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不够,风大山不得不收购整猪,肉太多,风大山就鼓励进行烟熏产品开发,结果烟熏香肠和烟熏腊肉也成了苏家庄的一道名吃,在襄阳城非常畅销。
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风大山不得不进行酒精生产,因为高浓度酒精能够加速皂化反应。而市面上的酒的浓度最多不高过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根据满足不了需要,他需要无水酒精,但无水酒精他自认生产不出来,而且以他的知识贮备,只知道包谷酒的工艺主要是先混水蒸五个小时,然后降温,放酒曲,密闭放置一天左右,再加酒曲,再发酵七天,然后进行蒸馏操作。
玉米这个时代还没有,但是高粱是有的,他把程序写了下了,并进行了了蒸馏设施的设计,这个不难,就是几根管道,几个大蒸笼及密封容器。这个时代的工匠技术给了方大山极好的印象,水平那是相当高的。一系列流程及图纸交给了父亲,让父亲安排值得信任的人进行试验尝试。父亲把这项工作给了他自己,并从家族弟子中选择了二个平时还算上进的,接过来进行培养。
以前风大山知道有一个理论,一个工人养活十四个行业的人,这时他也体会到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一个肥皂生产,养殖业需要广大、木工作坊需要新建、酒精作坊需要新建、香肠作坊也需要新建,附近的服装店、鞋子店、布店、粮店需要扩大规模,工坊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大量的建筑材料,就连种蔬菜、水果的都不愁没有生意。
苏家庄呈现出了一生机勃勃的气象。
苏运很高兴,也很无奈,开始以为一个院子就能满足前期的生产要求,结果,他家所有的地方都成了晾晒场,所有的仆人都成了搬运工人,他家的厨娘都要罢工了,后来不得不为所有人增加了工资,才平息下去。
开始他看到工坊需要几百亩,他觉得风大山是小孩子心性,现在,他不这么想了,二小子真的有先知的能力,他预知了所有可能,预知了需要开的工坊数量和面积。现在在设计及施工前,他都习惯性地征求方家二小子,成了常态。
十人生产研究核心之外,从家族中又选了三十人加入了生产队伍。不用担心选不到中意的人,十贯一个月的工作,在大宋朝,一般农户想都不要想,一般一年挣十贯是常态,一年一百二十贯。知县大人听说一个月也就十五贯,那快赶上知县大人了。还管衣服和吃喝,这天底下这种工作哪里才能找得到,估计只有苏家庄自家人的地方了。大家在签订所谓的劳动合同时,要求多签几年,才三年,万一到期了人不要了怎么办。但人家肥皂作坊的管事不答应,说就这是规定。
方大山这三个月很痛苦,很多事只有他亲自做。但是,刚开始找他商量事情的只有苏员外和父亲,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是苏员外陪着管事们过来询问他的意见,后来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最后,就连明天下不下雨这种问题都拿出来问他了,当然,他给的答案是“滚”。
春节前,召开了第二界苏家庄肥皂作坊股东会,会上,苏员外作了财务报告,主要内容为财务总收入32万贯,除去成本,净收益28万贯,留出工坊建设及征地费用,年前给工人的奖金,每股分红500贯。
所有股东都如同在梦中,他们知道肥皂很赚钱,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第一次分红就把他们的成本给收回了,这还是留出工坊建设奖金的情况下的分红。那工坊工地的规模,他们每天都要去看一眼的,已经成为了生活中每天必做的事。苏运每个星期必然要召开一次股东会,每次都是扩大建设规模,每次他们开会时心都在发颤,生怕需要增加股金。每次苏运都说,现在产出还能够维持,他们也信任苏运,主要是不信任也不行啊。这回,他们心放下了,巨大的收益,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心中也松了一口气,当有人开出1万贯收购他们手中的股份时,他们很动心,现在,给2万贯他们也不动心了,每个人最少收益2500贯,完全满足了他们的利益。
所有议题都很顺利地通过,这回涉及金钱的议题都没有反对的意见了,甚至,苏员外给风大山安了肥皂作坊总师爷的职校,大家也都没有意见,谁敢有意见啊,自己遇到问题,找那小子,准有解决的办法。那小子除了字丑点,还爱写错字,还有喜欢揪自己孙子的耳朵外,没有其他缺点了。
但有一个议题还是被大家所疑问,奖金有的工人达到100贯,说是在开发产品有重大贡献,总的奖金支出就有2万贯,让大家觉得太高了。
苏大员外这时很镇静,他想起了风大山的一句话,要想马儿跑,必须让马儿吃饱。他也用这句话镇住了所有股东。
风大树的亲事,他就被通知了一声,就完成了换贴等仪式,风大树在苏运家的待遇立刻得到大幅提高,一个12岁的小姑娘,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直接就整天跟在他身边了,苏运根本就不管,工坊中那么多人,才不怕会出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