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南北朝篇

第八章宋初形势

第一节内部乱势

晋安帝在义熙十四年被弑杀,安帝智力方面有点问题,而且是个哑巴,连最基本的饥饿冷暖都分辨不出。更别提政事,全部都由别人做主。刘裕想行谋篡之事,于是派人四处散播流言,说天降祥瑞,各地流传谶语,派人将安帝勒死,立安帝的弟弟德文为恭帝。元熙二年,禅位给刘裕,史称宋高祖武皇帝。封恭帝为零陵王,永初二年,将恭帝弑杀。

宋武帝有七个儿子:长子刘义苻,二子刘义真,三子刘义隆,四子刘义康,五子刘义恭,六子刘义宣,七子刘义季。武帝以为荆州上流地广兵强,遗诏诸子分别占据荆州上流,又规定京口要地非宗亲不得占据。永初三年,刘裕驾崩。长子少帝即位,徐羡之、傅亮、谢晦辅政。景平二年,废掉刘义真王位,贬为庶人,后派人将其杀死。五月,江州刺史檀道济,扬州刺史王弘入朝,废少帝为营阳王,六月,被杀。迎立刘义隆为帝,这就是太祖文皇帝。少帝被废,庐陵孝献王刘义真被杀,文帝被迎立入宫。入宫之初,文帝便召傅亮前来询问少帝被废的全过程,傅亮吓的出了一身冷汗,不知该如何作答。元嘉三年,文帝下诏诛杀徐羡之、傅亮,派到彦之率军攻打谢晦。谢晦占据荆楚之地欲与朝廷大军决一死战,到彦之于谢晦交战,被大败,接着檀道济率军赶到,。谢晦听说徐羡之等人已死,又得知檀道济大军赶到,惶恐不安。手下将士战心皆无,四散而去。谢晦深夜往投巴陵,被擒获杀死。

文帝深沉有谋,但是度量狭小。文帝被迎立时,众臣都很疑惑,也并没有倾心归附。只有王华、王昙首、到彦之等到彦之等人赞同此事。文帝即位后,这几人各有封赏。谢晦败亡后,刘义康继任荆州,王弘为侍中,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后王弘归权于义康。元嘉六年,刘义康被封为侍中、司徒、南徐州刺史,与王弘一起总摄朝政。九年,王弘去世,义康兼任扬州刺史。文帝所任之人,皆非度量宽大之人。文帝积劳成疾,身体虚弱,每当全神贯注的思考事情的时候,就会感觉心中痛裂般疼痛。刘义康记忆力超群,有过目不忘之本领。而且为人谦卑待人,礼遇贤士,因此国家大事逐渐掌握在义康手中。史书记载,只要是朝廷中有头有脸的任务全都被义康所收买,不服从义康命令的大臣要么被罢官要么被贬职,可见此时义康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王华、王昙首相继去世,义恭代镇江陵,刘湛任长史。八年,殷景仁表请刘湛入朝参知政事。刚开始的时候,刘湛对景仁的提携之恩颇为感激,但到后来,由于两人的权利争夺越来越激烈,也就产生了嫌隙。九年,景仁升为尚书仆射,刘湛为中领军将军。十二年,景仁又升任尚书令,刘湛越发愤怒。殷景仁上表称疾请求卸职还乡,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刘湛暗中想杀掉殷景仁,文帝听到了风声,于是把景仁迁到宫府中居住,才保住了他的性命。十三年,刘义康杀死檀道济。史书记载,道济功高盖主,威名远播,刘义康担心自己不能挟制他。十二年,文帝病重,召道济入朝。道济到达京师后,文帝病转好。十三年,春天,文帝打算遣道济回去,道济刚登上船,消息传来,文帝病势加重,又将其召回,收付廷尉关押,连同他的八个儿子一起被杀。还将檀道济手下两员大将杀死,十七年,刘湛被诛,又诛杀一大批大臣。刘义康改任江州刺史,镇守豫章。刘斌逐渐获得刘义康的信任,大事小情全都委任于他。殷景仁虽去职,但是在离职期间,朝中大臣往来不绝,朝政大事盖由此出。刘湛被杀当天,景仁拂拭衣冠,随时准备被召见。

义康出任江州刺史后,殷景仁代为扬州刺史,一个多月后,病逝。义恭被任命为侍中、司徒、录尚书事。

孔熙先博学多才,任员外散骑侍郎,不为人所知,职位也很久得不到升迁。他的父亲孔默之,任广州刺史,因为犯了刑法下狱,义康将其救出。范晔的外甥谢综的父亲也被义康所救,谢综的弟弟又是义康的女婿。熙先归附于谢综,以此结交范晔。刘义康与众人密谋作乱,被徐湛之告发,范晔,熙先等人全部被杀,刘义康及其子女被贬为庶人。诞世、茂世率众二百余人攻破郡县,打算奉义康为主,被交州刺史檀和之讨平。义康被迁至广州,此时,索虏进犯,皇帝害怕有人趁乱拥立义康,于是将义康赐死。

范晔被杀后,庾柄之被免官,沈演之等人去世。文帝重用江湛和徐湛之二人。江湛为官清廉,后来元凶之难爆发,仍然守节如初。文帝所任之人,有优有劣。

历史知识普及:宋文帝。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中国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公元453年死于叛军之手,葬于长宁陵。

刘义隆于义熙三年(407年)生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成人后身高七尺五寸(181.5厘米),博览群书、涉略经史,擅写隶书。

隆安六年(410年),刘裕命刘粹辅佐年仅四岁的刘义隆镇守京口,防御卢循之乱。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义隆受封为彭城县公。刘裕北伐,令刘义隆为冠军将军留守,东晋朝廷加封其为监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裕收复关中、还军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又加封刘义隆为监司州豫州之淮西兖州之陈留诸军事、前将军、司州刺史,并命其镇守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还未到任,又改封为都督荆益宁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广平扬州之义成松滋四郡诸军事、西中郎将、荆州刺史。

元熙二年(永初元年,420年),刘义隆受封为宜都王,食邑三千户,加号镇西将军。

宋武帝刘裕驾崩后,太子刘义符继位(即宋少帝),因他游戏无度,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于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废黜(后被杀),迎立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同时由谢晦出任荆州刺史,掌握重兵。

刘义隆在其统治期间,采取抑制豪强的政策,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并使赋役均摊,元嘉十七年(440年)、二十一年(444年)两次下令免除农民的“诸逋债”,有元嘉之治之称。

刘义隆深沉有谋略,但体弱多病,好猜忌。他不能容忍大臣擅行废立,公元426年(元嘉三年)杀徐羡之、傅亮、谢晦,从此政由己出。

元嘉六年(429年),因病由其弟彭城王刘义康执政。刘义康任司徒、录尚书事,后又加领扬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专总朝权,势倾天下,曾擅杀名将檀道济。

元嘉八年(431年),刘宋反攻滑台(今河南滑县)受挫。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隆收杀拥戴刘义康的领军将军刘湛等人,罢斥刘义康,改授为江州刺史,出镇豫章(今江西南昌)。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将刘义康废为庶人。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因北魏入侵,刘义隆从王玄谟之议再次北伐,魏世祖拓跋焘调动六十万大军迎战,亲率大军克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渡过淮河直趋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翌年在宋朝军民抵抗下撤退。江北遭魏军杀掠殆尽,宋朝国力削弱。北魏兵临长江期间,刘义隆怕刘义康在后方趁机作乱,遂下令将其诛杀。南朝皇室的自相残杀由此始。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长子刘劭与次子刘濬因事遭刘义隆责骂,刘劭遂唆使女巫严道育刻一刘义隆的玉石雕像埋入宫中含章殿前,诅咒刘义隆早死。巫蛊事发,刘义隆大怒,欲废刘劭太子位,并将此事告诉潘淑妃。潘淑妃将此事告诉儿子刘濬,刘濬转报皇太子刘劭,刘劭赶紧与亲信的东宫将领萧斌研议应对之策,身为刘义隆心腹大将的萧斌,居然建议刘劭弑父自立,刘劭因此亲自带士练兵,积极谋划。

同年3月16日深夜,刘劭与萧斌趁夜起兵叛变,率领东宫卫队假称受诏入卫皇宫,骗使门卫放行。当时刘义隆正秉烛与尚书仆射徐湛之讨论废太子之事,刘劭部将张超之闯入合殿,刘义隆本能反应举凳子自卫,五指都被砍下,最终被张超之弑杀,享年四十七岁。徐湛之亦死于叛军之手。4月14日,葬刘义隆于长宁陵。同月,为刘义隆上庙号“中宗”、谥号“景皇帝”。武陵王江州刺史刘骏随即起兵讨伐刘劭,并于5月20日即皇帝位,6月16日攻下京城,诛杀刘劭及刘濬;刘骏即位后改刘义隆庙号“太祖”、谥号“文皇帝”。

军事上,刘义隆在其统治期间,继承刘裕北伐的政策,乘北魏与柔然交战之际征讨河南,史称“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为收复河南,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和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两度大举北伐。每次北伐都是宋军趁春夏雨季北进,并迅速打到黄河一线,然后沿千里黄河列戍置守,元嘉七年(430年)占领河南后还设立了河南四镇:洛阳、虎牢、滑台、碻磝,意在凭河而守。但是,等到秋高马肥的时节,北魏铁骑南下,刘宋在河南的防守便很快崩溃,所以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刘义隆战争指导有误。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趁北魏太武帝之死再谋北伐,刘兴祖上表言:“愚谓宜长驱中山(今定州),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入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向义之徒,必应向赴。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臣请发青冀七千兵,遣将领之,直入其心腹。若前驱克胜,张永及河南众军宜一时渡河,使声实兼举,并建司牧,抚柔初附。西拒太行,北塞军都(今居庸关),因事指挥,随宜加授,畏威欣宠,人百其怀。若能成功,清壹可待。若不克捷,不为大伤。”刘兴祖吸取了前两次争河南而无功的教训,建议自山东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诸隘口,将北魏遏制在山西以内。若河北底定,则河南自然落入宋军之手。宋军若在抵达黄河之后,进攻河北,北魏形势就很危险,太武帝须亲自率军抗击,刻不容缓。不过,此策非雄才大略之主不能行之,刘义隆志望、见识均不及此,故未采纳。此次北伐规模不大,也是无功而返。

刘义隆北伐,其志只在收复河南,但河南四战之地,即令能攻之,未必能守之。宋军攻占河南后,沿千里黄河列戍置守,兵力薄弱;黄河虽险,却并非不可渡涉,尤其是寒冬,河冰坚合,可以无船而渡。而且,早在元嘉七年(430年),北魏就已将赫连夏逐出关中,这样,北魏以山西为根本,左拥河北,右据关中,虎视中原。故刘义隆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如何遏止北魏咄咄逼人的南进势头,而不是河南的攻守。所以刘义隆北伐,每次都只图河南,实非长远之计。刘宋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还招致北魏的大举反击,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的那次北伐,北魏反攻河南之后,大举南进,兵临瓜步,饮马长江。刘宋国力大损。

但是刘义隆对外的军事活动并非毫无亮点,主要表现为制止了林邑国(占婆)对中国的侵略。林邑国在东晋时多次侵扰中国南疆交州地区,尤以永和和义熙年间为最。刘义隆在位时,林邑对中国采取一面一面朝贡一面寇边的策略。林邑王范阳迈野心膨胀,更是于元嘉十年(433年),要求刘宋将交州交给自己管理,刘义隆予以拒绝。此后林邑不仅骚扰不止,贡品也很微薄,刘义隆再也无法容忍林邑的放肆,决定展开对林邑国的惩罚行动。他派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振武将军宗悫讨伐林邑,范阳迈佯装恐惧,上表愿归还所掠夺日南郡民户,实则缓兵之计。于是宋军继续进发,于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一举攻克林邑北部重镇区栗(今越南广治西北),斩区栗王范扶龙,将城中15岁以上的人全部活埋,筑成京观。其后宗悫等乘胜追击范阳迈,攻克林邑都城典冲(即占婆补罗,今越南茶荞),范阳迈逃走,宋军满载战利品撤回。刘义隆教训林邑大获全胜,“此役中国国威远播”,林邑虽很快复国,但此后恭顺朝贡,三百多年没有侵略中国的记录。

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十七岁即位,诛杀权臣,修明政治。他压抑豪强兼并,清理户籍,减免税赋,劝课农桑,奖掖儒学。“元嘉文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大书特书的时代,有谢灵运、刘义庆、鲍照、陶渊明等群星照耀;武将赫赫,如檀道济、沈庆之、宗悫等辈,横槊跃马,四击不辍。在位期间宋国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但同时,刘义隆好大喜功,行事不切实际,几次北伐均已惨败告终,同时,刘义隆好猜忌,视兄弟如豺狼,视大臣如仇敌。登基之后,对拥护他的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毫无情义,皆杀之。后来又杀名将檀道济、彭城王刘义康等,大失人心。

王华: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南朝宋国(刘宋)官员,曾任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镇西主簿、西中郎主簿、咨议参军、大司马、知府、知州、侍中、右卫将军、护军、司徒左长史等职,宋太祖(刘裕)四年,卒,时年四十三岁,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祖父王荟,为卫将军、会稽内史。父亲王廞,为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他是太保王弘的从弟。

史书记载

居在吴,晋隆安初,王恭起兵讨王国宝,时廞丁母忧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众应之,以女为贞烈将军,以女人为官属。国宝既死,恭檄廞罢兵。廞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恭遣刘牢之击廞,廞败走,不知所在。长子泰为恭所杀。华时年十三,在军中,与廞相失,随沙门释昙永逃窜。时牢之搜检觅华甚急,昙永使华提衣幞随后,津逻咸疑焉。华行迟,永呵骂云:“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捶华数十,众乃不疑,由此得免。遇赦还吴。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测,布衣蔬食不交游,如此十余年,为时人所称美。高祖欲收其才用,乃发廞丧问,使华制服。服阕,高祖北伐长安,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辟华为州主簿,仍转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历职著称。太祖镇江陵,以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太祖进号镇西,复随府转。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华性尚物,不欲人在己前;邵性豪,每行来常引夹毂,华出入乘牵车,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尝于城内相逢,华阳不知是邵,谓左右:“此卤簿甚盛,必是殿下出行。”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邵白服登城,为华所纠,坐被征;华代为司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

太祖入奉大统,以少帝见害,疑不敢下。华建议曰:“羡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盖由每生情多,宁敢一朝顿怀逆志。且三人势均,莫相推伏,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征,万无所虑。”太祖从之,留华总后任。上即位,以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转右卫将军,侍中如故。

先是,会稽孔宁子为太祖镇西咨议参军,以文义见赏,至是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宁子先为高祖太尉主簿,陈损益曰:“隆化之道,莫先于官得其才;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举。虽复因革不同,损益有物,求贤审官,未之或改。师锡佥曰,焕乎钦明之诰,拔茅征吉,著于幽《贲》之爻。晋师有成,瓜衍作赏,楚乘无入,蔿贾不贺。今旧命惟新,幽人引领,《韶》之尽美,已备于振纲;《武》之未尽,或存于理目。虽九官之职,未可备举,亲民之选,尤宜在先。愚欲使天朝四品官,外及守牧,各举一人堪为二千石长吏者,以付选官,随缺叙用,得贤受赏,失举任罚。夫惟帝之难,岂庸识所易,然举尔所知,非求多人,因百官之明,孰与一识之见,执咎在己,岂容徇物之私。今非以选曹所铨,果于乖谬,众职所举,必也惟良,盖宜使求贤辟其广涂,考绩取其少殿。若才实拔群,进宜尚德,治阿之宰,不必计年,免徒之守,岂限资秩。自此以还,故当才均以资,资均以地。宰莅之官,诚曰吏职,然监观民瘼,翼化宣风,则隐厚之求,急于刀笔,能事之功,接于德心,以此论才,行之年岁,岂惟政无秕蠹,民庇手足而已,将使公路日清,私请渐塞。士多心竞,仁必由己,处士砥自求之节,仕子藏交驰之情。宁子庸微,不识治体,冒昧陈愚,退惧违谬。”

宁子与华并有富贵之愿,自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宁子尝东归,至金昌亭,左右欲泊船,宁子命去之,曰:“此弑君亭,不可泊也。”华每闲居讽咏,常诵王粲《登楼赋》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出入逢羡之等,每切齿愤咤,叹曰:“当见太平时不?”元嘉二年,宁子病卒。三年,诛羡之等,华迁护军,侍中如故。

世惟华与南阳刘湛不为饰让,得官即拜,以此为常。华以情事异人,未尝预宴集,终身不饮酒,有燕不之诣。若宜有论事者,乘车造门,主人出车就之。及王弘辅政,而弟昙首为太祖所任,与华相埒,华尝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曰:“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四年,卒,时年四十三。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九年,上思诛羡之之功,追封新建县侯,食邑千户,谥曰宣侯。世祖即位,配飨太祖庙庭。定侯嗣,官至左卫将军,卒。子长嗣,太宗泰始二年,坐骂母夺爵,以长弟终绍封。后废帝元徽三年,终上表乞以封还长,许之。齐受禅,国除。华从父弟鸿,五兵尚书,会稽太守。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