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潜一边穿上衣服,心底一边想着
“距徽州府东面最近的城镇为仙源县,《地志录》记载此地颇多奇异之事,不过欲往仙源县须得乘船走过青湖五十里水路方可到达。走陆路须绕行一大圈,平白要多走数十里。”
想到此,杨潜便唤来已经起床正要去打热水洗漱的二宝吩咐道
“你去隔壁喊上魏兄弟,今早用过早饭我们便要告辞了,今日去徽州码头乘船过青湖前往仙源县。”
“好嘞!”
二宝应声便自出门而去。
待他回转,顺带着打来了热水,二人洗漱过后下得楼来。抬眼看去,只见魏青山早已坐于昨日那张四方桌前,正微笑着向他俩招手。
待二人走近,双方问候一番,然后就听魏青山道
“听二宝兄弟说今日你们要坐船上青湖?”
听见问话,杨潜笑答
“正是,待用过早饭,如不同路,我二人便要与魏兄弟告辞了。”
言语中颇有些遗憾,魏青山乃是他出江州以来结识的第一位朋友,杨潜对他的豪爽性格很有好感。
听罢杨潜的回答,魏青山挥手笑道
“哈哈哈哈,妙极!妙极!我正想看一看这江南的湖光水色,若能遇到三两个水匪让我见识见识那就更好啦。如杨兄弟你不介意,我们可再同行一程!”
一听魏青山还想见识水匪,杨潜的嘴角不由一抽,只得道
“如此也好,先用饭吧。”
三人用过饭,便向掌柜退了客房,算了花销。此间杨潜替魏青山的房钱一并付了,魏青山阻拦未果,却也不再矫情,由他去了。
待魏青山与掌柜说明马匹暂存客栈马厩,留下了草料和看顾的费用,便与杨潜二人一起出了客栈朝青湖码头行去。
三人还未行至码头,远远便看到了码头附近的水驿。
杨潜之前虽不曾出过远门,但这行船的一些常识还是知道的。便回过头来对魏青山道
“我去那水驿问问,若还有驿船,我等可乘驿船渡水。”
魏青山听后却是一脸惊讶,问道
“杨兄弟还是官身?”
他是知道,这驿船乃是地方政府专门为朝庭命官及其亲眷所设的水运乘船。
见魏青山误会,杨潜忙是摇了摇头,略带自嘲地笑道
“父辈余荫罢了,魏兄弟不必如此惊讶。”
说完,便迈步朝着水驿而去。
走进驿站,杨潜将路引递给一名尖嘴猴腮,唇上留着两撇八字胡的小吏,询问道
“在下欲乘船前往仙源县,不知此时还有余船否?”
小吏初时不以为意,待看到路引后立马堆起了满脸褶子的笑容拱手作揖道
“原来是江州府通判大人的亲眷,失敬失敬。”
说完了客套话,这小吏却又一脸为难地接着说道
“衙内来的不巧,早些时候还有一艘,刚被一位贵人租用了去,今日却是没有了。”
杨潜见这小吏嘴上说着没有,眼珠子却不时地往他的袖笼处瞟去。心里不禁地一阵冷笑,当真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只好从袖笼里拿出一钱碎银子塞到了小吏手中,声音也是低沉了些许问道
“现在有了么?”
小吏收了银子,直乐得笑出了一口黄牙,脸上的褶子笑得又多了几条,忙又问道
“衙内一行几人啊?介不介意与人同乘?”
杨潜一听登时不悦,皱眉道
“怎的还要与人同乘?”
小吏为难道
“非是小的故意刁难,属实是还未入水的驿船仅剩一艘了。先前来租船的也不过是五人,咱们徽州的驿船仓满可载二十余人哩。”
杨潜听罢只好无奈挥了挥手,道
“也罢,待我唤来我二位朋友,这就上船。”
见杨潜不再计较,小吏应声道
“好嘞,那小的这就去码头通报一声。”
见那小吏走出门后便发足奔向码头,杨潜也由原路返回。
待三人重聚,杨潜又将情况与二人说罢。魏青山不觉有甚不妥,二宝却是气的跳脚将那小吏爹娘老子的骂了一通。
稍顷,三人行至码头。杨潜朝前望去,却见此时那仅剩的一艘驿船的甲板上,正站着昨日在客栈后门与他相撞的那位姑娘!只不过此时那姑娘身侧还站着一名举止雍容的妇人和一名梳着双丫髻的丫鬟。那姑娘似察觉到有人看她,也是眼睛一转,便看到码头上站着的杨潜,二人四目相对后,又同时尴尬的移开了视线。
待到三人也登船后,杨潜主动上前向那中年妇人作揖说道
“在下杨潜,有礼了。”
那妇人自杨潜登船以来就一直脸带微笑地看着他,看的杨潜心头也是疑惑。见杨潜谈吐得体,礼数周到,妇人微一点头,问道
“杨通判是你家中长辈?”
杨潜见妇人竟然也知道二叔,心下更是大奇,不由问道
“这位夫人莫不是认识我二叔?”
妇人听闻杨潜竟是杨佑德亲侄,不由更是亲近,笑容越发慈和,说道
“适才船吏前来告知于我,有江州通判大人的亲眷与我等同乘,却不知原是杨大人的亲侄儿。我家相公在江州任司马,与你二叔最为亲近,二人共事也有五年了。我们两家也可说得上是通家之好。只是你少来府城,却是未曾见过。”
听闻此言,杨潜心里不由得是感慨了一句,这天下未免也太小了。
此时却又听那妇人对身旁愣怔的看着眼前一切的姑娘说道
“快见过你杨兄长。”
听得母亲提醒,小姑娘回过神来,对着杨潜盈盈一个万福,声音甜糯地道了句
“妹子余宛茹,见过杨兄长。”
见得眼前丽人身姿娉婷袅娜,声音又是清甜婉转。昨日见时自己带着三分醉意尚且从容,今日再见却是有些手足无措,双手抬起又放下,一时竟不知所以。口舌支吾半天,终是憋出了句
“妹…妹…妹子不必,不必多礼。”
他却不知,此时他的背后,二宝和魏青山正以手掩嘴,挤眉弄眼,喉咙里发出咕叽咕叽的响声憋着笑呢。
而余夫人见杨潜此番表现,目光愈发柔和,一眼便看出此子不谙人事。
余宛茹起身后看见眼前人这番表现也是禁不住的莞尔,而处于她身侧的那个小丫鬟却是早已以袖掩口发出轻笑。
客船缓缓的驶离了码头,众人也入了船舱内各自坐好。杨潜又向余夫人母女介绍了魏青山与二宝两人,便与余夫人交谈起来。得知她今次去往仙源县却是娘家有事,顺便带上女儿回娘家省亲,杨潜心底又是道了句好巧。
此时听得余夫人笑着开口问道
“贤侄轻装简从的从江州出来是为哪般啊?”
听见余夫人发问,杨潜笑着答道
“小侄久在兴安,不曾远行。平日里读书时便常常对书中提到的各地人文风土,大德高士心向往之。于是便借着二叔归家之际,提出了出门游学。”
“嗯,年轻人就是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
余夫人听后连连颔首,显是对杨潜此举颇为赞同,肯定了一番,又接着问道
“贤侄今年多大了?”
杨潜回道
“刚过弱冠之年。”
余夫人听闻杨潜年纪,又观他眉目俊秀,举止得体,家教极好。杨家虽不如往昔,但也算得上江州大族,书香世家。不由得又扭头看了看旁边正不时偷瞧他们谈话的余宛茹,见得女儿接触到她意味深长的目光后登时霞飞双颊,低头不敢再看。回过头来道了三声
“好好好。”
杨潜不明所以,想起心中记挂的事,开口问道
“夫人了解仙源,却不知仙源县附近可有一座形似青牛的石山?”
余夫人听杨潜问起此事,略感奇怪,回道
“仙源东郊三十里外确有一座石山,其状似青牛伏地,当地人唤作牛首山。”
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座山峰,又疑惑的反问道
“此山不生草木,怪石嶙峋,并无甚奇特风景,不知贤侄问此山做甚?”
“无他,早年听家中长辈提起,言仙源县有座石山,无有人工雕琢痕迹却与周遭满眼繁茂的山峰风景迥异,但翻遍《地志录》却没有记载,固有此一问。”
杨潜当得知梦境中的那座山峰确实在仙源后,心里不由得一喜,嘴角也是不自觉上扬,听到余夫人发问,随即捏造了个似是而非的理由搪塞。
听闻杨潜所言,余夫人也不疑有他,道
“兴许是记录地方志的人不曾在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