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却说关子仪引兵回汉中,途中大雪皑皑,又走山路,极其艰难。再加上这呼呼吹来的北风,场面甚是凄凉。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本来是个令人高兴的时刻,可关子仪却火从心中来,嗓子沙哑。

一连数日,关子仪等人,渴饮雪、饥吞毡,险些发生兵变。

“想不到大喜至大悲,竟是转瞬之间。”关子仪在马上垂着脑袋,苦笑一声,说道。

没人搭话。

夜里,清军行至一片树林,关子仪伸手止住大军,吩咐道:“将士们,这雪愈来愈大,再不取暖,咱们就要冻死了。”

段盖冻得搓搓手,也不看他,问道:“关兄有何高见?”

“去林中砍些树木,生火取暖。”关子仪表情木然,冷冷地说道。

话音未落,清军如同炸开锅一般,谁也没有执行将令,在那里议论纷纷。

忽然,一人高声叫道:“王爷,你疯了吧?这大雪少说也有数尺之深,何能生火?”

关子仪听闻此话,眉毛拧成个结,脸色阴沉地望向他:“你方才说什么?”

“我说,王爷疯了!”那人情绪激昂地说道。

“呵呵。”关子仪冷笑一声,目光射向他,“照你的意思来说,在下疯了,你没疯,那你且说说,咱们现在该当如何?”

那人默然。

关子仪摇摇头,目光扫视众人,厉声说道:“三军听令,包括本王在内,不进林砍树者,斩立决!”言讫,翻身下马,从一名士卒手中抢过补刀,走入林中,寻一颗大树砍去。

三军震撼,愣在那里。

“你们还等什么呢?”郭少济虎吼一声,“王爷亲自伐树,我们在这里看着他,像话吗?”

三军士气大震,如同蚁聚般扑向树林,三万人各个奋勇当先,砍伐树木,不一会儿便集柴数吨。

关子仪望着高高耸立的柴堆,没有说话,而是从士卒手中拿来一杆长枪,横在面前,照着膝盖猛然一磕,那枪应声而折,分为两截,随后扔掉枪杆,拿起枪头,在柴堆的一角开始钻木取火。

不一会儿便燃起星星之火,忽然烈火猛起,点着柴堆,那火照耀天空,仿佛白昼一般。

“这就叫火大没湿柴。”关子仪望着刚刚燃起的火堆,笑了。

众人也都笑了起来。

清军在此地将就一夜,天一亮便出发了。

大军赶到成都,成都本地人具皆入城,关子仪带着来时的三千人马奔着摩天岭而去。

三军来到摩天岭,关子仪纵马而出,在山崖上向下眺望,只见白茫茫一片,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叹道:“乖乖,这雪深少说也有数丈,如何渡过?”

就在众人迷茫之际,有成都采药百姓来报:“王爷,徐虚已经修好栈道,不必走阴平了。”

关子仪闻言大喜,在马上欣喜若狂:“哈哈哈,咱们这是吉人自有天相啊!”

众人附和,大军如同旋风般奔至西充,果见栈道修好,大军就此渡过。

三日后,关子仪过栈道,来到汉中。

回到汉中之后,关子仪谁也不见,直奔总兵府,寻找于淮。

“王爷?”于淮见是关子仪,急忙出迎,“这些日子你去哪了?”

关子仪给他一个笑,回道:“在下借兵三千,效仿邓艾偷渡阴平,越过没有栈道的这一段路,随后来到成都,此时成都总兵望风而降,在下得兵三万,大军直扑南中,平定三藩!”

于淮听傻了,愣在那里。良久,反应过来,说道:“王爷是说,吴三桂死了?”

“他早死了。”关子仪罢罢手,“在下去时已是吴世潘登基称帝了。”

“原来如此。”于淮唏嘘不已。

就在此时,万正色推门而入,看见关子仪,劈头问道:“本督的兵符是不是在你那?”

“万都督?”关子仪回头看向他,没有直接回答,“栈道修好,你为何不追击啊?”

万正色白他一眼:“兵符在你那,我如何调遣三军?”

关子仪嘿嘿一笑,随后递还兵符。忽然想起还有一事,辞别二人,寻找徐虚等人。

此时徐虚等人因栈道修好,正在营寨里举办庆功宴,刚要举杯痛饮,关子仪撩开帐帘,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望向他们,啧啧赞叹两声,咂舌说道:“诸位好兴致呀!”

“关,关大人...”徐虚语不成句,断断续续地说道,“你...啊?你...你怎么回来了?”

关子仪朝着徐虚走来,步步紧逼,双目射出瘆人地目光来,嘴巴没有张开,声音似从牙缝里挤出一般:“来杀你啊!”

“我?我有何罪?”

“你罪大了!”关子仪叱咤一声,拔出剑来,一剑横扫过去,砍断徐虚脖子,将他脑袋与身子分离,随后望向其余几人,“说!你们为什么害我?”

奴才就是奴才,此刻韩冰吓得磕头如捣蒜,徐文、徐武抱成一团,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不是在下要害你啊!是徐虚那老家伙!”韩冰跪着走来,抱着关子仪的大腿,泣道。

关子仪不由分说,一剑插入他的心窝,狠狠地说道:“你以为我不晓得你那点花花肠子吗?就是你献计害我,又杀我贤弟老母,仲尼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母之仇,也是如此!”

韩冰吃力地握住剑,那剑一点点地钻入他的身体,不一会便撒开双手,倒在关子仪的身上。

关子仪觉得恶心,将他踢到一旁,随后走向徐文、徐武。

“你二人倒是没有那么坏。”关子仪拿起桌子上的抹布,擦拭满是鲜血的剑锋,“当初在下晕倒,你二人没有置在下于死地,在下就此谢过。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你二人各领一百背花。”

“谢大人不杀之恩。”二人磕头如捣蒜。

关子仪大仇得报,感到释怀,随后走入总兵府,商议退兵之事。

众人计议已毕,郭少济为先锋,万正色居中,李梓、李源断后,其余人随关子仪押运俘虏,于淮丢下总兵印,随军回都。路过长安,接走宋腾飞等人。

正是:去时贤弟报母仇,归来兄长又雪恨。

未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