,贾瑞脑袋里灵光一现:机会来了!大宝脸!对啊,我不能把林黛玉弄出府,但是我可以让贾宝玉出府!只要现在进言,让大宝脸出府读书,他必定没有什么心情和机会去搭讪林妹妹了!

贾瑞暗想:大宝脸,休怪我无情,谁叫你这么多情风流,到处招惹。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于是脸上连忙漏出愧不敢当的表情道:“小侄何德何能,让伯父如此推荐?听闻宝二爷现在还未开始读书,岂可把这个机会送于小侄?小侄必不敢受!”

“那个畜生若是有你一半懂事,也不至于天天在内帏厮混。”听闻贾瑞有孔融让梨的精神,贾政更是满意,愈发重视这个“贾府的读书种子”,开口道:“你竟不用管他,只需放心的去学,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若是考中进士,也好光耀我们贾府的门楣。”

“二伯父,不若这样”贾瑞开始挖坑:“何不让宝兄弟和我一起入监?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伯父放心,我必不会让宝二爷受了委屈。宝二爷天资聪慧,必然成就远高于小侄。”

“你自是不知,我又何尝不想让他去入监读书?”贾政叹了一口气,“王侍郎家的孩子,就是8岁入的国子监,在里面很是苦学了几年,如今年方20,竟然已经考中了进士,让人羡慕啊。奈何你祖母必是不舍得让宝玉吃苦,加上他身子又弱,我纵是同意怕是也没用啊。”

靠,你们家的大宝脸都这么圆润了,身子还弱?贾瑞不禁暗暗吐槽。你这个力主贾宝玉学习的立场都这么不坚定,如何能说的动贾母?说不动贾母,如何拯救林妹妹?咦,对了,按照红楼的时间计算,贾宝玉好像9岁就去了贾府私塾读书?出府读书怕是确实不怎么靠谱,但是要说让贾宝玉去私塾,估计还有机会。

“伯父说的是,宝二爷年纪尚小,确实也不急于一时。感谢伯父青眼,小侄在国子监必定努力温书,不负伯父期望。”贾瑞赶忙一身正气的表了忠心。“若有一天学成而归,也必不忘伯父提携之恩。”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