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拓拔氏日盛
拓拔氏刚刚兴起之时,就有吞并中原的意图。道武帝克复邺城,有在此定都的打算,但当时魏的实力尚不足以与晋争雄,于是迁徙三十六万百姓向北,后定都平城。
道武帝末年,史书记载寒食散发,患病狂暴,喜怒无常。天赐六年,被其子拓拔绍杀死。他的另一个儿子拓拔嗣平定暴乱,自立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太宗明元帝。
拓拔绍凶狠残暴,不遵祖制。喜欢游玩,任意抢夺百姓财物。太祖曾经愤怒的将其扔到井中,拓拔绍垂死挣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太宗也经常以义理教化绍,因此两人不合。绍母贺氏被太祖幽禁,何氏偷偷派人告诉拓拔绍让他想办法救自己。于是拓拔绍与账下数人闯入宫中违反禁令。当初太宗的母亲刘贵人被太祖赐死,太宗哀不自止,太祖以汉武帝杀后保太子的典故劝他,但太宗还是日夜号泣。太祖听说后又召太宗前去,左右人劝太宗暂避太祖怒气,等过一段时间再去见驾,太宗从之。
明元帝谋略不及道武帝,但也并非等闲之辈,刘裕一死,明元帝立刻起兵挑衅。明元帝死后,拓拔焘继位,史称世祖太武皇帝。明元帝服食寒食散过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于是,召皇太子临朝听政。不久,明元帝驾崩,拓跋焘即位。拓跋焘清俭节约,服饰膳食够吃即可,从不奢侈浪费。也不喜欢过于奢华,连昭仪、贵人所着衣衫都没有华丽的饰品。常常对大臣们说财物是军国之本,岂可随意浪费?对那些有功劳有贡献的大臣大加封赏,对亲戚宠臣则平等对待。与敌人交战时,自己身先士卒,左右死伤者不计其数,太武帝仍然面不改色。因此士卒们也奋力杀敌,不敢退后。而且太武帝知人善任,不看出身只凭本事赏罚将士。史书记载太武帝勇武过人,在战斗中勇猛异常,每当攻城临敌之时,都是亲自披挂上阵。有这样雄才大略的统领,柔然、高车等部落全部被兼并,魏的势力也越来越强,中原之势危矣。
漠南漠北地区在秦汉之时,匈奴人居住于此,后来匈奴人西迁,鲜卑人来到这片地区。晋朝鲜卑入侵中国,鲜卑势力最强的地区是铁勒,而与中国距离最近的是高车。高车语与匈奴语相差不大,有史书记载说高车祖先是匈奴的后代。在高车族中有一民俗流传,说高车先人是匈奴单于的女儿与狼所生,因此高车人经常引吭高歌,似狼嚎一般。铁勒与突厥人同族。
铁勒部也有许多小部落与魏距离很近,在道武帝时大多被拓拔珪打败。也有始终不肯降服的部落,那就是柔然部。柔然祖先木骨闾在穆帝时因犯罪逃往广漠溪谷间,聚集数百人,依附纯突隣部。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雄健有力,聚集部众,自号柔然。后来太武帝认为他们长得跟虫似的,于是改其号为蠕蠕。其实这只是翻译的两种音译而已,并非太武帝改其号。车鹿会当了部落首领之后,每年给魏上供禽畜、兽皮等。冬天就迁到漠南,夏天又回到漠北。后来首领传到地栗袁手里,地栗袁死后,柔然部一分为二:地栗袁长子匹侯跋继承父亲主要领地居住东边,次子缊纥提,居住西边。到昭成帝驾崩时,缊纥提依附卫辰背叛魏。魏派兵讨伐,蠕蠕败退,长孙肥一路追击,匹候跋请降。缊纥提向西逃窜企图投奔卫辰,道武帝率兵追击,缊纥提请降。登国九年,缊纥提的两个儿子逃跑,被长孙肥斩杀一个,社仑投奔匹候跋。社仑抓住匹候跋的四个儿子袭击匹候跋,将匹候跋擒获,匹候跋其余诸子收集余众逃奔高车斛律部。社仑打算将他们一网打尽,就释放了匹候跋,匹候跋投奔诸子。社仑又举报袭杀匹候跋,匹候跋的十五个儿子投奔道武帝。社仑此处侵略周边部落,势力逐渐强盛,设立严格的军法。他的西北部还有匈奴部族,势力也很强大,匈奴首领跋也稽率兵攻打社仑,被社仑打败,领土全部被兼并。周边小国不堪其扰,因此大多归附。社仑自号豆代可汗。
天兴五年,社仑听说道武帝征讨姚兴,于是率兵犯边。道武帝派常山王拓拔遵领万余骑追击,没有追上。永兴二年,社仑再次寇边,明元帝率大军讨伐,社仑败逃,死在了路上。
他的儿子度跋年幼,于是部众立社仑弟斛律为可汗。斛律比较谨慎,不敢南侵,只求自保。神瑞元年,与冯跋和亲。后斛律被他的侄子步鹿真所擒,步鹿真自立步鹿真率兵攻打宗亲大檀,被大檀所执。众人推举大檀为可汗,大檀率众侵犯魏境。明元帝亲自率大军征讨,大檀败逃。明元帝驾崩后,太武帝即位,大檀听说此事很高兴。始光元年,侵犯云中,太武帝率兵讨伐,大檀惊惧,率部落向北逃去。后来,太武帝出兵两路,再次进击大檀,大檀焚毁房屋,部众四散而逃,大檀也不知所踪。高车各部落擒获大檀部众交给魏,前后归降的人多达三十多万。大檀的儿子吴提自号可汗,四年,遣使朝圣。大延二年,吴提破坏和亲,率众侵犯。五年,太武帝西征沮渠牧犍。吴提趁机进犯边境,嵇敬等人擒获吴提兄乞列归,吴提率军逃窜。真君四年,太武帝分军四路攻打吴提,大破吴提军队,吴提逃走。吴提死后,他的儿子土贺真继位。九月,魏军再次北伐,土贺真派出全部精锐与魏军相抗,魏将拓拔那深沟高垒,避战不出,吐贺真多次挑战,战况不利。吐贺真以为拓拔那军少,必有大军前来援助,于是自己趁夜率军逃走。魏趁势收缴了很多辎重牛羊牲畜等,从此以后,吐贺真势力衰弱,边疆危机解除。魏攻柔然,柔然部渐渐向西北方转移。
魏经略高车,也是从道武帝开始。道武帝时,高车部尝侵犯魏边,道武帝率军征讨,大破其部。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人,获得牛马羊无数,高车迁到漠南千里之地。魏人降服高车,既增长了自己的实力,又扩充了财富。
历史知识普及: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大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后,于公元410年(永兴二年)谥拓跋圭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公元420年(泰常五年)才改谥为道武皇帝,公元491年(太和十五年)改庙号为太祖。
拓跋珪,是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嫡孙,献明帝拓跋寔之子,母献明皇后贺氏。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拓跋珪将要被强迁至秦都长安,但代王左长史燕凤以拓跋珪年幼,力劝前秦天王苻坚让拓跋珪留在部中,称待拓跋珪长大后为首领,会念及苻坚施恩给代国。苻坚同意,拓跋珪得以留下。当时,代国旧部由刘库仁及刘卫辰分掌,拓跋珪母贺氏带拓跋珪、拓跋仪及拓跋觚从贺兰部迁至独孤部,与南部大人长孙嵩等人同属刘库仁统领。刘库仁本也为南部大人,拓跋珪等人到后仍尽忠侍奉他们,并没有因代国灭亡、自己改受前秦官位而变节,又招抚接纳离散的部人,甚有恩信。
公元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中战败,其后国中大乱,刘库仁助秦军对抗后燕,但于次遭慕舆文夜袭杀害,其弟刘头眷代领其众。公元385年,刘库仁之子刘显杀头眷自立,又想要杀拓跋珪。刘显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姑,并将刘显的意图告诉贺氏。刘显谋主梁六眷是拓跋什翼犍的甥子,也派部人穆崇、奚牧将此事密报拓跋珪。贺氏于是约刘显饮酒,将其灌醉,让拓跋珪与旧臣长孙犍、元他等人乘夜逃至贺兰部。不久,刘显部中内乱,贺氏得以到贺兰部与拓跋珪等会合。但其时贺氏弟贺染干忌惮拓跋珪得人心,曾试图杀害他,但都因尉古真告密及贺氏出面而失败。而拓跋珪的堂曾祖父拓跋纥罗及拓跋建就劝贺兰部首领贺讷推拓跋珪为主。
公元386年2月20日(登国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贺兰部为首的诸部支持在牛川大会诸部,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任用贤能,励精图治,重兴代国。即位不久,便移都代国原都盛乐,并推动农业,让人民休养生息。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称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五月,拓跋珪车驾游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诸将前往追赶,拓跋珪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
北魏建立时四周有强敌环伺,北有贺兰部、南有独孤部、东有库莫奚部、西边在河套一带有匈奴铁弗部、阴山以北为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为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及以西的慕容永统治的西燕。因为叔父拓跋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形成内部不稳,于桓等人意图杀害拓跋珪以响应窟咄,莫题等人亦与窟咄通讯。拓跋珪杀死于桓等五人,赦免莫题等七姓,但都因恐惧内乱而往依贺兰部,借阴山作屏障防守,又派人向后燕求援。
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窟咄逼近,部众惶恐不安。慕容垂之子慕容麟带领的后燕援军此时仍未到,于是先让北魏使者安同先回去,让魏人知燕军已在附近,稳定人心。拓跋珪于是领兵会合后燕援军,在高柳大败拓跋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铁弗部,被铁弗部首领刘卫辰杀死,拓跋珪接收其部众。十二月,后燕任命拓跋珪为西单于,封上谷王,但拓跋珪不受。
公元387年,拓跋珪与后燕联手击败刘显,逼刘显出奔西燕。六月,拓跋珪又于弱落水大败库莫奚部;八月在马邑南亲征刘显,追至弥泽,大败其军,显向南投奔慕容永。秋八月,拓跋珪再次亲征刘显。公元388年(登国四年),拓跋珪大破高车诸部。公元389年(登国五年),拓跋珪又西征高车袁纥部,并在鹿浑海大败对方,俘获人口及牲畜共计二十多万。不久更联同慕容麟所率的后燕军进攻贺兰部、纥突邻部及纥奚部,后两者向北魏请降。七月,贺兰部遭铁弗部攻击,贺讷于是向北魏投降求援,拓跋珪于是领兵去救援,击退铁弗,并将贺讷等人迁至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