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明霞从小玩到大,影视剧、动画片看了不少。5岁那年,云中买了一套《史努比的故事》光盘回家,现在网上下载资源超级方便,十几年前网络可是稀罕物。

以至于现在,笔者打出“光盘”二字,都感觉很陌生。

对光盘的记忆,明霞的脑海里少得可怜。她只记得锦娘和云中不止一次告诉她,不要用手去碰光盘的正反两面,拿的时候直接夹出来。除此之外,就是那些放映的回忆了。自从买了一套以后,明霞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是写作业,第二件事就是看《史努比的故事》。一个碟她甚至可以看很多遍。

从5岁看到7岁,虽然这是一个外国动画连续剧,但是云中买了中文版,明霞也照样看得津津有味。

之后,家里陆续又买了《冰河世纪》系列,《醉拳》系列等等。为了防止明霞过度娱乐,锦娘给明霞制定了一个“观影计划”,大致意思是:如果当天的作业在一个小时之内写完了,不能立刻看光盘,要先下楼玩半小时,回家才能看。

而且玩半小时不能掐时间,在楼下混日子,必须实打实地出汗,才能算有效的30分钟。

如果作业太多,没能在一个小时内写完,那么当天的半小时锻炼照常,看光盘就免谈。

计划定了以后,明霞看剧的时间就比之前有所收敛了,但是她的锻炼计划,其实也没有完成得很好(因为她还是偷懒耍滑了)。只不过对看剧时间的把控,比之前好得多。

除了这个系列,明霞还看了很多动画,比如《花木兰》《海底总动员》《埃及王子》等。除了动画还有一些影视剧,如《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纳尼亚传奇》系列等。这些科幻故事在明霞的学习之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和作用。

在她上学那个时代,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她不光看碟去充实自己,还会听故事。有一次明霞大学放假回来,和云中一起收拾房间时,在明霞卧室的抽屉里找出了一堆磁带。

没错,写到磁带这两个字,笔者同样感到非常陌生。现在天天跑去网上冲浪、轻松下载各种影视资源的自己,当年居然是听过磁带的人?磁带也是云中买的,包括四大名著的解读和中外名著的叙述。云中曾经给明霞买了一个小音箱,明霞在上大学以前,每天放学除了按规定写完作业和锻炼能看光盘以外,还会时不时放一些内容是讲故事的磁带。

这些活动,多少带了一些年代感。

她能接触四大名著,最初正是靠听磁带故事去一点点了解的。小学经常听,到初中她就几乎能把四大名著里的所有经典桥段都背下来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她就求着云中,给她买了四大名著的原版。

读名著,给明霞日后的创作生涯也埋下了非常有分量的伏笔,和旅行一样。

写到这里,笔者感觉明霞小时候的生活内容真的很丰富。在那个没有WiFi的年代,她可以守着一个音箱静下心去完整地听别人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除此之外,她还特别喜欢听相声,买了很多大师的碟,回来用音箱一个一个慢慢放。听相声也在明霞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的一次新年联欢会上,明霞先给班里所有同学每人发了一块德芙,然后说自己准备了一小段单口相声,班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可见大家的期待有多高。

那天明霞讲的是已经作古的马三立先生的经典段子《查卫生》,在表演前几天,她在家里的卫生间,对着镜子练了好几遍,不是忘词就是节奏不对。不管练多少遍都是如此。后来她实在没了办法,因为节目名单已经上报学校了,不可能放弃。所以她让云中和锦娘当自己的听众,看到自己的的父母搬了小板凳坐好,明霞心里越来越紧张。可是听众已经就位,她再不开始,那就是对人家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表演事业的不尊重。

带着一肚子的慌张,她开始了。

虽然说得磕磕绊绊,节奏还是乱的,也没有互动,全程都是自己缩在角落里讲,爸爸和妈妈还是表扬了她:“闺女讲得不错,就是再大方一些,就更好了!”

再大方一些,就更好了。

那么多的问题,在父母眼里只是“不够大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的这句鼓励,明霞在之后的准备工作中,努力抛弃所有的顾虑,如果连“说错词”“掌握不好语速”这样的“要害问题”她都能接受的话,还有什么她接受不了的呢?

而家里连WiFi,是明霞高中以后的事情。

在有无线网之前,明霞受爸妈的影响,看了很多光盘,听了很多磁带,不仅学了一口流利的口条,还开拓了写作的新技能。

长大以后,明霞偶尔还会拿出以前的光盘和磁带看一看,但也只能看看而已,当年的那个音箱早已被云中卖掉了,曾经昼夜不息拿来听的这些“古董”,也就渐渐被束之高阁了。

但这些活动,那些故事,她忘不掉。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