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风大山也适应了这个世界,期间也想发家致富,但没有资本,再加上年纪小,也能作罢。不过,他记得以前喜欢的一本穿越小说上有搞公共交通工具发家的,于是,在经过充分的调查之下,说服了父亲和母亲,改造了牛车,开通了从苏家庄到襄阳府的交通路线,沿途的5个村庄成为了交通站点。几天之后,风氏客运就得到群众的欢迎。风大山策划了月费的方案,尊贵客人的方案,送货的方案。反正一个月之后,风氏客运的收入就超过了全家全年的总收入。
听说巴州那边土匪猖獗,有的村庄甚至被土匪整庄消灭。官府这时鼓励各地组建自己的防卫力量,甚至给各地下发了一些军队淘汰的弓箭。苏家庄最大的富户苏老爷出面,出资二百两银子,组成了苏家庄护庄队,由他家护院头子苏天涯和儿子苏卫帝任副队长,他本人任护卫队的队长。
苏老爷曾经当过从五品的亲卫大夫,是军人出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听说以前也是一员悍将,在刘光世大将军前效过命。
刘光世是谁,风大山并不清楚,只是有印象好像也是一个抗金名将。
苏家庄有一百多户人,完全是一个镇子,乘着秋收还没有到,要求各家至少出一人参加军事训练,可以充抵徭役,最终组成了82人的一支队伍。风大树虽然才15岁,但老爹要赶车,他也就去参加训练了。风大山很感兴趣,以答应了不给他配备任何装备为条件,让他也参加训练。
副队长苏天涯是个30多岁的壮汉,听他吹嘘,他曾随着苏老爷打过不少仗,到过四川剿过匪,参加过北伐,同金兵厮杀过。
虽然经费有限,各家不仅需要自带伙食,还需要自备武器。风大山两兄弟都拿了一把红樱枪。刀太贵,红樱枪只需要一个枪头,枪身自己去砍根小树就行了。
练了几天,风大山发现这个时代的军训,对于纪律要求还是很高的,虽然不像现代军事训练一样,要先操半个月队列才开始军事技能训练,但是对于进退的整齐性要求非常高。按照所执武器不同,分为长枪队、刀盾队、弓箭队、踏白队。踏白队就是侦察兵队。
长枪队人数最多,有40人,刀盾队20人,弓箭队14人,踏白队5人。
每个队都有自己的练习套路,风大山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古代的军事技能并不差,还很实用,对于各种情况都有应对的方式。
弓箭队14人中有5具弩,宋军中对于弓箭和弩的配备率是非常高的,但弩属于管控兵器,如果没有官府同意组建这种民兵组织,这五具弩是不敢拿出来的。
弓箭队由副指挥苏卫帝指挥,也是指挥苏运的亲卫队。
每天上午训练一个半时辰,风大山觉得训练量有些小,对于体能训练要求不高,主要是训练军事技能。但是这护庄队只是民团组织,大家每天能够抽出一上午时间来训练,已经很不容易了,每天至少有10个以上的请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最让风大山惊奇的是,很多人都有武术底子,看来这个时代并不缺乏武术高手。
转眼间,夏天就过去了,各家忙着秋收,训练也就停止了。
风大山家里自从搞开了客运事业,收入相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吃的东西也随之增加,这让风大山三兄妹在武术练习上也能够有充足的营养。难怪都说穷习文、富习武,习武的人的胃口比平常人大很多,尤其是半大小子,那胃口好像无底洞一样。
宋朝的农税在所有朝代中是相对轻的,实行户税和地税两税制,地税一般按亩数算,每亩一斗,也就是每亩交现代的118.4斤粮食,按粮价计算一斗50文钱左右,实行规定夏季征钱,秋季征粮。
风大山父亲有正八品修武郎的虚衔,是不用交税的。
今年算是个丰收年,常德府、江陵府方向传来的消息冲谈了大家的喜悦,有一股土匪从潭州一直往北流窜,听说一路上杀了二个知县,人数过千。朝廷也颁布了赏格,杀或擒一名土匪奖二贯钱,杀或擒一名土匪小头目奖4贯钱,抓到匪首魏国奖100贯,匪首王石锤奖80贯,匪首曹兵奖60贯,其余论功行赏。
参加弓箭社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一部分人信心满满,认为是个发家致富的好机会。
风大山知道自己的能力,虽然通脉功自己只差一点就完成了四肢的贯通,但是,力气也只和成年人差不多,自己还没有战斗经验,靠这些乡勇保护村庄,也只能是想想罢了。
经过认真思考后,风大山决定要弄一些钱,采购一点硫磺和硝石,制造一些黑伙药,以便备用。他把金主定在了副队长办卫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