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却说太古洪荒大地,巫族一脉极为好战,十二祖巫更是凶戾,故而与洪荒万物生灵势同水火,彼此争斗不休,巫族自恃盘古血脉,目空一切,经常欺压十方万国,十方万国敢怒而不敢言,虽然偶尔有不世英主出现,率领十方万国与巫族开战,却亦难敌大巫围攻,其下场极其悲凉,非但功败垂成,且祸及亲眷,转瞬之间举族被灭,死无葬身之地,而太古洪荒天庭竟亦是听之任之,毫无出手干涉之意,致使巫族更加肆无忌惮,往往变本加厉,继续对十方万国施行高压统治,作威作福,为祸苍生。
如此又过了无数岁月,天帝帝俊十子(三足金乌)忍无可忍,约定其中九位兄长竟化十日同出,高温烈焰不断炙烤着大地,致使大地之上万物枯死,生灵涂炭,大巫夸父行逐日之举,终为天帝之子所杀,天帝十子罪犯天规,本应重罚,可惜东皇太一责罚过轻(贬去东海扶桑树,轮流值班,光照大地),引得巫族十分不满,然而太古洪荒天庭不置可否,未予答复,这就彻底激怒了巫族大巫羿王,羿王举其部族全族之力打造极乐之弓、玄冰之箭,加持了不少巫法禁术,之后羿王于东海之滨接连射杀了其中的九头三足金乌,血染东海,杀得妖族胆寒,而经过妖族与巫族的协商,最后剩下一头三足金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佑万物生灵,赐光明温暖,再也不敢造次,经此一役,羿王声威大振,俨然已成为巫族共主,风光无限,引得妖族大能者忌恨……
却说自从射杀天帝九子之后,羿王整日耀武扬威,寻欢作乐,丝毫未将妖族放在眼里,妖族敢怒而不敢言,直到忍无可忍,才派人暗杀羿王,将其挫骨扬灰,投入阿鼻地狱之中,遭业火之劫,永世不得超生,方泄心头之恨……
十二祖巫闻讯大怒,遂亲上九重天,欲向天帝帝俊讨个说法,未果,十二祖巫怒不可竭,扬言要兴举族之力,誓灭妖族,终为女娲娘娘赶来阻止,并重罚了参与暗杀的妖族大能,说道此事就此作罢,十二祖巫无可奈何,只得回归大地,虽然碍于女娲娘娘颜面,却亦不肯就此罢休,是故巫妖两族矛盾日益激化,形势越发凶险,竟大有生死一战之兆。
又过四万八千年,十二祖巫终于忍无可忍,亲率巫族大能者们杀上太古洪荒天庭,然而妖族早就有所准备,以天帝帝俊、东皇太一为首,布下周天星斗大阵、混元河洛大阵守护天宫,双方大战,天地变色,震惊了整个太古洪荒世界。
女娲娘娘虽然心系妖族,但身为天道圣人,却不可逆了天命定数,故而,其未曾插手巫妖两族纷争……(按:实情则是东方三圣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及西方二圣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联手围堵娲皇宫,阻止女娲娘娘出手干预巫妖大战,女娲娘娘亦无可奈何,只得袖手旁观,坐视妖族遭劫,焉不知乃为盘古三清之阳谋乎?)
大战之初,空间之祖巫帝江一时大意,为众妖神围攻,身殒道消,而十二祖巫欲行十二都天神煞大阵与妖族抗衡,却亦为时已晚,祖巫终究不是圣人,单凭一己之力,已无法攻破周天星斗大阵、混元河洛大阵,不禁为之气夺……乾坤倒转,天帝帝俊、东皇太一遂趁此良机,率领妖族大军杀入巫族阵中,与十二祖巫及众多大巫战在一起,恶斗不休,巫妖两族血染九重天,横尸万亿里,有如九幽炼狱……战至最后,十二祖巫纷纷陨落,妖族亦是死伤殆尽,雨之祖巫玄冥更是舍身自爆,与天帝帝俊、东皇太一同归于尽,混沌钟从此不知去向,而河图洛书亦为妖族太师九天鲲鹏秘藏,隐于人间而不现……直到轩辕黄帝出世,妖族至宝河图洛书重现人间,辅佐人族崛起,重临三界至尊之巅。
经此一役,巫妖两族元气大伤,势力不再,残存之众或归隐洪荒,不问世事,或转投东土玄门三教门下,苟延残喘,仅有少数妖族大能退守北俱芦洲,休养生息,皆失去了统治洪荒的能力,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自此而后,人族终于走向了崛起之路,又过无数岁月,人族先有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开盛世,后有五帝(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定伦常,逐渐繁衍兴旺起来,开创了太古洪荒世界自天地开辟伊始以来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是故,巫妖浩劫之后人族崛起,诸教圣人乘机开宗立教,其中东土玄门元始天尊立阐教、通天教主立截教、太上老君立人教,统称玄门道统,后世多尊称为道教三脉,不久之后,西方净土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则创三乘佛教,广收门徒,度化世人,又过四万八千年,东土玄门有阐教十二金仙、截教内门八圣等诸多大能,威望大盛,被誉为洪荒诸教之首,而西方净土亦有三千佛陀、十亿佛国,根基雄厚,俨然与东土玄门已成分庭抗礼之势。
然而天庭不可一日无主,经盘古三清、伏羲大帝、女娲娘娘以及西方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协商,决定推举鸿钧道祖身边的童子昊天为新一任天帝,昊天遂拜入盘古三清门下,与童女瑶池(即王母娘娘)下凡历劫,终成正果,登天帝位,继天帝帝俊、东皇太一之后,再立天庭治世,君临三界,上统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诸事,位列六御之首,宝相庄严,法力无边,统御三千大世界、亿万小世界,世称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
正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其次,又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