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宋魏纷争
宋武帝刘裕去世后,拓拔嗣毁掉合约,意欲与宋交战。太祖即位后,才又与宋议和。明元帝使太武监国后,崔浩劝太武帝暂缓用兵刘宋,等宋内部强臣争权,变乱已起之时,再发兵攻打,到那时必然能马到成功,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一举收复淮北之地。太宗执意南伐,不听崔浩之言,派奚斤率大军南侵。
南伐之意已定,众臣商议大军该先攻城还是略地。奚斤主张先攻打城池,而崔浩认为宋人擅长守城,如果我们以大军攻城,必定积年累月而不能克,既浪费时间又耗费兵力,不如分派各路大军四处征讨,以淮河为限。公孙表也认为应当先图城池,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事实证明,崔浩的建议应当是正确的。
魏派出大将奚斤、周几,公孙表率大军南伐。永初三年,奚斤等人渡过黄河,攻打滑台,没有攻克。明元帝亲率大军南下,十一月,攻陷滑台。奚斤让公孙表守护辎重,自己率领兵士攻陷兖州、豫州等地,又围攻虎牢。毛德祖迎战,奚斤退还滑台。十二月,明元帝大军到达冀州。景平元年,明元帝率军到达邺城,分兵攻打青州,又增兵攻打虎牢。檀道济、王仲德等人率众救援。魏军听说檀道济大军赶来援救青州,于是焚毁攻城器具全部逃走。明元帝亲自来到虎牢城下督战,始终不能攻克。于是,留下三千人帮助奚斤攻打虎牢,自己率军前往洛阳,渡河北归。滑台士卒也来到虎牢援助,毛德祖手下军士死伤殆尽。德祖深得人心,因此众将士无一人离去,皆奋力守城,公孙表战死。最终毛德祖还是因孤立无援城陷被杀。十一月,魏军攻陷许昌,又破汝阳、邵陵。此时宋朝内部纷争正起,没人以北方事为意,因此魏军趁机快速攻占数座城池。
宋文帝初,宋着力于诛杀景平逆党,魏则北伐柔然,西攻赫连,故宋魏之间相安无事。元嘉七年,文帝打算收复河南,这年三月,派到彦之等人率水师入黄河,段宏率骑兵八千,前往虎牢。与此同时,文帝还派出使者前往魏地,告诉他们河南乃宋故土,现在我们要收复旧地,你们还是乖乖拱手让出来比较好。太武帝闻之大怒,痛骂使者。彦之进军,魏收兵归北,彦之留朱修之守卫滑台,尹冲守卫虎牢。十一月,魏将叔孙建、孙道生等人率军渡过黄河,彦之率大军难走彭城。洛阳、虎牢等地又被魏军攻陷。到彦之下狱免官,竺灵秀被斩。
魏人也并未真正经略河南之地,只是借助投降的人守卫河南而已。投降魏的人中,要数司马楚之与刁雍对魏人最言听计从,为虎作伥。司马楚之,在司马休之失败后,占据长社之地。奚斤侵略河南,楚之降魏。太武初年,被征入朝。元嘉七年,到彦之沿黄河以西布阵,楚之防守南岸。滑台失陷后,楚之请求扫除南中,太武帝不许。刁雍,他的兄长刁逵被刘裕所杀,刁雍逃奔姚兴。姚泓灭亡后,与司马休之等人一同投降魏。太宗允许二人在河、济之间召集流人,侵扰宋境。泰常八年,太宗派刁雍助叔孙建攻打东阳。延和二年,刁雍被委任为四郡、九县刺史。大延四年,被征还京师。当时还有王慧龙,慧龙全家被杀,当时年仅十四岁,只身逃往江陵,依靠叔祖王忱。江陵令罗修等人密谋举兵,以慧龙为盟主,袭击州城。刘裕派人讨伐,慧龙往北逃奔鲁宗之。宗之资助了他一些钱财,慧龙投奔姚兴。姚泓被灭后回归故土。崔浩的弟弟把女儿嫁给了他,太宗封他为洛城镇将。太宗驾崩后,世祖即位,停止了他的职务。过了一段时间,他请求去南方任职,经过崔浩的劝谏,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授予他南蛮校尉。真君元年,去世。寇赞,姚泓被灭,被数千人推举为主,归附魏国。被拜为河南郡太守,后来秦、雍的百姓迁来了很多,朝廷又拜其为南雍州刺史。所以说此时魏虽占据河南,但却没有实力经略河南,大多依靠投降过来的人管辖河南之地。而宋也没有一举击败魏军,收复河南,使魏再不敢图谋南方。
历史知识普及:明元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392年-公元423年),鲜卑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二任皇帝。
公元403年,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公元409年,诛杀谋逆的拓跋绍后,登基为帝,改元永兴。公元410年,北伐大破柔然。公元423年,亲征刘宋,辟地三百里。同年,由于御驾亲征,积劳成疾而终,享年32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拓跋嗣,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长子,母为刘贵人。登国七年(392年)生于云中宫。道武帝得子较晚,听说后大为高兴,于是大赦天下。拓跋嗣聪明睿智,宽厚弘毅,非礼不动,道武帝很是惊奇。天兴六年(403年)十月二十五日,被封为齐王,拜相国,授车骑大将军。
当初,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被赐死,道武帝告诉他说:“过去汉武帝准备立其子刘弗陵而杀死其母钩弋夫人(即子贵母死制),为的是不让妇人以后参与国家大事,致使外戚乱政。你理当继承皇统,所以我效法于汉武帝,为你作长久的考虑。”拓跋嗣一向非常孝顺,听说后悲哀过度,自持不住,道武帝很愤怒。拓跋嗣回到宫中,悲哀不止,日夜号哭。道武帝听说又召他前来,拓跋嗣想进入道武帝宫中,左右随员说:“孝子事父,小的惩罚就接受了,如是大惩罚,理当回避。现在陛下正在气头上,你过去恐怕会遭不测,这就把您陷到不义的境地了。不如暂且出去,等到道武帝怒气消了再进去,那也不晚。”拓跋嗣害怕,便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于是偷偷地溜了出去。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十三日,道武帝次子清河王拓跋绍叛乱,将其父杀害,拓跋嗣入宫诛杀拓跋绍,平息叛乱。同年十月十七日,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永兴。追尊母亲刘贵人为宣穆皇后。拓拔嗣即位后,拔贤任能,内迁民众,整顿流民,抚恤百姓。使北魏国政再度步入正轨。
永兴二年(410年)正月初一,拓跋嗣下诏命南平公长孙嵩等北伐柔然。五月,长孙嵩等从大漠回来,被柔然追赶并围困在牛川。五月二十一日,拓跋嗣御驾亲征,率部北伐柔然。柔然听说后仓惶逃走,北魏大军取得胜利。公元411年(永兴三年)十二月初十,柔然斛律党羽吐牴于等百余人归顺北魏。
神瑞元年(414年)八月十四日,拓跋嗣派使者悦力延前去安抚柔然,于什门招谕冯跋。十二月初一,柔然侵犯北魏边境。十二月十三日,拓跋嗣再一次亲率大军讨伐柔然。
拓跋嗣北伐柔然取得胜利后,将北魏实力范围拓展到河南,与东晋接壤。拓跋嗣励精图治,整饬内政,为南征作准备。
泰常七年(422年)十月,魏将奚斤攻南朝刘宋政权的滑台不克,拓跋嗣大怒,与群臣商议亲自征伐,以作为他的声援部队。后刘宋东郡太守王景度放弃滑台逃走。拓跋嗣下诏命成皋侯元苟儿为兖州刺史,镇守滑台。十二月,拓跋嗣派寿光侯叔孙建等率部从平原东渡,攻下青、兖二州各郡县。刘宋兖州刺史徐琰听说北魏军队渡过黄河,便弃城逃走。叔孙建于是东到青州。司马爱之、秀之先在济州东部聚众造反,并率部前来归降。泰常八年(423年),司空奚斤既已平定兖、豫二州,还军围困虎牢关,刘宋守将毛德祖坚守虎牢关,北魏军久攻不下。
同年四月初一,拓跋嗣到成皋城,观看虎牢关。虎牢城内缺水,城里人悬绳吊桶从黄河中取水。拓跋嗣命令在舰船上放置攻城车,绝断其取水之路,又穿凿地道以破坏其水井。闰四月二十三日,虎牢关被攻克,俘获刘宋冠军司马、司州刺史、观阳伯毛德祖,冠军将军、荥阳太守翟广,建威将军窦霸,振武将军姚勇错,振威将军吴宝之,司州别驾姜元兴,治中窦温。自从,北魏夺取黄河南岸要地和山东青兖等地,辟地三百里,进逼刘宋领土。
拓跋嗣在亲征过程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于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在西宫驾崩,时年三十二岁。遗诏命司空奚斤把所缴获的军资赏赐给大臣们,从司徒长孙嵩以下至士兵都数量不等地享受到。十二月初八,上谥号为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明元帝在登基时,只杀了谋逆的清河王,其母贺夫人,及其随从、宦官共十余人,没有扩大打击面。他继位以后,立即任命有威望有才干的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为执政大臣,要他们“共听朝政”。对随其潜逃,历尽苦难的王洛儿、车路头,冒着身家性命帮其夺取帝位的叔孙俊,拓跋磨浑等人,也都封官赐爵,加以重用。而明元帝对道武朝冤死者昭雪,对免职者复职的做法,对理顺人心,稳定政局,更是有重要意义。
北魏初期,造成人民饥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频发的水早等“天灾”,牲畜多死,禾稼不收,会造成饥荒,官吏,豪强的肆意盘剥,这些“人祸”,更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明元帝针对这些情况,既采取迁徙灾民去丰收地区就食,赈济穷乏、减免租赋等应急措施。更采取劝课农桑,打击贪官豪强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
明元帝继位后,从“选贤任能”和“察守宰不法”两个方面着手整顿吏治。在选贤任能方面,他特别重视招纳汉族士人参政,他懂得借汉族士人的统治经验和文化知识治国安民的重要性。
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继位时,后秦势力开始衰落,公元417年东晋刘裕出兵灭后秦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地区。这时北魏要全力对付南朝的宋国,无力对付柔然人的南侵,只能处于防御状态,柔然是一个游牧民族,迁徙无常,故当北魏大军深入漠北进攻时,它便遁逃,北魏军南撤之后,他又卷土重来。因此,北魏不得不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另外采取一些加强边防的措施,以防止他的南下,于是在阴山以北地带兴筑一条长城,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境内)。,长有一千余公里,同时在这一地带兴筑了一系列的城堡,其中著名的六镇就在长城以北地带。这六个军镇,最西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往东依次是怀朔镇(今包头市固阳县西南)、武川镇(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抚冥镇(今四子王旗东南)、柔玄镇(今兴和县东北)、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这六镇除怀荒镇,其余都在内蒙古境内。
魏明元帝拓跋嗣文武双全,治国有方,内迁民众,外卫边疆,重用崔浩等能臣,使北魏更快的像封建社会转变。虽英年早逝,但上承开国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国,下启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
高车: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因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人又称其为“敕勒”(敕,音:赤chi)、“铁勒”、“狄历”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春秋时称赤狄,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北朝人称为高车,迁入内地者被称为丁零。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先后迁走或衰弱之机,便入主草原。
南北朝十大名将: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北齐名将。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他骁勇善战,在与北周近20年的争战中,多次指挥作战,均获胜利。他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为部下所敬重。斛律光南北朝时期北齐名将,平生为高家打过无数恶仗,又帮助高纬坐稳帝座。但不贪权势,不懂交结高纬的宠臣穆提婆和祖珽。两个人于是同上谗言劝高纬杀掉他。高纬性怯,不敢诛杀如此重臣。祖珽给他出主意:“赏赐斛律光一匹马,说明天一起游猎东山,他一定来谢恩。”斛律光来到凉风堂,高纬卫士刘桃枝从后击其后脑,斛律光不倒,回头说:“你们常常干这样的事,但我到死也不干对不起国家和皇帝的事。”刘桃枝和三个大力士用弓弦勒在不做丝毫抵抗的斛律光脖子上,勒死了一代名将。
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后追随萧衍(后来的梁武帝)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功臣。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多次与魏军交战,立下赫赫战功。公元508年,病逝,时年五十二岁。曹景宗不失为一个英雄豪杰,生性粗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金戈铁马、铿锵有力的人生风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华的性格一直为世人所不齿。
陈显达(427—500),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中国杰出军事家、政治家。499年(永元元年)正月,陈显达率平北将军崔慧景等部4万人,进攻北魏,企图收复先前被北魏攻占的雍州(治今湖北襄樊)五郡。魏孝文帝元宏派前将军元英领兵抵御。元英为北魏名将,陈显达领兵于二月间与其交战,屡破之,遂围马圈城(今河南镇平南),历时40天。城中食尽,守军饥疲,食死人肉和树树。魏军被迫突围逃走,被俘斩数以千计。南齐军入城后,将士争抢城中的绢丝,所以没有对魏军进行穷追。陈显达又派军主庄丘黑攻击南乡(今河南渐川西南),拔之。陈显达作为中国历史名将,其出人的军事统帅能力,善于权变的处世哲学和政治才华,历来为人称道。
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宽,汉族,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韦孝宽一生南征北战,官拜大司空,封上柱国。玉壁之战,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则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尽用攻城之术,但皆被韦孝宽所破,而且还守城有余。高欢攻城不克,后派人劝降也没有成功。高欢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时有陨石坠入东魏军营中,东魏军惊惧,高欢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高欢回到晋阳后,一病不起,于次年正月死去。
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官至征南大将军。后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檀道济戎马倥偬,战绩卓著。根据他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檀道济死后,南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公元559年),追尊为文皇帝。宇文泰是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宇文泰一生,正处在由乱到治的历史转捩点,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观时而变,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南清江汉,西克巴蜀,北控沙漠,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他在位时所颁行的兵制、选官之法等等更是开隋唐政治制度之渊源,宇文泰的功业可谓盛矣,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继孝文帝元宏之后的又一位鲜卑族杰出的人物。
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北朝东魏权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一说内蒙古固阳),成为鲜卑化汉人。他曾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为亲信都督。后判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他竭力调和汉胡关系,依靠鲜卑族和汉族高门,扩充政治实力。普泰二年(532),一举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静帝并挟其迁都邺城。高欢专擅东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高欢足智多谋,眼光深远,善于权谋机变,极具军政天赋。从他替尔朱荣出谋划策,到后来击破掌权的尔朱家族都显示了这一点。另外,高欢临终前嘱咐儿子高澄,指出侯景必然造反,但只要用慕容绍宗为帅就可讨平。结果不出高欢所料。并且高欢用人惟才是举,高澄、高洋日后的班底,基本不出他的建制,为北齐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掌权后平叛之战主要有三:平王僧辩余部之战、平萧勃之战、平王琳之战。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收拾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南方经济,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就陈霸先治国、治军、从政、为人的自身品格来讲,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陈霸先不仅是一代开国皇帝,他还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焘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南侵;南败刘宋,占据河南之地。公元452年,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拓跋焘率军讲求战法,指挥灵活,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骑兵统帅。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聪明雄断。在位期间,借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一举统一了中国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的割据混乱局面得以结束,为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时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也极为罕见。此外,他广泛搜罗汉族士人,整肃吏治,修订律令,督课农桑,崇尚儒学,推动了魏朝的封建化进程。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在今萧县境内),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于隆安三年(399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为元嘉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雏形。被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刘裕是东晋南北朝,颇有作为,成就最大,最有建树的皇帝。他所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续上节,拓跋珪进击高车诸部,唯独柔然不肯降魏,遂于登国七年(391年)进攻柔然。柔然当时率众退避,拓跋珪追击,军粮用尽后以备乘战马作军粮,终在南床山追及,并俘获其一半部众。接着拓跋珪继续派兵追击余部,逼令首领缊纥提投降。同年,拓跋珪进攻铁弗,直攻代来城,擒获直力鞮,卫辰被部下杀害。拓跋珪更尽诛刘卫辰宗族共五千多人,将尸体丢在黄河中。此战后,黄河以南诸部都向北魏投降。北魏至此亦已击败大部份强邻,国力亦大增。
北魏与后燕皆是公元386年建立,后燕强而北魏弱,拓跋珪与后燕结好,而北魏开国之初的内乱,后燕亦曾出兵支援拓跋珪,每年两回亦派使者往来。公元391年(登国六年),贺兰部内乱,贺染干和贺讷互相攻击,拓跋珪亦自请为响导,请后燕出兵讨伐。但同年,后燕将来使拓跋觚扣留,以向北魏求名马。拓跋珪拒绝,拓跋觚亦一直遭扣留,此后两国关系僵化。北魏转而联结西燕对付后燕。但,后燕帝慕容垂于公元394年(登国九年)六月出兵进攻西燕,围攻长子,西燕帝慕容永曾向北魏求援,拓跋珪遂派陈留公拓跋虔及庾岳救援西燕,可是援军尚未赶到,长子就失陷。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将三十多人都被诛杀。华北一带就剩下北魏与后燕两国互相对峙。
公元395年(登国十年)北魏侵逼后燕附塞诸部,慕容垂就于同年五月派其太子慕容宝伐魏。拓跋珪知大军前来,率众到河西避战。燕军于七月到五原后收降魏别部三万多家人,又征收谷物及造船打算渡河进攻。拓跋珪亦进军河边,与燕军对峙。北魏一方面派许谦向后秦请求援兵,一面却派兵堵截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的道路,并抓住取道去前线的燕国使者。因着慕容垂在出兵时已经患病,而堵截道路令慕容宝久久都不知道国内消息,拓跋珪于是逼令抓到的使者向燕军谎称慕容垂的死讯,成功动摇燕军将士的军心。燕魏两军自九月起隔河对峙至十月,燕军终因内乱而被逼烧船撤退。其时黄河河水未结,魏军未能及时渡河追击。但次月大风令河面结冰后,拓跋珪即下令渡河并派二万多精骑追击燕军。魏军在参合陂打败燕军,俘获大量燕军将士及官员,拓跋珪除了选用有才的如贾闰、贾彝等人留下外,将其他官员都送回后燕,但同时将燕兵都坑杀。史称参合陂之战。
公元396年(登国十一年)三月,慕容垂率军再度伐魏,攻陷平城,留守平城的拓跋虔战死,守城的三万余家部落皆被俘。接着慕容垂更派慕容宝等进逼拓跋珪。拓跋珪此时十分惊惧,打算离开盛乐避兵,而诸部因骁勇善战的拓跋虔战死,亦有异心,令拓跋珪不知所措。可是慕容垂因见参合陂堆积如山的燕兵尸体而发病,被逼退兵,并病逝于上谷。同年七月,拓跋珪建天子旌旗,并改元皇始,并正式图取后燕所占的中原土地。
公元396年八月,拓跋厓就大举伐燕,亲率四十多万大军南出马邑,越过句注南攻燕并州,同时又命封真率偏师进攻燕幽州。至九月,魏军进至晋阳,守城的慕容农出战但大败,晋阳城守将此时叛燕逼使慕容农率众东走。长孙肥率众追击,在潞川追上,慕容农妻儿被掳,只能与三骑逃回中山。拓跋珪于是夺取并州地,并置官员治理当地。
随后,拓跋珪命于栗磾及公孙兰等暗中开通昔日韩信在井陉用过的路,并在十月率军取道该路进攻中山城。其时燕军决意婴城自守,打持久战,于是拓跋珪在攻下常山后,其东各郡县的官员不是弃城就是投降,北魏于是轻易地得到中原大部分郡县归附,仅余中山、邺及信都三城仍然拒守。拓跋珪于是兵分三路分攻三城:自攻中山,拓跋仪攻邺及王建、李栗攻信都。然而,拓跋珪在攻中山城时遭燕军力拒,于是暂时放弃中山,改而南取其余二城。
公元397年(皇始二年)正月,拓跋珪加入进攻信都,终于逼得守将慕容凤弃城出走,但其时慕容德却成功离间进攻邺城的拓跋仪及贺赖卢,令他们退兵,并乘机从后追击,大破魏军。
三月,慕容宝向拓跋珪求和,并说要送还拓跋觚,并割让常山以西土地。拓跋珪已答允,但慕容宝却反悔,拓跋珪于是进围中山。最终慕容宝等人弃中山城出走,拓跋珪原本打算在该晚入城,王建则以士兵会乘夜盗取城中财宝为由劝阻,拓跋珪于是等到日出才入城。可是慕容详却趁机自立为主,闭门拒守,拓跋珪试图强攻但攻了几日都不果,于是试图劝降,可是城中军民却表示担心会有昔日在参合陂被杀的燕降卒一样的下场,所以坚守到最后。拓跋珪想起当日劝他杀俘的正是王建,导致难取中山,于是向其吐口水。至五月,拓跋珪撤围,到河间补充军粮。在围攻中山的同时,拓跋珪派庾岳率兵讨平国内叛变的贺兰部、纥邻部及纥奚部,成功解决内乱。
九月,时据中山的慕容麟因饥荒而出据新市,拓跋珪于是主动进攻,并在次月于义台大破慕容麟。慕容麟出走后,拓跋珪入据中山。次年,邺城也因慕容德弃守而落入魏军手中,拓跋珪于邺置行台后回到中山,并打算回盛乐,于是修治由望都至代的直道,设中山行台以防变乱,又下令强迁山东六郡官民和外族人士到代郡充实人口。
公元398年(皇始三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营建宫殿、宗庙、社稷。同年十二月二日(公元399年1月24日),改元天兴,即皇帝位。
拓跋珪曾派贺狄干向后秦献马一千匹并请结婚姻,不过其时拓跋珪已立慕容氏为皇后,故此后秦君主姚兴拒绝了婚姻要求并强留贺狄干。魏军又攻击后秦高平公没弈干、属部黜弗及素古延,两国嫌隙于是愈来愈大,拓跋珪于是在公元402年(天兴七年)阅兵,又命并州各郡送谷物到平阳郡的干壁储存以防备秦军进攻。但随后魏平阳太守貮尘进攻秦河东之地,震动长安,关中各城白天都闭着城门,这令后秦准备讨伐北魏。
公元402年六月,后秦派军进攻北魏,攻陷了干壁。拓跋珪则派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为前锋迎击,自率大军在后。八月,拓跋珪至永安(今山西霍县东北),秦将姚平派二百精骑视察魏军但尽数被擒,于是撤走,但在柴壁遭拓跋珪追上,于是据守柴壁。拓跋珪围困柴壁,而姚兴则率军来救援姚平,并要据天渡运粮给姚平。
拓跋珪接着增厚包围圈,防止姚平突围或姚兴强攻,另又听从安同所言,筑浮桥渡汾河,并在西岸筑围拒秦军,引秦军走汾东的蒙坑。姚兴到后果走蒙坑,遭拓跋珪击败。拓跋珪又派兵各据险要,阻止秦军接近柴壁。至十月,姚平粮尽突围但失败,于是率部投水自杀,拓跋珪更派擅长游泳的人下水打捞自杀者,又生擒狄伯支等四十多名后秦官员,二万多名士兵亦束手就擒。姚兴虽然能够与姚平遥相呼应,但无力救援,柴壁败后多次派人请和,但拓跋珪不准,反而要进攻蒲阪,只是当时姚绪坚守不战,且早于394年背魏再兴的柔然汗国要攻魏,逼使拓跋珪撤兵。
拓跋珪晚年因服食寒食散,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更常因想起昔日一点不满就要诛杀大臣。大臣们大都惶恐度日,影响办事能力,以至偷窃等行为十分猖獗。
公元407年(天赐四年)至公元409年(天赐六年)间,拓跋珪先后诛杀了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贺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题父子。往日曾与穆崇共谋刺杀拓跋珪的拓跋仪虽然因拓跋珪念其功勋而没被追究,但眼见拓跋珪杀害大臣,于是自疑逃亡,但还是被追兵抓住,并被赐死。
公元409年11月6日(天赐六年十月十三日),次子拓跋绍母贺夫人有过失,拓跋珪幽禁她于宫中,准备处死。到黄昏时仍未决。贺氏秘密向拓跋绍求救。拓跋绍与宫中守兵及宦官串通,当晚带人翻墙入宫,刺杀拓跋珪。拓跋珪在拓跋绍来到时惊醒,试图找武器反击但不果,终为其所杀,享年三十九岁。葬于云中金陵,具体地点不详。
其子拓跋嗣即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珪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轶事典故
拓跋跬打败胡夏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为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担任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