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却说巫妖大战,巫族铩羽而归,十二祖巫三去其二,仅余大地之祖巫后土、时间之祖巫烛九阴、火之祖巫祝融、水之祖巫共工残喘于世,四人被迫率领残兵败将退回祖地,共商后计,岂料祝融与共工意见不合,越吵越凶,一怒之下竟然大打出手,后共工不敌,怒撞天地间的脊梁——不周山,顿时四极崩塌,九洲破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妖兽横行肆虐,吞噬万物生灵,大地之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女娲不忍苍生罹难,遂采东海天台山独有的五色之土,汲取阳极紫薇天火炼化神石,历九日又九夜而炼成三万六千五百余块,又历九日又九夜而用三万六千五百块弥补苍天,不久之后女娲斩东海巨鳌之足,定四极,又移天台山于东海之滨,镇天地,又过四万八千年,水火平息,妖兽伏诛,四海八荒重归宁静,女娲功德无量,成就圣人之位,飞升三十六天天外,开辟娲皇宫,三界众生尊女娲为大地之母,修女娲宫,世代供奉。
根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故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YIN水,苍天补,四极正,YIN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天文训》又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而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则说:“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也。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是故,在伏羲大帝及女娲娘娘等诸圣大能的调停之下,火之祖巫祝融与水之祖巫共工只得罢手,共工被镇于天与地的裂缝——弱水之滨,祝融和后土祇(大地之祖巫)降于人族,辅佐昊天(玉皇大帝)重立天庭治世,颇立功勋,而时间之祖巫烛九阴则隐居于北方极寒之地——钟山,成为了钟山的镇山圣兽,化育蛇族,是为蛇族之祖。
然而纵然以女娲娘娘之力,却亦只能保太古洪荒世界一时平安,四万八千年后,太古洪荒世界彻底崩裂,化为了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这其间亦已不知又过去了多少岁月……
却说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之中最大的一方大世界被称为地仙界,俗称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古称四天下,相传乃是太古洪荒世界之核心区域所化,其面积无限接近于太古洪荒世界的一半左右,万物生灵不计其数,道统林立,天材地宝,珍禽异兽,在所多有,且上达天庭,下通地府,巍巍昆仑居于其中,乃为亿万洪荒碎片之中气运最盛、灵气最充盈之天赐福地,素有三千大千世界、亿万小千世界之第一界的美誉,分别是:
东胜神洲,梵语Purvavideha,位于须弥山之东方(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圣山,居四天下中央,乃疑为太古洪荒世界不周山之别称),古称四海八荒,即凡世间天地气运最盛、灵气最充盈之所,乃为东土玄门(中土道教)的诞生、发源、兴盛之地,是一个完全属于东土玄门(中土道教)的国度,天上有三十六重天昊天仙阙,地下乃幽冥界阴曹地府,而天庭统辖天道轮转、三界众生,地府管理六道轮回、万物生灭,俗称东方仙界,然天庭与地府虽神通广大,却也只是管辖整个东胜神洲,无法延伸至其他三大部洲;
南瞻部洲,梵语Jambudvipa,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即凡世间西方净土三大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中央婆娑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的诞生、发源、兴盛之地,有佛陀三千,掌十亿佛国,天上有灵山佛界,地下乃阿鼻大地狱(无间地狱),主导人间信仰皈依;
西牛贺洲,梵语Aparagodaniya,位于须弥山之西方,即凡世间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神族、日不落圣山天使神族的诞生、发源、兴盛之地,天上有奥林匹斯神族、天使神族所创造的神界与天堂,地下乃令人谈之色变的恐怖冥府世界,俗称西方神界,且西方神界长年隐于西牛贺洲,未曾介入佛、道二教的信仰之争;
北俱芦洲,梵语Uttarakuru,位于须弥山之北方,即凡世间阴晦苦寒之地,天地灵气被地底深处溢出的阴邪魔气所污染,污秽不堪,乃为人间所有妖魔之乐园,天上有末日山脉的妖魔大帝国,地下乃洪荒极凶之地无间深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妖魔世界,且长年隐于北俱芦洲,尚未全面介入佛、道二教的信仰之争。
释名:Purvavideha,音译东毗提诃洲,古称赤县神州(古典中国之美称,初指炎帝神农氏管辖的赤县以及黄帝公孙氏统治的神州,后来泛指汉人的家园,古时则称之为华夏大地,另注古典中国起于秦汉、兴于魏晋、盛于隋唐、极于赵宋,是华夏文明最璀璨最辉煌的一页,具有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故此后世也曾有人感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佛教典籍《阿含经》有云:“东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纵广九千由旬,圆如满月”,其中弗婆提即Purvavideha,而Purva则意指东方,遂称东胜神洲(中国),成为佛教传说之中的四大部洲之一;
Jambudvipa,音译南阎浮提洲,Jambu即阎浮树,是一种生长于印度南方的大型乔木植物,Dvipa即洲之意,此地因阎浮树而得名,位于须弥山之南方(此为现实世界中的须弥山,疑为今喜马拉雅山脉,古时泛指印度南方婆罗洲七国,但随着印度人的地理知识日益发展,今已代指整个印度,进而成为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代名词),佛教典籍《阿含经》有云:“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遂称南瞻部洲(印度),成为佛教传说之中的四大部洲之一;
Aparagodaniya,音译西瞿陀尼洲,佛教典籍《阿含经》有云:“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纵广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其中瞿陀尼即是Aparagodaniya的音译,在梵语中意指牛的贸易,遂称西牛贺洲(欧洲),成为佛教传说之中的四大部洲之一;
Uttarakuru,音译北郁单越洲,佛教典籍《阿含经》有云:“北面有洲,名郁单越,其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其中郁单越即是Uttarakuru的音译,在梵语中意指高山福地,山侧有四大观浴池,即善现苑、普贤苑、善华苑、喜乐苑,遂称北俱芦洲(西伯利亚及北冰洋地区),成为佛教传说之中的四大部洲之一。
除此之外,地仙界还有其他洪荒碎片嵌于其中,散落于四大部洲四海之内,统称为海外十洲仙岛,亦称三岛十洲,西方净土则称之为八小部洲,乃为地仙界绝大多数散仙避世隐修之所(按:八小部洲,亦称八中洲,是佛教传说中的地理名词,皆位于须弥山周围的大海之上,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四大部洲,即提诃洲、毗提诃洲、舍谛洲、上仪洲、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矩拉婆洲、拉婆洲,其中提诃洲、毗提诃洲位于东胜神洲附近,舍谛洲、上仪洲位于西牛贺洲附近,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位于南瞻部洲附近,矩拉婆洲、拉婆洲位于北俱芦洲附近)。
然,尚有数以万亿计的太古洪荒碎片依然飘游于无尽的虚空之中,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演化为一方天地,环卫于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的周边,统称为芥子宇宙,近大千世界者曰位面文明(即天道法则较全,位面之上地域广袤无垠、物产丰饶、万物生灵不计其数),近小千世界者曰镜像文明(即天道法则缺失,多星系,多天体,亦因时空不太稳定之缘故,疑有某些未知的平行世界演化于其中),各从其类,而在亿万年演化之下,无数芥子宇宙中亦不乏惊才绝艳之辈,苦修数千余载而得道飞升,于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之中,创下那一番经天之伟业!
是故,圣人有云:“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今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题外:其实若以现实世界的世界观来说,关于四大部洲的古老传说虽出自佛教,但其本质上却是以古代印度为起点所绘制的欧亚旧大陆的古代地图,中国明代大文豪吴承恩在创作古典名著《西游记》时为了写作便利,特意将中国搬到了南瞻部洲、将印度搬到了西牛贺洲,将东胜神洲、北俱芦洲改写成妖魔遍地的遥远蛮荒之地,虽然说吴承恩的构思也是颇有借鉴性,但却为某些人某些势找到了强词夺理的依据,以致于妄图掠夺更多的华夏文明瑰宝,欲据为己有,坏了道德底线,因此各位看官切勿混淆,希望能以正确的世界观对待民间传说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记载,万不可再让心怀不轨之人或势肆意妄为,切忌!切忌!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