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次日朝会,金銮殿中。

孝武帝赵旭高坐龙椅,堂下众朝官文武分列两边,文官以右执政黄守仁和执政唐渊明为首,武官则以右军机萧远山为首。

晋国实行文武分治,皇帝居中调谐,琐碎事务大多由政事堂和军事堂处理,最后报由皇帝审批,一般只有无法决断的重大事件才需要在朝会上拿出来奏请皇帝圣裁。

“众卿家,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今日孝武帝依旧如往常一般将两堂汇总的折子一一批示后准备退朝,就在这时。

文官队列中,执政唐渊明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奏!”

赵旭有些诧异地看了唐渊明一眼,旋即坐直了身体,温和道:“唐爱卿所奏何事?”

赵旭对唐渊明这位执政重臣十分看重,唐渊明此人一向务实且稳重,被赵旭视为黄守仁告老后的右执政接班人。

原本孝武帝赵旭以为唐渊明是为京都盐价一事启奏,却不料唐渊明开口便语惊四座。

“臣启奏,我朝自陛下御极以来,国泰民安,国库充盈。臣认为,我朝当乘势出兵,兴王师,克江陵!”

唐渊明说完,不等满朝文武反应过来便继续禀道。

“陛下,民以食为天,而盐亦是天下万民必不可少之食,然我大晋虽国土广袤,却唯独缺盐。”

“如此国朝命脉,岂能久久操之他人?我大晋乃中原正统,那南吴不过偏安一隅,却胆敢借盐贸扰我民心!所恃者,无非是江险雄关罢了。”

“拿下江陵三郡,则南吴江险不存,届时,我大晋与南吴攻守颠倒矣!”

唐渊明一口气奏完,肃然而立,身为文官却战意盎然。

金銮殿龙椅之上,孝武帝目光灼灼,眼底闪过一抹赞赏,却并未表态,反而任由底下群臣吵作一团。

最先开口的自然是武官集团,一听到有仗打,一个个身形魁梧的武勋将领争先恐后站出来请战。

“说得好!打他娘的!”

“陛下,俺老陈愿为先锋,只需精兵10万,便能一举替陛下夺下江陵三郡!”

“陛下,末将……”

……

一时间,整个武将集团请战声一片,直到右军机萧远山出面呵斥方才安静下来。

萧远山身为军事堂一把手,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对面文官之首的黄守仁身上。

这仗到底该不该打,若要打,又该如何打,最终的决策终究还是在陛下和军政两堂首脑之间。

另一边,文官们见武勋安静下来,立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热议。

户部左侍郎认为不应该擅动刀兵,应加强两国通商贸易,毕竟一旦打仗,户部的钱粮便会吃紧。

礼部尚书则认为应该针对盐贸一事派遣一位得力使臣前往吴国,促使两国签订和平商贸契约。

如以上两位站在本职政务上发表意见的大臣占据多数,也有少数闻风奏事的御史当庭抨击唐渊明穷兵黩武等等,让本来各执一词的文臣顿时吵作一团。

“肃静!”

金銮殿上,一旁伺候的大太监刘喜眼见孝武帝愈发不耐,立马尖声呵斥。

在大太监刘喜的呵斥下,朝堂再度平静下来,所有朝臣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转向皇帝。

孝武帝淡淡道:“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孝武帝说完便起身离去,只剩刘喜尖厉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退……朝!”

等朝臣们熙熙攘攘退朝之后,右执政黄守仁、执政唐渊明和右军机萧远山三人默契的结伴朝着御书房而去。

三人作为晋国朝廷军政头脑,对孝武帝的作风早已习惯,似这等军机重事基本都是在朝会后几个人私下奏对决议的。

三人结伴来到御书房外,大太监刘喜主动将三人迎了进去,孝武帝果然等候在此。

三人拜道:“臣等见过陛下!”

“平身。”

“谢陛下!”

见过礼后,孝武帝主动给年纪大的黄守仁和萧远山赐座,唐渊明正值壮年,自然侍立一旁。

“不瞒三位爱卿,盐荒一事一直以来让朕头疼不已。”

孝武帝一句话就直接定下了调子,言下之意就是解决盐荒势在必行!

既然皇帝已经表明了态度,这时候,身为右军机的萧远山不再沉默。

萧远山起身行了一礼,来到地图旁,将手指向大晋南方边境,道:

“陛下,南吴在江陵府三郡共有守军3w余,所恃者无非江险而已。”

“我大晋如今兵强马壮,南营6万将士枕戈待旦,要拿下江陵并不难。”

萧远山说到这里话音一转,手指移到金州边境用力一点。

“陛下,两位执政大人且看。”

“与地小弱武的吴国不同,西楚无论在国土上,亦或是军备上,皆不弱于我大晋。且西楚多平原,马匹无数,骑兵强悍。”

见孝武帝和两位执政的目光都被自己吸引过来,眼中露出沉思之色,萧远山总结道:“南吴不过一肥羊尔,然西楚才是我大晋的心腹之患。”

“陛下,老臣以为,若我军与南吴一旦开战,西楚必定趁机侵袭我朝西面。”

“届时,我大晋将面临两面作战的境地!”

萧远山说完便闭口作沉思状,两位执政则恍然大悟,一时间气愤紧张起来。

半晌后,孝武帝开口问道:“萧卿,你告诉朕,若是两线开战,我军有几分把握拿下江陵?”

江陵府,孝武帝显然是志在必得,哪怕冒着两线开战的风险也要尝试。

这并非他穷兵黩武,实在是盐荒一事已经困扰晋国数十年,简直是如鲠在喉!

若是能一举拿下江陵府,那南吴就将彻底失去江险屏障。

届时,不管是一鼓作气攻灭南吴亦或是倚靠兵锋迫使南吴主动进贡食盐,主动权都在大晋手中。

萧远山心中急思,脑海中将三国兵力、国力等因素通通捋过一遍,沉声道:“陛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若能在半月内攻破三郡,则有7分把握!”

“若是僵持不下……”后面的话,萧远山没有说完,但孝武帝三人已然明白其中意思。

若是不能迅速拿下江陵,让南吴反应过来,南面陷入僵持,势必要不断增加兵力,到时候一旦西楚大兵压境,大晋将不得不调动京都禁军,压力太大!

“哎……”

孝武帝暗暗长叹,自打登基以来,在他的统治下,大晋文武分明各司其职,一切都井然有序,他的意志无不贯彻,甚少有此刻这般无奈之感。

“盐脉如同命脉,我大晋子民的命脉岂能掌握在南吴之手!”

就在孝武帝恼怒之时,一道沉稳而又有些急促的脚步朝着御书房行来。

“禀陛下,黑衣卫指挥室高大人觐见!”

高俅的到来让御书房中皇帝三人都是一愣,黑衣卫身为皇帝的耳目,替皇帝监察天下,能让指挥室高俅急切觐见,必然不是小事!

唐渊明眉头一皱,暗道:“难道是盐商又出问题了!?”

“宣。”孝武帝摆摆手道。

高俅快步走进御书房中,当先行了一礼,发现军政两堂首脑都在,也是为之一愣。

难道他们的消息比我还快?

就在高俅心中奇怪的时候,孝武帝的声音传来:“高卿一向沉稳,这次这么急着见朕,所为何事?”

见皇帝问话,高俅立马收起心思,抬手禀道:“陛下,好消息!”

“今日京都城中突然冒一家名为泰兴的商号,该商号如同天降甘露一般大肆出售低价盐,60文一斤!”

“陛下,臣听闻此事,不敢怠慢,亲自前往该商号探询,发现泰兴商号存盐众多,且源源不断!”

说到这里,高俅突然闭口,等待皇帝和三位军政大臣消化这个足以震动整个京都的消息。

此时,孝武帝的呼吸明显加快,见高俅闭口,有些不悦,追问道:“当真如此!?”

高俅:“禀陛下,属实!臣亲眼所见!”

孝武帝再也坐不住了:“盐从何来!!?”

高俅回道:“属下已然探明泰兴商号东主身份,乃是前镇国侯嫡孙杨锦!”

高俅说完,不等皇帝追问又加了一句:“据臣掌握的消息,杨锦应当是掌握了一门将矿盐变为食盐的天工法门!”

嘶……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