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林家小楼外面是一小片竹林,竹林旁边是林家的自留地。

林氏家族最繁荣的时候,曾经拥有整个融城南门上万亩的良田,不客气地说,现在附近两三个村子的村民,除了林氏家族子弟,祖上都曾经是林家的佃户。

林秋的爷爷这一房是林氏的长房,因此分家的时候得到的也最多,那十年也吃了最多的苦头。

落实政策的时候,田地自然是没有了,但是却还回来了不少当年被抄走的财物。

林如海是林氏长房唯一的儿子,他的一姐一妹都是招赘的女婿上门,林爷爷为了公平,将三个子女都分出去另住,只是在一个村里,平日里走动也算频繁。

应该说林家没有真正的穷过,即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凭借无数年积攒的人脉,林家也没有夭折过家人。

包产到户后,林家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田产,只留了少量的自留地,用来栽种一些家里日常用的蔬菜。

林秋记得自己家里应该算是比较富裕的,比如兄弟俩的学费从没愁过,家里经常也是有油荤的,真的不似其他农村人过得苦哈哈的。

后来又租了整整一层楼出去,每年的租金收入可不算小数。

荣晓睿是林爷爷的远房表侄女,两家的亲事是长辈的意思,林如海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对这门婚事自然没有置喙的余地。

但是他酗酒,虽然不会在醉后打骂荣晓睿,却能毒打林秋……

林夏则擅长冷暴力自己的母亲,特别是结婚后,有林如海撑腰,他小夫妻二人没少给荣晓睿气受,荣晓睿虽然物质生活不缺,但精神长期处于压抑之中。

加之林秋和家庭决裂,独自挣扎求存,荣晓睿却是特别疼爱自己小儿子的,在种种压力之下,她终于崩溃到了自杀的地步。

林秋站在清冷的院子里,脑海里闪过今后若干年里发生的故事,心情慢慢变得冷硬。

如今携带着近四十年的记忆和阅历归来,林秋相信,自己重来这一世,必然可以过得比前世更加挥洒如意。

最黄金的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些年,应该不会在挣扎求存中艰难度过了。

要为前世被毁掉的前半生重新筹划。

林秋转身进了大门,回到自己的房间,从作业本上撕下来一张纸,拿起铅笔开始在上面写写画画。

林如海现在在一个村办企业里混日子,每个星期六的晚上会到邻村一个朋友家里喝酒,每次都要喝到十二点过,醉醺醺地回家睡觉。

消灭他只要在那个时间段,在林如海必经之路的一个池塘边,帮助他下水醒酒就可以一劳永逸。

林夏就只能使用笨办法,得花钱找人出手,可是容易被顺藤摸瓜。

得好好计划。

今年林夏念高二,明年就该高考了。

前世林夏高考得了三百多分,林如海出钱给他买了个委培名额,念了个两年制的大专,因为是村子里第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林如海为此得意洋洋了很久。

这次林秋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明年要发生的一桩大事,可是影响了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和高三考生的。

林夏前世应该是没有参与其中,所以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林秋可以帮他关心国事,成为积极分子甚至是学生领袖。

杀了人钱给得足都可以减罪,有些事再多钱也化解不了。

如果要家属交生活费,我给你包了。

前世你害我半生颠沛流离,今生我还你一世衣食无忧,能算以德报怨吧……

打发了林家父子,家里的财产就应该全部落到母亲的手里,不再受气的她,在优渥的物质条件加持下,这辈子应该可以过得很好。

念在终究是血脉亲属,林秋打算只多给这父子俩一次机会,错过就是命运。

至于林秋自己,还真没把那几个钱放在眼里。

前世那么艰苦的条件,他最终都能混出头,没道理这辈子反而不行。

林秋琢磨了一下自己的本事,股票彩票什么的就别想了,自己前世也没怎么接触过这些,房地产那块倒是接触得比较多,九三四年的时候有机会应该提前布局一下。

启动资金从哪来呢……

林秋记得林爷爷那里应该有一小箱子银元,不过后来林爷爷去世后下落不明,不知道流落到谁手里了。

光绪年造的银元版本很多,到一九九八年前后,根据珍稀程度,一枚价值几千到几十万不等。

九二年前后,国内开始掀起收藏热潮,特别是古钱币,在古玩市场,三五枚品相良好的珍稀银元就能换城区的一套旧房子。

林爷爷那一箱子都是落实政策后退还的,里面足有四五百个银元,按现在的行情,大概也就值个五千元左右。

林爷爷不缺钱,也不重视,就那么随随便便放在卧室里,也不上锁。

林秋很多次去爷爷家,都能拿几个出来玩,玩丢了就丢了,林爷爷也没当一回事。

林秋准备自己攒点钱去找爷爷换出来,反正老人家也不在意……

钱啊……林夏每个月是有二三十块零用钱的,但是林秋没有。

理由是他还小,不会花钱……

反正林家虽然不太缺钱,但是林秋穿的是旧衣服,住的是杂物间,上学靠走路,就连书包都是林夏淘汰下来的。

还是得挣钱才行。

林秋盘算了很久,才想到可以用自己的长处赚钱。

什么长处?写作!

一九八八年的时候,国内的思想其实是相当开放的,文坛百花齐放,文学杂志比较出名的包括了诗歌、散文、杂文、小说……门类齐全,稿费还不低,大概是10-15元/千字(诗歌是按首给的),在工人工资普遍60-80元/月的当下,优秀的作家每个月收入过千不是难事。

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出版书籍就更不得了,一本书五元左右,8%-12%的版税标准,就算只卖了十万本,作家的收入都有几万,何况这个年代正是人们疯狂汲取精神食粮的时候,销量超过十万本的书比比皆是。

没办法,闭塞了太多年,空虚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东西,物质生活稍有好转,立刻开始重视精神需求。

“笔友”是这个特殊时期最流行的交际模式。

跟十几年后的“网恋”几乎没什么区别。

而作品质量呢?

坦白地说,林秋有点看不上。

老一辈的文学大家这个时候大多七老八十了没什么新作,新锐作家们大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很多东西,思想就不提了,文学功底大抵就是常规水平,放在后世网文当道的年代,统统只能算是扑街文。

比如很流行的米莉系列,其实就是一帮子老爷们根据古惑仔录像臆想出来的港城不入流帮派故事,挂了个女作者的虚名,一系列书却卖出了几百万本的销量……

林秋突然有了强烈的信心。

他知道这个年代的思潮兴奋点,他几乎什么都会写而且可以写得很好,他还可以抄后世一些爆火文学的内核……

他一根指头就能拿住这个点,让读者欲仙欲死、欲罢不能。

颓废的、校园的、爱情的、悬疑的、谍战的、科幻的、魔幻的小说……能写的太多了。

《当代》、《小说》、《收获》、《青春》……这么多杂志社求稿若渴,林秋完全不担心自己没有地方投稿,就算按规矩,每个杂志社一个月不给回复再另投,自己的产量也可以保持在每个月出一部中篇小说的频率,短篇随便写写,长篇就二十万字为一个节点出单行本……

只要能写能抄,中考后就把林爷爷的银元换过来,大学毕业回来出手换成房产或者入股房地产公司,这辈子的财富就稳了……

而且还可以捞个“作家”的名头防身。

自己实在没灵感,还可以翻译一些国外的书,特别是这个时代,欧美的最好,港台次之,内地就是让自己人看不起。

至于侵犯著作权?

没有的事,现在出书都是一锤子买卖,爆火的书只要一个星期就保证盗版满天飞……

林秋准备让加西亚发誓自己死后两百年都不会授权内地出版他的书……

前世林秋很喜欢加西亚的《百年孤独》和《瘟疫时期的爱情》,虽然说不上能背下来,但是有标准译本的基础,加上英汉词典和自己的文学功底,应该大致不离是可以搞下来的。

而类似《百年孤独》这种书,无论哪个年代的文青都不会不爱。

林秋准备花一周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当然,学习还是首位的,虽然前世自己真刀实枪地考进了一所后来的211,但是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知识点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

当年的初恋,明年应该也会考入那所重点高中……这一世,也许不必再次错过。

想到这里,林秋拿起散落在书桌上的课本,随手翻了翻,许多已经隐藏在记忆深处的知识逐渐泛起,重新在他的大脑里烙下印记。

代数、几何、物理什么的,把遗忘的公式定理重新记一下就应该没问题,毕竟理工科的底子在那里;语文和英语就更轻松了,前世吃饭家伙,跟着教学进度走,背诵一些课文;至于政治、生物之类的,那必须用心学习才行。

历史地理中考不考的,高中还是继续上理科班,也用不着,最后一个学期随便意思意思就得了。

初三会多一门化学课,林秋也是全然不惧。

或许可以提前预习初三的课本,林秋放下书,想到,三楼书房里就有林夏用过的,而且还有课堂笔记,这个可以找母亲帮忙找几本给自己。

一看时间,已经快六点了,估计父母快要起床了。

林秋把自己画过的作业本纸张撕成碎片,想了想,又起身进了厨房,把座在煤炉上的水壶提起来,将纸屑扔在暗红的煤球上,看着它们化为灰烬。

洗脸,刷牙,林秋知道今天应该还没有开学,但是三月快到中旬了,估计报到就在这几天,得装出一个勤奋的样子,减少挨揍的风险。

整理好个人卫生,林秋刚刚回到书桌前坐下,就听见楼梯上传来脚步声,应该是母亲荣晓睿起床下楼了。

荣晓睿先是进到厨房里,给炉子换了块新蜂窝煤,又把炉灰掏出来,准备给全家人做早饭,这才发觉林秋房间里的灯亮着,过去轻轻推开门一看,只见林秋正专心致志地翻着书本,不由得又欣慰又心疼。

“小秋,”荣晓睿低声唤道,“今天报到不是说十点到校?你起这么早。”

林秋回头,脸上是淡淡的笑容:“妈,今天醒得早,睡不着就干脆起来看会儿书。”

“那你等会出来吃早饭,收拾好了报到的东西来找我拿钱。”

“嗯,妈,你忙你的,我已经洗过脸刷过牙了。”林秋默默地记诵着课本上的内容,按照惯例,开学第一天会有随堂测验,主要是检查学生们在假期里有没有偷懒。

考好了不一定有好处,考砸了回家一定是一顿棍棒加身的。

林秋现在还没能力和林如海作对,能避免挨揍是绝对是要避免的。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