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系除了我前面写到的作品评论和时评等内容,还有许多专业课。因为作品评论的语言和小说或者传记一样,都有自己的语言规范,其中之一就是不能缺少对语言的阐述和分析。因为这个要求,大一大二开始的几个学期,明霞学习了现代汉语、语言学纲要、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讲、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基础写作、应用语言学。在大一大二的后几个学期,作业就以作品评论和时评为主,内容必须以专业讲过的语言知识、写作技巧和文学知识分析技能为参照。
也许你以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作品精讲只是单纯学习一些作品的分析,事实上大一第一次开课前,明霞也是这么以为的。可是老师介绍以后,明霞心里一阵接一阵地紧张。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两门课每学期每节课都要当堂做汇报。因为老师的观点是:如果你能清楚地说出来,也就能清楚地写出来。
她倒不是不会做PPT,她也不是没给其他人讲过题或者分析题目。
区别在于,那些都是三两个人之间的讨论,而这是站在二十多个人面前讲自己的观点。
虽然明霞打心眼里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但是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怕被当众指责批评的恐惧。话说回来,如今是现实情况让她必须面对曾经和现在让她无比害怕的东西,她想退缩也没有能退缩的路给她走。
她只能硬着头皮、忐忑不安地开始。
这样的汇报,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第一次作业是论述文学本位,虽然教材上有这个点的阐述,但仅仅是只言片语。她去网上找,答案也是支离破碎。所以拿到这个作业的第一天晚上,她并没有开始做。
第二天上完课以后,她去了图书馆。关键在于,她并不是为了借书而去,因为通过这次的作业,她已经知道了一个事实: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确切答案。她去那里只是想找个安静的角落好好思考和梳理自己的思路。
找了一个沙发坐下来,拿出手机,对着问题和自己之前记下来的关键点,她一遍又一遍地梳理。这个过程虽然是无意识的,但是已经让她不知不觉养成了一个以前很少做的好习惯:做事分先后。
在图书馆整理了四个小时,她才终于有了一个适合自己讲的思路和内容。回到宿舍以后,她把自己所有的思路都打在了PPT里。同时,她知道自己从小口才就不好,因此把自己汇报要说的所有话全部写进了本子。这是她大学以来养成的第二个新习惯。
那次汇报,她还没上台,手就一直在抖。上台以后先是强装镇定把课件放映出来,然后一开口就垮台了。语无伦次,声音发抖。因为不敢看台下的同学们和老师,她几乎全程在读自己本子上的话。
一边讲,她一边希望自己能快点讲完。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汇报完老师给她的第一个点评是:“内容没有跑题,花了一定心思。”实不相瞒,就这一句已经让当时的明霞内心欣喜若狂了。因为这句话意思是,老师看出来她花了心思而没有敷衍他,即使讲得不好,也参杂了自己的努力。
当然,上述点评只是对新人的鼓励,一码归一码,该批评的地方不能少。而明霞其实很害怕别人批评自己,因为小时候家里没少因为大事小事说她。所以当老师话锋一转转到“但是”的时候,她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内容太少,讲的时候不够连贯,思维也是相当混乱。不过这个多练习、多思考、多整理就行,开始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次给你80分。”
可以想象,在台上站着腿全程发抖、声音全程发抖的明霞下台以后听到老师“但是”以后的点评有多开心吗?
第一次汇报,给了明霞一定的勇气。而她也把这种勇气和意志带到了其他课的学习中。
在大一到大三的每次汇报和小测前,明霞和云落都会找时间一起讨论,不仅是上面花了众多笔墨写的两门课。
“今天留了啥话题?”“关于《巨人传》的。”“听起来还行,回头我想一个思路,咱俩一起看看呗。”“那晚上吧,我下午有事。”
“现代汉语今天学啥了?”“拼音结构,老师说下节课随机抽查考试。”“啊!那我今天晚上得好好看看,能提前看看书吗考试的时候?”“老师说是叫学号,今天我们就是随机点到谁,谁就上去答题。”“那我明天最好是提前看看书。”
“今天古代汉语做小测了。”“什么内容?”“都是之前讲过的古文注释。”“好嘞!”
大致内容均是这般这般,如此如此。
不仅和云落,明霞有时候还会和思淼还有奇雅子吐槽。每次做古代文学史的汇报还有作品精讲的汇报前一晚,明霞都无比焦虑。说来也奇怪,这种讲完当众被点评的经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她究竟在焦虑什么?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同学点评把自己说一顿,之后老师点评又把自己说一顿吗?
可她就是焦虑。
奇雅子就经常发微信安慰她:“你是最棒的!咱们组每个人都是最棒的!”
而思淼则会问她:“你们每次都要讲什么内容呀?”明霞就会回答她:“就是每个人想一个角度和思路,从自己的思路出发去分析老师布置下来的文学作品。”“那不是很好玩吗,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话是这么说,可是我真的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紧张。太害怕了。”
那边十分钟都没有回复。
十分钟后,思淼又发来一条:“我觉得你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就已经很好了。”
看着这句话,明霞忽然感觉放松了许多。是啊,就算自己讲得不好,就算自己想的观点在老师和同学看来十分不切实际,那也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呀!这期间的思路经过了怎样的弯路,遇到了怎样的坎坷,只有自己知道。重要的不是讲完以后收获的各路赞美,而是自己的思考过程!
每次和朋友们吐槽或者倾诉到聊完,都相当于给明霞吃了定心丸。因为她们始终都在鼓励明霞,尽管在有些地方,对于有些内容,明霞的理解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理解得就是有出入。但是她们依然鼓励明霞,因为这是明霞的观点。换个角度想想,她的观点别人也没办法讲清楚,这也说明它是一个成功的想法。
经过了三年的磨练,明霞写出的文学评论质量越来越高。因为里面不仅有各种语言学、写作技巧和文学分析的知识,还有她在一次次汇报中越来越清晰的思路,以及朋友们三言两语的鼓舞。
在这个专业学习,明霞感到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