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将矿盐变为可食用的盐!?”

“果真如此!?”

右执政王守仁已是花甲之年,沧桑的老脸上此时也不禁满是振奋,颤声问道:“此法所耗人力几何?产盐几何?可能广为效施?”

王守仁首先考虑的便是这制盐之法的产量怎么样,能否在大晋全国推广。

此时孝武帝也点点头,有着同样的疑问。

高俅点点头,道:“杨锦说,此法与寻常采矿无异,制盐之法亦不繁琐,易于推广!”

听到这儿,几人顿时一惊,各自沉思起来。

“制盐之法关系我大晋国本,众爱卿如何看?”

孝武帝对这制盐之法明显动了心思,但却碍于皇帝的身份不好与民争利。

再加上杨锦身份敏感,当年镇国侯死后,他下旨将杨家革爵本就让军中众多中低层将士颇有不满。

若是这时候再强行将杨锦的制盐之法收归国有,怕是会有损皇家威仪。

在场的几位军政大臣包括高俅这位皇帝耳目岂能看不出自家圣上的意思,这是要让他们拿出个法子从杨锦手中将制盐之法收归国有,还不能让圣上吃相太难看!

右军机萧远山开口道:“陛下,臣认为,这制盐之法关系重大,理当掌握在朝廷手中,至于这杨锦,朝廷赏赐些钱财也就罢了。”

刚刚听到杨锦的名字他就暗中警惕,此时他最先提议,自是不希望孝武帝重新启用杨家人,能用些钱财打发自然是最好的。

孝武帝闻言颇有些意动,遂将目光转向另外两位执政。

“陛下,事关重大,臣亦赞同右军机若言。”

黄守仁身为右执政,文官之首,考虑问题自然会从整个大晋出发。

按照萧远山的提议,对杨锦个人来说肯定是极为不公的,毕竟有这制盐之法在手,多少钱财赚不到?

但是,这却是对朝廷甚至整个大晋来说最有利的!

孝武帝见军政两位大臣都认为应该将制盐之法收归国有,正合他意,正准备开口下旨。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突然出现。

“陛下,此举不妥!”

唐渊明突然开口,不顾孝武帝难看的脸色强行打断。

唐渊明脸色冷峻,径直走到萧远山身前:“萧大人,你身为右军机,有功则赏的道理难道不懂么?此举与强取豪夺有何异!?”

说完,不等萧远山反驳便转向孝武帝,躬身道:“陛下,朝廷行事应当光明正大,遵循法度。”

“杨锦如今虽只是一介庶民,他能想出制盐之法,乃是他的本事,朝廷岂能轻言夺取?”

“杨锦身怀制盐之法,却主动薄利售盐,此等有能力又心怀社稷之才,陛下理应下旨褒奖,再由朝廷出面与之商议共行此法!”

被唐渊明一阵顶撞,孝武帝神情复杂。

所幸他早知这唐渊明是个暴脾气,又是他十分看重的忠正能臣,所以他虽然有些不悦,却也不至于恼羞成怒。

“既然如此,那唐卿是有把握让这杨锦献出制盐之法了?”

这明显就是孝武帝给唐渊明下的难题了,唐渊明正欲说话,一旁沉默已久的高俅突然有了动静。

“陛下,臣有奏!”

一瞬间,孝武帝包括萧远山三人的目光聚焦到他身上。

“陛下,臣也知此举关乎我大晋民生大计,此前已探过那小子的口风。”

说完,高俅学着杨锦的语气复述了一遍:我杨锦亦是大晋子民,深知盐乃国家命脉,岂能不知轻重,小子愿将此法献与陛下,解我大晋百姓缺盐之苦!

此话一出,枉做小人的萧远山当场石化,面黑如碳。

孝武帝不禁面带满意,开口赞道:“不错,忠心可嘉,当赏!”

“杨锦献制盐法,大功于国,封蓝田县子,特赐亲卫三百。”

“陛下圣明!”唐渊明高俅王守仁三人见孝武帝下了旨意,当即高呼圣明,萧远山见状也只得默然不语。

虽然凭制盐之法封子爵绰绰有余,但大晋国向来是非军功不得授爵,这次孝武帝破例封爵,可谓是十分大方了。

解决了困扰大晋近百年的盐荒,孝武帝显然心情不错,随口吩咐道:“高卿,就由你去传旨吧,顺带替朕好好敲打敲打这小子,莫要让朕失望才是。”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