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川:是啊,那四个街溜子在茶馆隔壁桌,他们说的。
老窑主:你知道那时是什么吗?
常福川:不晓得,是不是找个小男孩,像过年供神一样,瓜果吃的摆到供桌前,贡两天?
老窑主:是,也不是
常福川:我刚听到的时候,很惊异啊,就这么简单个法子,我们照做不就行了?
老窑主陷入了沉默……
江面上水波粼粼,隐隐有江涛拍着船舷的声音。
沉默不多时,老窑主转过身来对着常福川道,你不知道,确实是像过年供神一样,但不是摆在供桌上。
常福川:那要怎么弄?
老窑主:送进窑里……
常福川一声大叫,啥?!夜色里,老窑主完全看不清儿子的脸,但这一声大叫,在夜色里却十分突兀,好在已经二更,窑场都睡下了。
常福川缓过神来,仍不敢相信,然后补了一句,送进窑里,点火还是不点火?
老窑主:开始不点,封了窑门会点。
常福川顿时明白了,一下子呆在原地。他很快反应过来,昨晚茶馆里那四个街溜子为啥提到这个话题,马上有人出来喝止,并且在他走后在背后嘟哝什么牵扯人命的事情。
老窑主缓缓对常福川道出了一段尘封多年的秘辛。
离夷陵州不远的长江下游江西路昌南县高岭,从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唐朝时变烧出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白瓷,被皇家选中,到了宋代更是登峰造极,瓷器品种繁多,被誉为巧夺天工,景德元年,皇帝宋真宗改元年号,并将年号景德赐给昌南,这样原名昌南的陶瓷产地改名为景德镇,正是这个御赐殊荣,景瓷遂驰名天下。当然,此地也被列为南方一处重要的官窑产地。每年要为皇帝专门烧制一批珍品,称为“窑珍”。景德镇官窑将黄金、白银、九合铜熔成汁液,嵌在瓷胎上制成漂亮图案,烧出来的“窑珍”漆黑发亮,被称作“黑珍珠”,深受皇家贵族、高官大吏的喜爱。
窑珍不容易烧制成功,十窑九空,几乎十余次烧窑能成功一次,有时会误了工期,而在大型庆典准备中,如皇帝祭天,太后寿辰庆典用器,此时误了工期是死罪,窑主们就走了邪路,或者说是烧制“窑珍”的陋习或恶习,每次烧窑前要找一名童男祭窑神。烧窑时,工匠将珍品放在窑中正位,挨着珍品处则是放置孩子的位置,四周堆满普通瓷,把珍品和童男围在中央,然后封窑点火。七日后开窑,据说用童男烧制的珍品,精美绝伦毫无瑕疵。
这种烧制瓷器的方法令人发指,那些窑主怕遭报应,大多不敢生儿育女,上了年纪才买来小孩当儿子,将技艺传承下去。因烧制“窑珍”惨无人道,加上官府的赏赐丰厚,烧一次赚的金银足够几代人花,后来就形成一个规矩:一个窑主一辈子只烧一次“窑珍”。
国朝以来,太祖皇帝是贫苦人家出身,他登基后不久立即禁绝了这种残酷的工艺,并关闭了景德镇曾烧过窑珍的三处珍窑场,取缔了景德镇全部官窑,由此景德镇大小窑场开始烧制民间生活瓷,瓷器传入民间进入寻常百姓家,民众爱不释手、叹为观止,有的瓷器走海路通过南洋行销西洋,甚至成了西洋太后(夷陵土语,代指英吉利女王)用膳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