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一会儿,林如海的声音在客厅里响起:“晓睿,今天两个娃娃都要报到,你把钱和票都给他们准备好没有?”
荣晓睿的声音:“昨天就安排好了,你放心。如海,你今天不上班,帮我剐一下蒜苔,过两天老了就吃不得了。”
林如海闷闷地应了一声。
荣晓睿又喊道:“小夏、小秋,出来吃早饭了——”
林如海忙低声喝止:“小夏还在睡觉,不要喊他,让他多休息一会。”
林秋这时候从房间里走出来,冷冷地看着这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也不说话,走到方桌边上坐下,端起稀饭,沿着碗边仔细吹了一遍。
荣晓睿也坐了过来,林秋放下还有些烫的碗,抬头打量自己已经几十年没有见过的母亲。
这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身材不高,稍微有些圆润。
脸庞也是传统的鹅蛋脸,算不上美丽,但是一个端庄是跑不了的。
齐肩短发是这个年代妇女的标准发型。
荣晓睿的母亲是林爷爷的远房表妹,而父亲则是家传的石匠,凭着手艺收入也不低,所以荣晓睿兄弟姐妹六个,除了排行老三的姨妈,都无一例外地读完了初中,这在六七十年代的山区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三姨妈是只要说起读书就要发飙,每天早上也背着书包出门,然后在山里找个地方睡一天,到放学时间就老老实实回家挨一顿揍。
第二天照常。
反而林如海自己只是高小肄业……
稀饭凉下来了,林秋夹了一块泡青笋条,咬了一口,嘎嘣脆,淡淡的咸味中带着一丝回甜。
林秋最爱吃的就是母亲做的泡菜。
以及用泡豇豆烧的泥鳅、鳝鱼……
林夏这个时候也慢吞吞地下楼,一屁股坐在桌子边,端起自己的碗开始吸溜。
“爸,”林夏吞吞吐吐地说,“我想买一把吉他。”
吉他?林如海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我们很多同学都有,是用来放松的,有利于更好地学习,毕竟要高考了,大家都想努力冲一冲。”林夏已经开始忽悠了。
林秋本来已经吃好了,正要放下碗,不由得顿了一顿,有利于学习?
这玩意,不是真正搞音乐的,除了装逼还有啥用?
林如海一听是和学习有关的,也不再追问,“找你妈拿钱。”
荣晓睿顺口问了一句:“要好多钱?”
“大概一百六七,”林夏已经开始吃饭,“我让同学帮我带。”
“这么贵?”荣晓睿吓了一跳,全家的生活费一个月也才五十元上下,这什么学习用具需要那么多。
林夏这是欺负全家没人认识吉他……林秋也不揭穿他,一把吉他在八八年充其量六十块钱,林夏要这么多钱还真黑。
关键是林如海愿意给。
他连二十元一件的新衣服都舍不得给林秋买。
林秋把自己的碗筷拿去洗了,这才重新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又拿起物理书看了起来。
过了几分钟,荣晓睿推门进来,把一卷东西放在书桌边上,又轻轻退了出去。
林秋拿起那卷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这次报到需要交的钱票什么的。
钱总共是七十二元,二十七元是学杂费和书本费,四十元是一个学期在学校食堂搭伙的生活费。
还有五元是班费。
全国粮票十五斤、西川省粮票十斤、融城市粮票十斤,油票三斤、肉票五斤。
这是这个学期换饭菜票所需的全部粮油票。
这些票要陪伴林秋度过整个中学岁月,直到大一下学期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由于林家属于农村,没有各种票据补贴,只有父亲有很少的一些配额,除了粮票以外,肉票布票油票……连全家的正常生活都很难满足。
这些票无疑是父母到专门兑换粮油票的地方用钱换来的。
林秋看书一直到八点整,这才收拾好书包,关上门准备去学校。
村里没有和他同路的,因为适龄的除了和林夏一样在乡办中学念书外,考上城里初中的很少。
只有一个夏平考上了另一所中学,林秋记得好像是四十八中,其他几个都无一例外地留级了,然后又悲催地赶上了小学六年制试点。
林秋念初二的时候,这帮当年一起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伙伴还在村办小学里念六年级。
林秋迈着小短腿,沿着水泥路朝村外走去。
走完几百米的水泥路,他还要走大概五六公里的土路。
虽然融城地处大平原,但是这段土路需要经过三个村庄,村庄里到处游荡的恶犬是林秋那段时间永恒的噩梦。
土路走完后就是城区到林秋他们乡的公路,沿着这条公路走不到一公里就是著名的西川大学,林秋就读的融城市第十三中就在西川大学隔壁。
这里虽然是融城市的边缘,但是已经非常发达了——至少十几岁的林秋当年是这么认为的。
学校外面公路一侧,小卖部、录像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室以及各种餐馆、茶馆和杂货店、五金店之类的密密麻麻。
还有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混混,专门混迹在这一带,欺负欺负小朋友抢几块零花钱,有时候甚至就只是一两个游戏币。
而且他们从来不承接代做小学生作业的业务……
林秋还记得自己是刚上高一时,在和同学一起翻学校围墙出去看一部叫《初吻》的录像的那天,第一次被同学教了吸烟。
这是他有生以来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虽然当年他一点都没看懂。
电影的主角是个同龄的小姑娘,但是幼稚的林秋对那时候的苏菲玛索完全没有任何印象。
吸烟后来成为伴随林秋一生的恶习。
当然,林秋是上大学之后才真正点亮这个技能的。
沿着记忆中熟悉的道路和感觉,林秋朝着目的地不紧不慢地走着。
农村的孩子很少有营养很充分的,即使林家家境不错。
十三岁的林秋身高刚过一米五不远,是班里年龄最小、身高最矮、身材最瘦的学生,而且是唯一一个来自于农村的。
林秋还记得,初三快中考的时候,英语老师曾经怒骂其他学生:“你们觉得自己回家没人补课,所以成绩不好!你们自己看看林秋,他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半文盲,鬼老子给他补课啊!但是你们自己看看他的成绩!”
冬季的农田或者道路上没有什么好玩的。
要直到春暖花开,蝴蝶开始在花间翩跹的时候,林秋前世就喜欢折一枝小树丫,追打那些蝴蝶,看着破碎的蝴蝶尸体躺在地上,小男孩总有一种残忍的满足。
忽然一个声音在林秋侧后方响起:“林秋,等等我!”
林秋从魂游天外的状态中醒转过来,转头一看,两个年龄跟他差不多的男生正朝他跑来。
两个男生面容几乎一模一样,林秋立刻就记起了这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王伟,弟弟叫王维,初一报到时为了避免老师认不出来,弟弟被分到四班,王伟则被分到了林秋所在的六班。
片刻后,两兄弟跑到了林秋身边,大口喘着气。
林秋笑着打了个招呼,三人便并肩朝学校的方向走去——王氏兄弟的家距离学校不到一公里,林秋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快两个小时的路了。
王伟说话略有点含糊不清,而王维则没有这个毛病。
听着兄弟俩边走边聊天,林秋忽然想起一件事。
就在初二下学期,四班、五班和六班的学生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群殴事件。
从班级的排列来说,列在最后面几个班级的学生肯定是入学成绩相对较差、调皮程度相对较高的。
那次群架林秋并没有参与,因为他的瘦弱而使得同学们打群架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叫上他。
但是那次群架的结果,林秋记得很清楚。
开始打架后不到半个小时,救护车和警车就鸣着笛开进了校园。
救护车运走了一个躺在担架上浑身都是血的学生,而警车则带走了另一个学生。
两个学生此后都没有再回过十三中。
林秋不知道那个受伤的学生后来如何,但是被带走的学生后来是被送入了融城市少管所。
这个学生名字叫王维。
林秋摇摇头,十多岁的少年做事是完全不顾虑后果的,特别是十五六岁的时候,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敢拼敢打还敢动刀子。
他们往往在毁了别人的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今生有没有机会帮上忙……虽然林秋与王氏兄弟算不上太深的交情,但终究是同学,而且三年上学同路了那么长一截。
只能到时候见机行事了。
王伟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露出一颗小虎牙。
林秋捅了捅王维的腰:“你哥啥事这么高兴?”
王维却是垂头丧气:“我为了帮他做寒假作业,自己的都没有做完……”
哟,这俩兄弟感情这么好。
林秋的感慨还没有说出口,王伟已经得意洋洋地补充:“昨天和我打弹子,他输惨了,就答应帮我做寒假作业,哈哈~~”
原来如此。
王氏兄弟的父母都在模具厂上班,平时这兄弟俩其实自理能力还是很强的。
而且看起来兄友弟恭,乐于互助。
清晨的阳光照在这三个少年的脸上、身上,映出金黄色的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