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这话其实没什么毛病,但若是放在古代,就显得有点孟浪了。然而贾政听了贾瑞直白的表态,心里很是舒爽。只是认为贾瑞是赤子之心。“那你与你爷爷说过此事,明日就带着我的帖子和书信,去国子监吧!”

明日?贾瑞有点懵。怎么这么快?难不成贾政早已打好了招呼?抬头看着一脸欣慰的贾政:“侄儿遵命!侄儿感念伯父大恩,无以为报。倒是有个主意告知伯父。”

自己的事情搞定了,但是本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不可懈怠!:“宝二爷到了读书的年纪,伯父想让他读书却又恐宝二爷身子弱吃不消。何不让宝二爷去我爷爷那里读书?先学通了四书,待身子养好,再去国子监考取功名,两全其美。”

其实这个国子监名额,贾政确实已经提前打好了招呼。这次被王侍郎刺激的不轻,想着说什么也要把宝玉送过去好好读书,出人头地。只不过正巧撞到了贾瑞,同是贾家子弟,年龄正好还善于做文章。就把贾瑞送了过去充当门面。但是如果贾宝玉真能读书用功,贾政还是更希望出色的是自己的儿子。

看着贾政略微动摇的脸色,贾瑞赶紧趁热打铁:“二伯父也不必担心。私塾就离贾府不远,吃穿之类的依旧可以由府里送过去。老祖宗必然是同意的。”

整理了下思路,贾瑞继续道:“如今我搬去了国子监,宝二爷可以直接就近住在我那里,一来免去了奔波之苦,二来也可以避免有人分了宝二爷的心。和在国子监有异曲同工之妙。”

贾政本来就是个没注意的人,在听了贾瑞的这番话,不禁暗想:自己的儿子肯定是个好的,为什么一直不喜读书?整天厮混?贾政认为主要就是房里的几个丫鬟勾引!加上老祖宗溺爱,才越发不成器了。如果真是如贾瑞所说,没准真的能让宝玉脱胎换骨。

“你倒是有心了,”贾政点了点头:“你且去准备去国子监的事宜吧,我当和母亲商量下宝玉的事情。”

贾瑞一看有戏,喜不自胜:“好的。多谢伯父,侄儿告退。侄儿回去以后也必会让爷爷尽心尽力,每天晚上抽出时间单独辅导宝二爷!”再拱了一把火之后,鞠躬退了出去。

贾瑞退出去以后,贾政点了点头,对请客们说道:“贾瑞年纪轻轻但是沉稳的很。是块好材料。”

“都是东翁教导的好。俗话说齐家治国,东翁开了个好头,底下的人自然有样学样。”不顾羞赶紧拍了下马屁:“如今宝哥也要开始读书,想来也必能进益。”

“哼!”贾政心里有点恨铁不成钢。“贾瑞说的倒是不错,若能出府住在先生家里,既可以随时请教,又可以避免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是恐老太太舍不得。”一个清客说道:“我看不若就在府里住,叫上几个懂事的跟着哥儿,每日督促也就罢了。”

“嗯!”贾政点点头,他也知道想让贾宝玉离府读书阻力有多大,别说贾母,就连王夫人那关都不好过。“也罢,那就先让他去私塾读书,无论如何,也强过每天耍混。”

涉及到贾宝玉的问题,贾政向来是个急脾气。再加上今天受了王侍郎和贾瑞的刺激,竟是直接向绛红轩走去,打算和贾母商量了。

贾政这一来不要紧,却看到了本不应看到的一场大戏:宝玉摔玉。

贾宝玉因林黛玉没有玉,出于他只有自己才懂得逻辑,便把玉给摔了。这绛红轩顿时一阵鸡飞狗跳,贾母搂着贾宝玉只是哭,旁边的一众人或是劝解,或是呆在一边不敢出声。等贾政进来的时候,大家还在心灵激荡之中,竟是没人发现。

反而是贾宝玉率先发现了贾政,顿时僵了身子,在贾母怀里一动不敢动。

知子莫若父,贾政虽然没看到之前发生了什么,但众人噤若寒蝉,贾母搂着贾宝玉流泪,贾政就知道必是贾宝玉又犯混了。心里一阵火气上涌。

“你这孽障!又如何惹了老太太生气!”

大家都不敢出声。说实话得罪贾母,不说实话,到时候要是贾政知道了真像更是不讨好。就连王熙凤此时也是明哲保身,装起了鸵鸟。

“你何苦又来唬他!”贾母反而不高兴了,对着贾政道:“我们不过是闲聊了点家常,哪里又碍到你了。”

贾政看到贾母训斥,忙鞠了个躬:“母亲大人不知,我正是来和母亲商量宝玉读书的事情。”为了避免贾母直接拒绝,贾政顿了一下耍了个心眼。

“工部王侍郎的孙子,6岁就蒙学了,8岁去了国子监,如今方才20岁,竟是中了进士。儿子想着如今宝玉也大了,与其每日只是厮混,何不也去国子监历练一番,若能得个一官半职,将来也有安身立命的本钱。”

贾母撇了撇嘴:“我们是勋贵世家,比不得他们水里火里搏个前程的,我们家自有皇帝的恩典。”

儿子毕竟是大了,还是一家之主,贾母也不好驳了贾政的颜面,又到:“本来老子教育儿子是天经地义,你让他去读书也是好事。只是宝玉身子弱,国子监那帮粗手粗脚的如何能伺候的周全?不如等宝玉大一大,等养好了身子,在去国子监不迟。”

宝玉本就害怕,突然听说此事,顿时五雷轰顶,呆在贾母怀里拉一动也不动。贾政看本就因为刚才贾宝玉搞事情而不喜,在看到现在这幅样子。顿时火冒三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在內帏瞎混了!

“母亲大人说的是,但是宝玉毕竟到了年龄,现在就连兰哥儿都在私塾读书,他在这样混下去,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不若让他去私塾念书。一来离家近,随时可以给母亲请安,二来也可以先接触下学问,免的到时候去了国子监没有抓手。”古代最是重视名声,虽然贾宝玉这个“脂粉王子”的名声早就烂了大街,但是贾母可是不知。如今听贾政一说,也是有些动心。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