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又是新的一天,孩子们精神抖擞的来学校上学,这所城关镇小学,大多数学生来自县城边的农村。

走进班里的瑞兰,目光突然顿住了——她看到了一个空座位。这个座位是属于一个小女孩的,一个唤作一萌的小女孩。

初春的校园还有些荒凉凄冷。春风从塞外的苍茫草原、莽莽荒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水面,呼呼号叫,裹挟着砂石,扑进窗户,打在人脸上,如针尖麦芒在扎。

刚刚被值日生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校园,一会儿便被肆意的春风扫荡的一片狼藉。树叶、石子、废纸片,铅笔头,还有哪位粗心小家伙的一份试卷出现在校园的边边角角。空旷的校园更平添了一份清寒。

农村的小学,校园在七点一刻才开始热闹起来,家长们陆陆续续把裹的严严实实的祖国的花朵们送到班级门口。

就在这时候,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一条大黄狗突然闯了进来,这条狗体格很大,但瘦弱不堪,眼神浑浊又茫然。黄狗的后面,跟着一个穿着又薄又旧的灰色夹袄的少年。

少年的头发枯黄,微长又毛糙的头发耷拉下来影响视线,让人看着不舒适,他需要不时的去撩开遮挡住眼睛的头发。

少年后面两三米的地方,跟着一个小女孩,她小跑着才能跟上哥哥的步伐,冻僵的小手来回搓着,放在嘴边哈着热气捧住红扑扑的小脸蛋,他穿的衣服与身材极不相符,好像被小棉被包住的婴儿。

在教室里,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安静的让人忘了她的存在,但蓦地想起他,却是心里一沉,心疼、爱怜,更加深了她在瑞兰心中的位置。由于对低年级的教学经验不足,一些事情疏忽了,有几次一萌旷课没来,作为班主任的瑞兰,只是打了家长电话询问一下,应付了事。电话那头是一个男人的声音,含糊不清又笨拙。一问一答略微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朴实的中年农村汉子。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让人轻松愉悦的好天气的一天。

心血来潮的瑞兰,想去家访。

要知道不擅与人打交道的瑞兰,最犯怯的工作就是到村民家中与人面对面的讲话。就好像浑身爬满了蚂蚁,不自在的很。

鼓起勇气的瑞兰拿上家访本,带上笔,喊上同办公室的一个同事大姐,央求人家带她去。同事大姐是本村的,她是个爽利人,不假思索的答应了。

一萌家离学校很近,出了学校大门,东边的一个小胡洞内走到最西头往里一拐就到了她的家。

这个家家是要着重说一下的。

不出大家的意料,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狼藉、破败不堪不堪的场面。

她家的街门很宽,却没有安上大门。大门两边的墙上白石灰已经剥落,露出红色的砖头,斑驳的墙面,一不小心就会蹭一身白。

院子很乱。

破衣服烂桌子,断头单人竹床烂,簸箕又黑又潮,三条腿的小方凳。堂屋的外墙上挂着一串白色的贝壳项链,精致又美丽,与这个破败的小农家院子有点格格不入。

家里很安静,好像没有人。我们退回到过道里,喊了两声,

“有人吗?”

“有人在吗?一萌在家吗?”

我觉得喊的这两声有点多余可笑,因为这样的房子。你想象不到它可以住人。

眼前的景象明明就告诉了你——无人居住的痕迹,没有人。

但是,同事大姐告诉她,这个房子住着人,住着一萌和她年迈的奶奶,辍学在家未成年的哥哥和一只大黄狗。

在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你想象不到还有这样的一处存在,肮脏破落,无处下脚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在住?居然还住着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没人回应我们,不想再多待一分钟了,转身离开结束,这次尴尬的家访,不过瑞兰对一萌的处境又多了几分同情与怜悯。

回去的路上,同事大姐说一萌的妈妈是南方人,被人拐骗过来的,由于受到非人的囚禁与虐待,精神失常。

一萌妈妈原来是一个白净漂亮的人,有一口整齐又洁白的牙齿,看到人不爱说话。想念老家的亲人就逃跑了几次,可是都失败了。眼看逃跑无望,就索性安心的过日子,先后生下了一萌和他哥哥。

但是在一萌三岁时,喝了冷水的一萌发高烧一直不退,在没人看管的情况下,她带着一萌到乡里看病,把烧的火炭似的一萌丢在卫生院,就再也没有了影踪。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又深沉的,但对于自己的母亲和家乡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风筝——飞的再远,还是有线牵着,总会回到起飞的原点。

一萌的母亲没有错,她也是个受害者,但是孩子更无辜。

有句俗话讲的好:宁跟要饭的娘,不要当官的爹。

没有母亲的孩子太苦了,没老婆的男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了方向,没了目标,钱也没有主了,及时行乐得过且过。

漂泊在外地的一萌的爸爸,抽烟喝酒,不买产业不添置东西,不管孩子,也不管老娘。

从此,奶奶、哥哥和狗就是一萌不得已的依。

三个人一条狗,在这个胡同里留下了许多细碎的的脚印。苦难是孩子提前长大的天然催化剂,过早的体会生活中酸甜苦辣,更多的是苦难。

一萌,就像夹缝里萌生出的一颗细小发黄的嫩芽,弯曲又孱弱,不过一旦发芽就会散出生命的光辉,终究会生机勃勃,长成大树,但是长成大树的过程是曲折又漫长的。

瑞兰的工作充实又繁忙地进行着,但是近两天她心情有点不太好。一萌的事情她总不能释怀。从教以来诚惶诚恐,兢兢业业,从不敢迟到早退。经历十几年的传统教育洗礼,成功塑造了自己守时负责的形象。

一萌这朵祖国的花儿,穷困潦倒、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经受了太多风吹雨打,瑞兰分外心疼。

她时常想,如何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这一类人。能力实在有限的瑞兰感觉好无助,为孩子们叫苦。不只是一萌,还有好多的孩子过着缺爹少妈的生活。年少的她们应该承欢膝下,享受父母的宠爱,但却不知父母之爱为何物!可悲啊,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

瑞兰不堪受到煎熬,挥笔这下一篇手记,想要疏导乱如麻的心结。她在笔记本上重重划出四个字“心曲自爆”,内容是这样的:

离婚率日益高涨的今天,人们在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之后,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他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求取而代之。

所谓温饱解决以后其他的思想就滋生了,人都有劣根性。他们在青春骚动期盲目的恋爱,仓促的走入围城。在激情过后,又想草率的结束失败的婚姻,走出围墙。

当然不可否认一些本来就存在问题的婚姻是应该及时止损的。比如:出轨、家暴、赌博。但不管何种原因,最终分崩离析的家庭,虽然一拍两散,但这场没硝烟的战争,永远不会有赢家。往往最受伤害的就是无辜又可怜的孩子。这种孩子有破碎残缺的童年和活着的诸多心酸。

这是无法言说的成长之痛,大人一拍两散,从此陌路,而孩子却只有一个生身父母。就算重组家庭也难愈合孩子已经破碎的心灵。有的重组家庭成员甚至会在孩子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这种伤痛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单亲、重组的家庭大多是不健康的环境,家庭教育已然变味儿。

这种情形下成长起来的花朵是缺少阳光雨露滋养的。父母是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阳,没有安全感、胆小、怯懦;缺少阴则暴躁、叛逆,难以管教。这种孩子无疑是缺爱的。

再婚的家庭,新爸或新妈很少能做到一视同仁,视如己出。孩子很可能会受到更多委屈,伤害。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且不说经常见诸报端、杂志的新闻:继母(继父)伤害儿童的新闻,这些事时有发生,不为鲜见。单说电视剧中,童话世界里,阴险又邪恶狠毒的代言人,自古就是被后娘占据。可见重组家庭的暗礁和险涛之多,触礁翻船概率之大。

有人会说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一代的保障呢!是啊,有的确实是很幸运,她们有优秀的接盘者。

许多经济宽裕,还有文化的老一辈人,他们培养出了阳光,又有出息的隔辈人。但这只是极小一部分,大部分离婚的家庭中,祖辈是体弱或经济拮据的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底层百姓。更主要的是他们体力不支,经济不济,仅限于不让孩子冻着、饿肚子而已。并且老一辈大多生育四五个子女,其他的孙辈也需要顾及,还要面对其他子女或儿媳妇投来的埋怨、不理解的眼神。另外,老一辈人年老体弱,很多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还需要接受子女接济,更无力估计其他。特别是面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就更有心无力了。

祖辈们对孩子缺爹少妈心生怜悯,倾尽心力、体力、财力付出,比父母付出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对待孩子,不想让他受委屈,更舍不得让他干活,这样可能会使孩子娇气,自私或自我生存能力不强。

这时会有人说你罗列这么一大堆百害而无一利的离婚后果,那么如果不离婚,女人长期被打骂,没尊严,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更糟糕!并且还有许多离婚的家庭养出了优秀的孩子。是的,是的,这是真实存在的!但这是小概率,极小的概率。如果你有十足的把握,也可以放手婚姻,创造自己的新天地。这里要说的是大部分因为鸡毛蒜皮没有违反原则和底线,一时生气而离婚的一部分人。

人是高级动物,在经历家庭破碎变化的孩子,可能会逆袭拥有华丽的人生。那是他后天的努力结果。后天的这种努力,需要付出比一般人超出很多的磨难和挫折,并且这种逆袭的人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说了好多没有夸张,没有虚构,如果你见过失去母亲的女孩,你看见过她的小手;抚摸过她的头发;看见过她睡觉的床铺;走进过她吃饭的厨房;品尝过她的午饭;走进过她的内心,你会震惊,会心痛。也会怨恨对她轻易放手的不称职的父母。告诫天下的围城内的人,走进围城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走出围城则需三思再三思。

停下手中的笔,她长出了一口气。在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经历了酸甜苦辣,伤心气愤。

开怀大笑有过,暗自垂泪有过,欢欣鼓舞有过,失望落寞也有过。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却尝遍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里的甜味大部分来自自己的爱人,给他慰藉和力量,但是忙于工作的他很久没有关心过她了。让人又爱又恨的人呀!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