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第八节魏兼并北方

刘裕放弃关中的第二年就代晋自立,受禅三年后就驾崩了。他的儿子少帝继位,被徐羡之等人废掉。文帝即位,刚开始是永平逆党霸占朝政,接着就有彭城王专权,文帝应接不暇。这时北魏太武帝继位,太武帝雄图大略,兼并北方诸国,大有称霸全国的架势。

秃发傉檀得到姑臧后,征集戎夏五万余人,讨伐沮渠蒙逊。双方在均石大战,秃发傉檀被打败。赫连勃勃刚即位称帝的时候,曾向秃发傉檀请求联姻,傉檀没有答应。勃勃大怒,率两万余人前往讨伐。勃勃大军抢掠几座城池而去,傉檀率众追赶,被勃勃打败。秃发傉檀担心东西寇盗皆至,于是迁徙三百里内百姓进入姑臧城。百姓咸怨,屠谷成七儿,带领属下三百人背叛傉檀。边宪等其人谋反被傉檀诛杀。姚兴趁机派人前往攻打,假借助傉檀为名,攻占城池,傉檀以为姚兴是真心来援救,于是不设防备。姚弼来攻,城内有人为内应,被傉檀获知,全部杀掉,派兵攻打姚弼,姚弼败退。姚显闻姚弼战败,遣使向傉檀赔罪,然后一起引兵回去。傉檀即凉王位,派驸马都尉胡康讨伐沮渠蒙逊,劫掠千余户退走。蒙逊大怒,率兵劫掠傉檀百姓千余户。傉檀亲率大军五万讨伐蒙逊,傉檀大败,一个人逃回城内。蒙逊围攻姑臧,百姓惊散,傉檀遣使求和,蒙逊迁徙傉檀百姓八千余户退走。折倔奇占据石驴山反叛,傉檀担心两面受敌,于是迁都乐都。留成公绪戍守姑臧。焦谌等人作乱,推焦朗为大都督,焦谌为凉州刺史,被蒙逊攻克。蒙逊又率兵讨伐傉檀,围攻乐都,一个半月还没有攻克。傉檀又以子为质,蒙逊才引兵退走。傉檀欲伐蒙逊,五路大军齐进,突然起了大雾,风雨骤至,蒙逊大军赶到,傉檀军大败而还。蒙逊接连围攻乐都多次,都没能攻陷。蒙逊迁都姑臧,义熙八年,即西河王位。傉檀西征乙弗,太子虎台留守乐都,虎台不听良臣之计,半个月就被炽磐攻陷乐都。傉檀得知,引军向西而去,路上逃散一大半士卒。傉檀看到大势已去,为保住族人性命,以求东山再起,遂分派余众分别逃窜,自己率妻子归附炽磐,一年多后,被毒杀。义熙十年,炽磐承袭凉王。炽磐娶了傉檀的女儿,并立为皇后,皇后与虎台一起谋划,想将炽磐杀死。后来事情败露,反为所害。

炽磐兼并傉檀后,兵强地广。蒙逊率兵攻克炽磐的广武郡,炽磐派兵攻打,都被蒙逊打败。蒙逊留其弟汉平守湟河,炽磐率众来攻,汉平投降了。后蒙逊遣使与炽磐联姻。

西凉在酒泉立国,与蒙逊接壤,双方大有侵吞对方的意图。和亲后不久,蒙逊便弃约来攻,被玄盛打败。玄盛死后,其子歆继位。蒙逊派张掖太守诈降诱歆,歆果上当,先派出一支军队前去接应,然后自己亲率大军随后。蒙逊领三万大军伏击歆,歆听说有伏兵后,引大军退回。蒙逊率军追击,歆亲自登上城头督战,大败蒙逊军。歆刑法严峻,又大兴土木,忠臣劝谏,不听。永初元年,蒙逊东征,歆趁虚攻打张掖。蒙逊返回,双方战于坏城,歆军大败,后被杀害。歆弟恂,在敦煌自称大将军,蒙逊派世子正德来攻打,没有攻克。第二年,蒙逊亲自来攻,一连猛攻数十天还是没有攻克。最后,恂武卫将军宋丞等人举城投降,恂自杀,李氏遂亡。

赫连勃勃攻陷长安后,僭称皇帝。众臣劝其以长安为都城,勃勃以为不妥,于是以长安为男都,率百官回到统万。勃勃凶暴好杀戮,尤其对汉人心怀猜忌,稍有嫌忿,便大加杀戮。勃勃与忠臣商议废掉长子璝,璝从长安起兵攻打勃勃。勃勃的二儿子昌击破璝,于是勃勃以昌为太子。元嘉二年,勃勃驾崩,昌继位。魏军进击,昌军大败,魏太武帝攻克统万,昌奔于上邽。昌退屯平凉,奚斤进军安定,马匹因为得病死了很多,再加上城中少粮,昌率众将其打败。昌每天都率兵来骚扰,奚斤苦不堪言。一天,昌又来侵扰,颉率众追击,昌马摔倒,于是被擒。昌手下立定为主,奚斤率兵至平凉攻打定。定遣军攻其后,奚斤军溃散,被定擒获,士卒死了六七千人。定又入长安。魏太武帝亲率大军袭击平凉,定前来援救,被太武帝打败。定受伤收敛残众退保上邽,关中全部归降于魏。

刘裕伐秦之时,炽磐经常遣使讨好刘裕,刘裕拜其为西平将军河南公。魏讨伐夏这年,炽磐又向魏请求讨伐赫连昌,想趁机谋取一点私利。魏攻克统万之后,炽磐遣子入质。元嘉五年,炽磐死,炽磐子暮末继位。第二年,蒙逊攻打枹罕,暮末将其打败,俘获蒙逊世子兴国。后暮末被赫连定逼得太紧,于是遣使向魏称臣。太武帝以安定之西,平凉以东的土地封给他。暮末率一万五千多人到达高田谷,被赫连定所拒,于是退保南安。魏太武帝遣使迎接,暮末不从。赫连定遣大军围攻,暮末率宗族五百余人出城投降。赫连定向北偷袭蒙逊,被吐谷浑慕璝抓获。第二年,送到魏,将其杀死。元嘉十一年,赫连昌叛魏,被手下杀死,魏将其诸弟全部斩杀。

冯跋,在各国统治者中算是比较善治的领导人。命令各地官员行仁政,不得侵扰百姓。对官吏任用也很谨慎,对于鳏寡孤独者施以救济。对于那些家庭和睦,互尊互敬的人给与奖赏。颁布诏书轻徭薄赋,严惩那些不勤劳务农的人,重赏那些努力耕作的百姓。还专门设置了特定的时间,听取各地的建议和批评,禁止厚葬等。

冯跋的弟弟素弗,喜好结交豪杰,当时的侠士,没有不归附他的。冯跋继位后,以素弗为宰辅。素弗为人谦虚恭谨,修身自律,勤俭节约,百官无不称赞。元嘉七年,冯跋患病,立世子翼,统摄国事。冯跋姬妾宋氏对翼说你父亲现在病马上就好了,你怎么能代替你父亲执掌朝政呢?于是,翼还政。宋氏将冯跋与外界隔绝,只准宦官出入。只有给事中胡福掌握禁卫之权,因此可以出入皇宫。冯跋病的越来越严重,胡福担心宋氏作乱,于是暗中沟通冯跋的四弟弘,弘率兵入宫,冯跋惊惧而死。弘即位称帝,翼率兵攻打,失败被杀。弘不肯侍奉魏,太武帝率大军讨伐,弘据孤城死守,周边六郡纷纷降魏。弘废掉原配妻子王氏,又废黜世子崇,让他出镇肥如,立王仁为世子。崇降于魏,太武帝封其为辽西王,领幽、平二州牧。弘派大将封羽围攻崇,魏派大军救援,封羽投降。十一年,弘上表向魏称臣,祈求进献女儿给魏主,太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魏征王仁入朝为质,弘不许,于是魏又派兵攻打。弘率众往投高句丽,魏遣使要求高句丽交出弘等高句丽不听。太武帝打算征讨高句丽,后听从乐平王劝谏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弘向来看不起高句丽,句丽趁机便抢夺了他的侍从,还拘禁世子王仁为质。弘向送进献宝物,请求归宋,文帝派人去迎。句丽王不想让弘归南,而且魏也向高句丽索要弘,于是句丽派兵将弘杀死。

蒙逊占据河西之地,义熙十四年,遣使上表称藩,晋封其为凉州刺史。蒙逊灭掉西掠,以唐瑶之子唐契为晋昌太守。唐契反叛,蒙逊派世子正德克之。景平元年,芮芮来犯,正德率军出击,战败被杀。于是蒙逊又立次子兴国为世子,后兴国被乞伏暮末擒获,蒙逊又立菩提为世子。元嘉十年,蒙逊去世,众臣以为菩提年幼,不当立,于是立蒙逊的侄子茂虔为主。茂虔自称河西王,太武帝知道后,就以河西王封之。蒙逊在时,与太武帝约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茂虔继位后,把妹妹送到平城,做了魏的右昭仪,茂虔也娶了太武帝的妹妹。后来,太武帝的妹妹死去,太武帝以报仇为名率大军攻打茂虔,城陷,茂虔投降。当初秃发傉檀去世,他的儿子保周逃到魏,魏封其为张掖公,晓谕鲜卑各部。保周在张掖反叛,魏永昌王健率兵攻打,保周战败自杀。茂虔弟无讳上表京师,宋封其为凉州刺史、西河王。真君二十一年,无讳去世,安周代立。无讳死后,他的弟弟天周夺了他的儿子乾寿的兵马。伊洛率众讨伐高昌,留其子歇守城。安周趁虚攻陷城池,伊洛率余众归附了焉耆镇。和平元年,安周被蠕蠕兼并,茂虔也被魏害死。

历史知识普及:西凉。西凉(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凉政权,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

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自西汉建武威郡以来名字换了多次,匈奴族统治河西走廊时称姑臧,西汉占领后建武威郡,东汉称西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大时把大半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周围几省,史称凉州。李广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在敦煌称“凉公”。405年迁都酒泉,逼近北凉。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凉军围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西凉王国接受东晋帝国册封,尊东晋为正朔,是东晋的藩属国。历三王,共二十年。

李氏为西州大姓。李暠先祖仕晋为郡守。北凉神玺元年(397),段业自称凉州牧,以李暠为效谷县令,后又升敦煌太守。

北凉天玺二年(400年),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疆域广及西域。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哈密小部分。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晋,并迁都酒泉,与北凉长期争战。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

405年暠迁都酒泉,并徙胡、汉各族两万三千户于酒泉一带,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二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盟。暠安抚境内,敦劝稼穑,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

417年二月,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

420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三万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

420年九月,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派军讨伐。

421年,沮渠蒙逊又率兵来攻,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杀,敦煌失陷,西凉灭亡。

伊吾西凉

十六国后期,在西域吐鲁番盆地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流亡小朝廷,它们分别是:高昌北凉与伊吾西凉。

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李暠孙)西渡流沙,占据伊吾(今哈密),建立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442年投降北魏,李宝为伊吾王。

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440年北凉王室后裔沮渠无讳西渡流沙,占据高昌(今吐鲁番),建立高昌北凉(又称后北凉),460年被柔然所灭。君主:1.酒泉王沮渠无讳;2.河西王沮渠安周。

西凉政权历两代三王,22年。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李恂先后继位,在位时间都不长,并且不像李暠那样治国安民,而是大修宫室,严刑峻法,致使“人力凋残,百姓愁悴”,统治极不稳定。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隐尊为先祖。

李广后裔李暠,也作李皓,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虽在421年被北凉灭掉,但李姓却世代为凉州大族。

十六国时期的西凉政权,是汉人李暠建立的。李暠,前述汉朝李广将军之后裔,世为凉州大族。《晋书·凉武昭王传》载:“皓,字元盛,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世为西州右姓。”也有说法称李暠是陇西狄道人(今甘肃临洮)。北凉段业(十六国时凉王)时,曾任敦煌太守。庚子元年(400),自称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

传说,李皓身丈二,膊阔四围,豹头虎眼,每餐储粮一斗,蒸豚二肘,酒量如沧海,力能拔山,气盖世,戏剑钺200斤如举一羽。他生性聪敏,待人宽和,还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对武艺、兵法也颇有研究。

当时,段业叛吕光,建立北凉,任李暠为敦煌太守等职。后来汉族大地主宋繇等极力支持李暠独立,于是,李暠于庚子元年(400)称凉公,改元建初,史称西凉。西凉政权先后都敦煌、酒泉。

李暠所建的西凉,和好于东晋。他接受了东晋的封号,设侨郡安置江淮和中州的流民。李暠在位期间,很注意发展农业,史载:“年谷频登,百姓乐业。”他还在玉门、阳关一带屯田,势力远及西域。西凉所辖的河西一带,一度出现繁荣安定的局面。此时西凉政权安定、昌盛,他被奉为兴圣皇帝。

李暠生有十子:谭、歆、让、情、恂、翻、豫、宠、眺、亮。其中李歆为西凉后主,他生有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嵩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西凉)亡而奔刘宋,后又归后魏,历任弘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重耳生熙,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熙生唐懿祖天锡(字德真),生三子,李虎为第二子,即唐太祖。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0年),立国21年,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区约有今肃州区、玉门、瓜州、敦煌(市、区)。

古代凉州,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范围涵盖了包括今之河西及周边更广的地域。《晋书》有记载:“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

蒙逊:沮渠蒙逊(368年-433年),401年-433年在位。原系匈奴支系卢水胡族首领,依附後凉,397年,因伯父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为後凉王吕光猜忌而杀之,遂反。同年,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蒙逊附之。

401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藉口攻灭段业,遂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412年,迁都姑臧,称河西王,改元玄始。

沮渠蒙逊有勇略,在位期间,北凉於强敌环伺之际扩张成为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义和三年(433年),蒙逊去世,諡武宣王,庙号太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割据河西的后凉王吕光以西秦王乞伏乾归反复无常举兵讨伐,战争中,吕光弟吕延与西秦王遭遇战死,全军大败。对此,吕光听信谗言,以败军之罪处死了尚书沮渠罗仇和三河太守沮渠麴粥。罗仇、麴粥是同胞兄弟,为张掖卢水胡人,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部帅,遂以官为氏。罗仇、麴粥被吕光杀害后,其侄子沮渠蒙逊为报杀害伯父之仇,与诸部落结盟起兵,首克后凉临松郡(今民乐南古城),屯据金山(今民乐老君山)。兄沮渠男成听到蒙逊起兵,也聚数千人屯扎乐涫(今酒泉下河清一带)进攻建康郡(今高台骆驼城),并推举建康郡太守段业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改年号为“神玺”,以张掖为国都,史称“北凉”。沮渠男成被段业任命为辅国将军。此时,沮渠蒙逊因与吕光部交战中暂时失利而率众投归己割据称雄的段业。段业委以其镇西将军。隆安三年(399年)二月,段业即凉王位,改元“天玺”,以沮渠蒙逊为尚书左丞、梁中庸为右丞。段业在后凉时先后任吕光的著作郎、尚书,博涉经史,本有些文才,但他胸襟狭疑,政治平庸,又好迷信,喜听谗言,终难成大事。隆安五年(401年)四月,段业忌惮沮渠蒙逊的武勇谋略,采取疏远的办法,免去其张掖太守之职,由门下侍郎马权取代。对卢水胡与异族将领进行排斥的结果,导致了蒙逊不满而再次起兵。蒙逊先用计除掉马权,又施计使段业错杀其兄。深负众望的辅国将军沮渠男成,然后又利用这个错案进行鼓动,群臣愤泣。此时,蒙逊至氐池(今民乐)迅速聚兵万余。北凉镇军将军臧莫孩率部投蒙逊,羌、胡也起兵拥戴。蒙逊适时率军直达张掖,置段业于众叛亲离之境地。段业求蒙逊惜他一命,在万众一片怒斥声中,段业命丧黄泉。处治段业后,梁中庸等推举沮渠蒙逊就任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后改称凉王。

北凉初建,处在后凉、南凉、西凉四面强邻压境之中,形势险恶。为了巩固政权,沮渠蒙逊重用汉族人士治国,并在此基础上整顿内政。首务是扭转因争战连年而造成的农田失理及粮食等物资匮乏的情况,实行轻徭薄赋,令民“专功南亩”的政策。同时,放宽刑罚,赈恤灾荒,检查失政,严督官司吏,劝课农桑,以期“明设科条务尽地利”。永安二年(402年)姑臧遭饥荒,蒙逊一次送粮万斛,解救饥民。其牧业也有很大发展。其次是聚贤纳士,凡是有治国用兵才能的,不拘其民族与身世,均予擢任重用,创造了“文武咸悦、百姓欢乐、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在用人中不因小过害贤,不因降将而不用。即使敌国降将如杨统、张穆、焦郎、文支等也参掌枢要专镇一方。另外,蒙逊纪纲严明,对卢水胡豪强,有蠹国害民的严惩不殆。元兴二年(403年)八月,镇守临松郡的中田护军亲信、临松太守孔笃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民愤极大,两人虽为蒙逊伯父,也不予宽贷,先予严责后勒令自杀。

蒙逊执政时,提倡儒学。对“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敦煌人阚骃博通经传,聪明过人,注王朗《易传》,撰《十三州志》,行于世。沮渠蒙逊很器重他,拜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史30人,点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加奉车都尉。郭璃的学生敦煌人刘昞,曾在西凉李嵩时为儒林祭酒,从事郎中,著《略记》《凉书》《敦煌实录》《方言》等一百多卷行于世。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北凉灭西凉,沮渠蒙逊又拜其为秘书郎,专管注记,在京城建造陆沉观,供其居之,“学生数百,月致羊酒”。到沮渠牧犍时,尊刘昞为国师。敦煌人宋繇,后凉吕光时举秀才,任郎中,后投奔北凉段业,因段业“无远略”,又西奔西凉李暠,沮渠蒙逊下西凉后,拜宋繇为北凉尚书吏部郎中,委以重任。除上述人物,还有张湛、索敝、阴兴、宗钦、程骏、程弘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张掖,都给予殊荣,使他们得以其长。

由于沮渠蒙逊采取了上述举措,使北凉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都比河西同时期的后凉、西凉、南凉有显著进步,国力也比较强盛。永安三年(403年)以后,北凉开始将国策逐渐转向对外进取,扼制西凉不敢向东争地。到永安十一年(411年),蒙逊发兵三万出西郡(今山丹东南)于显美(今永昌东)穷泉击溃南凉主力,逼迫南凉主秃发褥檀撤往乐都(今西宁东),从此囊括了姑臧在内的枹罕(今临夏市)以西至酒泉以东地域。永安十二年,北凉移都姑臧,蒙逊即河西王位。414年西秦灭南凉,接着蒙逊对西秦宣战,从西秦手中夺回河湟郡,才算罢休。玄始九年(420年)十月,蒙逊完成了灭西凉的战略,西域36国皆遣使朝贡。承玄元年(428年),蒙逊夺得西秦的枹罕、西平郡(今西宁)两郡,又占领河南、湟水地区。到公元430年前,完成了整个河西走廊的统一,疆土东接金城(兰州),西包敦煌,势力所及达于葱岭。

沮渠蒙逊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同时对河西文化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普及佛学中起了重大作用。玄始中(412年—425年),蒙逊请天竺(今印度)高僧昙无谶到姑臧传授佛学和译经,先后与河西沙门惠嵩、道朗等合作,译出《大般涅架经》36卷,《六等大集经》29卷,共14部。蒙逊执政期间还先后开凿了天梯山石窟、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部分洞窟和金塔寺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第272、275等石窟,成为河西文化的瑰宝。

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沮渠蒙逊卒,年66岁,儿子牧犍即河西王位。六年后北凉被北魏灭掉,北魏接受姑臧城市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胜计。从此可以看出北凉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一斑。

兰陵王高长恭:东魏兴和三年(541年)高长恭出生,是东魏权臣高欢长子高澄的第四子。高长恭因为其生母之地位卑微,故其早年之仕途经历远不如其兄弟。直到天保八年(557年),方才起家被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封乐城县开国公,进上仪同三司。天保十年(559年),加授仪同三司,开始出任地方官,以本官行肆州事。高洋死后,高殷即位。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后来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在乾明之变后,其叔孝昭帝高演登基,给予兰陵王高长恭进一步重用,邑通前一千五百户,转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武成帝高湛即位之后,大宁元年(561年),被授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大宁二年(562年),别封巨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

金墉解围

河清二年(563年),北周杨忠与突厥木杆

邙山之战

可汗合兵自恒州而下攻齐,直逼并州,高长恭参与了击退突厥的作战,奋力将突厥人击退。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长恭被任命为尚书令。

历封郡公

高长恭后来历任司州、青州、瀛州的地方长官。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初三日,担任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二月二十四日,担任太尉。三月,北周齐公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右丞相斛律光退守华谷,宇文宪攻取了斛律光新筑的五座城池。高长恭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率军抵御北周的军队,进攻柏谷城,攻克后就退兵而回。

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晋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六月,段韶包围定阳城,当时段韶生病,对高长恭说:“这座城池的三面都有两道河壕,无路可走;恐怕只东南有一条路,贼寇一定会从这里突围。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这条道路,这样一定能够捉住他们。”高长恭便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城中的粮食吃尽,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但因害怕段韶,不敢前进。杨敷率领现有的士兵乘夜突围出城,被高长恭的伏兵攻击,全部俘虏。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长恭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十三日,担任太保。高长恭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君臣相忌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

日本严岛神社的兰陵王塑像

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他的亲信相愿问他说:“大王受到朝廷的重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相愿继续说:“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忌恨你,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这不是躲避灾祸而是招来灾祸!”高长恭哭着俯身向相愿询问解决的计策,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听从他的计策,但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等到朝廷对陈朝用兵,高长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将军,叹息说:“我去年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从此有了病也不肯医治。

历史知识普及:续上节,《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纪事中提到始皇在各地大造行宫时说:

“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这里的“关中”和“关外”,就是以函谷关为界来划定的。“关外”固然指的是函谷关之外,而“关中”指的也是函谷关之中,而非其他某几个关塞之间。

如果《秦始皇本纪》中的这句话还不够明显的话,我们可以再来看一看同书《高祖本纪》中鸿门宴之前的一段描述。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

在这段话中,“关中”、“函谷关”两词频繁出现,可证在楚汉之际,所谓的“关中”,就指的是以函谷关为界的以西地区,与颜师古的说法完全相同。

在秦汉时期,像这样以“关中”、“关外”进行对比叙述的,还有“关内”与“关外”,“关东”与“关西”,“山东”与“关中”等多组对照的地名,汉代还有“关内侯”与“关外侯”的爵位区分,其中不论是地名还是爵名,无一例外都是以函谷关和肴山为基准点分界的。

最典型的例子,与函谷关的衰落有很大关系。西汉有楼船将军杨仆,籍隶故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数有战功,但觉得家在关外,很不光彩,“耻为关外民”,遂上书乞以家财向东迁徙函谷关,使自己变成关中人。汉武帝为了照顾他,特地将函谷关的关址向东迁移了三百里,等于将杨仆的家乡新安县划入了关中。由此产生了今天函谷关新旧两个关址。这个例子说明,西汉时期,划分“关中”与“关外”、“关中人”与“关外人”的主要依据,就是函谷关的位置。

汉武帝迁移函谷关,导致将豫西弘农地区也划进“关中”的范围,这种地理分境的遗风,直到唐代仍有影响——唐代的关内道,就包括了弘农地区。要到北宋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分政区,弘农地区才彻底脱陕归豫。

函谷关经过西汉的这次迁徙,又经东汉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险要,军事价值已大不如先秦时期。加之西方的潼关代之兴起,函谷关遂逐渐衰落。汉代以后,陕西东方门户的军事攻防战,就主要围绕潼关进行。而由函谷关而来的“关中”这一地名,也经历了由汉至宋的漫长转化期。宋代以后这个地名的所指,就随着秦豫两大政区辖境的重新分割,不再把豫西弘农地区包括在内,而改由潼关以西地区代替,与我们今天的认知完全一致了。

史念海、李之勤等参与编写的《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概述》一书认为:

“现在一般所说的关中,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这里不仅将函谷关、萧关划出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其内。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