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这不,刚才还大雨倾盆,二十几分钟之后,雨过天晴,大地象换了个世界一般清新。
两个孩子就象冲破笼子里的鸟一般,从车棚里“飞”出,在水地上蹦跳,雨水飞溅在她们身上、脸上。。。。。。
经过这次暴雨的“洗礼”,朱梅做生意有经验多了。她从超市里买了个小喇叭,录上了红红、敏敏叫喝的“声音”,并设定了“循环播放”状态;出门时不忘带雨衣;每天一大早去凤凰北胡同去“抢”棒子。。。。。。
不知是因为朱梅运气好,还是她的煮的棒子比别人的香,她每天只要一出摊,总是比别人先卖完,气得那位胖媳妇直跺脚。。。。。。常言说:同行是冤家。可谁能想到,这两个冤家、对头最后却成了好姐妹。
这还得从一次“抢”棒子说起。
有一天早晨,朱梅一大早就到老地方抢棒子,当她过完磅准备去市场上时,只见那位胖媳妇正骑着三轮车去抢棒子。
“你来晚了,车上没了。”朱梅停下三轮车,善意地提醒她。
“我的娘来,这可咋办呢?!”胖媳妇也停下车子,神情沮丧地嘟嚷道,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你这样吧,我抢了两袋,分给你一袋吧!”朱梅说着就去搬玉米袋子。
胖媳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姐,你说的是真的吗?”,继而摆了摆手:“这。。。。。。我不能要,你好不容易抢的。”
“你就别推辞了,人生在世谁还没遇着个难事啊!”朱梅将装好的一袋玉米扔到她车上。
“谢谢你大姐。”胖媳妇眼里转着泪花子;“大姐你真是个好人。。。。。。”
。。。。。。
在一块做生意过程中,朱梅了解到,这位胖媳妇姓吴,叫吴春芳,家住县城西关。原是县棉厂工人,两年前单位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她成了“富余人员”;而她在县化肥厂当工人的丈夫也成了下岗工人,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啊!本来嘛,如果丈夫能撑起一片天,她也不至于这么辛苦,偏偏丈夫既没有经商头脑,脸皮又特薄。
“我咬牙给他买了辆机动三轮车---这可一家的家底啊!我让他到火车站每天拉客人,也不少挣钱,你说他怎么着?”
吴春芳学着丈夫,呈蜷缩状:“就这个样蹲在那里等着人家来问他---你说我家这日子能过好吗?”
她说到这里,眼里窝着一团泪水。
“我看你也别埋怨大哥了,他下了岗,刚开始不适应,慢慢就适应了。”朱梅递给她一张抽纸。
“他要象红红他爸那么上进就好了。。。。。。”吴春芳突然压低声音:“妹子,通过这段时间相处,我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交心的人,有句话心里话我不说出来心里憋得慌,你答应我,我说重了,你可别生我的气。。。。。。”她握着朱梅的手说。
“你说吧,无论你说什么,我都相信你是为我好。”朱梅握紧吴春芳的手。
“我见过红红爸一面,知道他是一个实在人,只是。。。。。。他太优秀了,我劝你还是搬到省城去。。。。。。”
她见朱梅低眉不语,满含歉意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咱们是好姐妹我才这样说,也许是我多想了。”
“谢谢你提醒我,”朱梅慢慢抬起头来:“我迟早会到他身边的,可我现在没什么手艺,到那里能干啥呢?”
“妹子,我为你想到了一个门路,你跟我去一个地方。”吴春芳二话不说,就跨上了三轮车,招呼朱梅来到了南关一个门头前边。
二人将三轮车停在门头一侧后,吴春芳喊了一声:“大姐,我给你收了个徒弟。”
话音刚落,从门头里走出了一位头上戴着毛巾,身上围着围裙的妇女,从模样上看酷似吴春芳---不用说就是吴春芳的大姐。
“大姐,这就是我的好姐妹朱梅,”吴春芳向大姐介绍朱梅道。
“你好,妹子,”吴大姐撩起围裙擦了擦手,她想跟朱梅握手,又觉得自己手上是油,就亲切地招呼道:“请屋里坐,春芳一再夸你善良、聪明。”
朱梅谦虚了一番后,就与吴春芳相跟着来到一个单间,只见三个人正在一台什么机器旁忙忙碌碌。一个四十多岁的精瘦的男子弯着腰,左手端着面盆正往并排放着的三十多个小碗里倒面糊,右手麻利地用刷子抹着油;另外一个二十五六岁微胖的女子正往一个铁桶里接连打着鸡蛋,鸡蛋皮扔在一个盆子里,不一会儿,就听到刺耳的搅拌声;吴大姐戴着线手套,娴熟地将一个四方盘子从机器里拉出来,朱梅只觉得一股甜香扑鼻而来。
“尝尝刚出炉的鸡蛋糕,”吴春芳用木夹子夹给她一个鸡蛋糕,朱梅接过来,送到嘴里品了品:“味道真不错!”朱梅伸了个大拇指。
“怎么样,想学吗?”吴春芳低声问道。
朱梅吃着蛋糕使劲点了点头;继而将吴春苏芳拉到一边问:“得交多少钱的学费?”
“妹子,见外了不是?”吴春芳拍了拍朱梅的肩膀说:“我刚才跟大姐商量了一下,看在你我关系的份上,学费就免了,你在这里免费打三天工就行了。”吴春芳“噗哧”一声笑了:“但是包你吃个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