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隋文帝的驾崩,李渊的小表哥成功上位成为大隋新老板。此时李渊从地方官成功升入殿内少监。隋炀帝这人,疑心病比较重,连亲老表都不信任,李渊的外甥女说李渊生病了,小杨便问人家还能救活吗?吓得李渊整天提心吊胆的,朋友都不敢交了,整天就是饮酒受贿,才保住这项上人头啊。大业十一年,炀帝巡幸山西汾阳,可能一路被反贼骚扰的睡不着觉吧,炀帝任命老李去太原担任剿匪总司令。我一度怀疑李世民的箭法师承李渊,父子两射箭一样精准。老李率兵刚到龙门,就被当地流氓头子母端儿给扣押了。这还了得?老李长这么大就没这么窝火过,亲率十余名骑兵就出战了,对面人也不多,就一千来号人吧,咱老李啥时候怂过?手持硬弓,箭如飞羽,顷刻间七十人应弦而到,做到了箭箭中靶的神奇操作!就这样母端儿的人马溃散了,老李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军事任务。
关于李渊是否想过另起炉灶自立为王这件事。《新唐书》中描述李渊是受了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等人的蛊惑,不得不反。且目前已被史学界广泛采纳。我对比了一下旧、新两版唐书对于这件事的描述,发现此事存在蹊跷啊。当然《新唐书》的描述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李渊是主动谋反还是被逼无奈。先说说正方理由:1.李渊作为高级官员,衣食无忧,犯不着为了遥不可及的皇位冒着诛族的风险砸烂大隋的铁饭碗。2.此时的大隋虽然经过辽东之役和杨玄感之乱,国立衰减,但仍然是李渊以山西太原之地所不能撼动的。3.虽然作为关陇贵族的大支,李渊并未完全取得关陇世家豪族的全力支持,天下能人那么多,凭啥皇位就非得你李家来坐呢?所以说,李渊是真的不想谋反,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的。
经过我的思考和分析认为:李渊,骨子里还是对皇权有着无比的渴望,下面来说说我的理由:首先,旧唐书相对于新唐书成书更早,里面对于这一事件并未作太多笔墨,其真实性相对新唐书更具权威性。其次李渊长期活在小表哥这位新老板的阴影和压力之下,每每想到头顶悬着的利刃随时都有可能落下令自己身首异处,吃不香睡不着实属难受,他巴不得自己明天就登基称帝,不再受制于人。最后,纵观李渊在起兵后的种种反应和迫不及待的野心,很难将他与那个愿做大隋忠臣良将的太原留守联系起来,除非他患有严重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旧唐书里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有没有一种可能,史世良仅仅是一句恭维的吉祥话,便能让咱老李产生谜之自信?好,如果你觉得还是难以接受的话,再来看下一条。李渊长子取名“建成”,次子取名“世民”。啥叫世民?建成什么?当然就是不仅要建成李家的江山社稷啊,更是要“济世安民”谋求长远发展。你说李渊没野心不敢造反?恐怕李渊自己都不敢相信。
毕竟造反这种事不是请客吃饭,什么老婆二婚啊,孩子满月啊就可以摆酒请客。造反,要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安排,需要招兵买马吧?需要打造兵器吧?需要囤积粮草准备军需吧?想当年大明瓦剌留学生堡宗两天就下令大军出塞,结果差点造成靖康国耻2.0版。老李不是堡宗那种小学生,他有自己的野心和能力,而且这种野心和能力很强,强到在隋末乱世能够做到天下归心,强到生儿子个个都比别人厉害。
既然隋已失其鹿,那么就怪不得咱老李不讲情面了。江山,就从脚下这块土地开始吧!可造反是项极其危险的活动,失败了是要掉脑袋的。中国人讲究师出有名,造反都得找个理由。上下两千年封建王朝,从刘老三到朱老四,哪个成功者是贸然起兵的?刘老三打着为义帝发丧的由头攻击项羽,朱老四扛着清君侧的大旗招摇过市,首先从法理上就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了群众基础,才能将源源不断的人拉上贼船,成功了论功行赏,败亡了大家一起躺板板。李渊差的是人脉资源吗?很显然并不是,从陇西李氏贵族出身,经历魏晋南北朝近三百年乱世洗礼,李家攒够了政治资本。老李差的是造反的理由,同时也是招兵买马的幌子。
很快,契机就送到了老李的办公桌。大业十三年,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起兵造反。老李作为太原留守不可能不作为。在我的地盘上还能让你给我欺负喽?讨贼,总得有兵有枪吧,刘武周官军出身,跟龙门那伙地痞流氓可不一样,老李要是再率十几个人,那估计就是给刘武周送军功来了。没兵那就招,华夏自古就不缺人。李二跟太原剿贼副官王威、高君雅等人商量好了要去锤爆刘武周,老李就派刘文静、长孙顺德等人去街上发招聘信息。可能是老李这边不拖欠工资的原因,很快就来了万把人。招兵就招兵好了,还顺手把儿子建成和元吉也召回来了。王威。高君雅也不傻啊,你老李是冲着征讨刘武周去的吗?我都不好意思点破你!既然现在你老李也不安分了,那就只能先下手为强,把你的照片挂到墙上再说。于是王威和高君雅商议趁着到龙王庙祈雨的机会,如无意外将成功拿捏老李这伙人。可偏偏就是出现了意外,晋阳的刘文龙知道了这件事,很明显老刘这人嘴巴大,把这件事告诉了老李!
老李也不含糊啊,你玩你的阴谋诡计,我搬我的过墙云梯。与其擒杀这两人,不如来个将计就计,等他们自露反迹,到时候再来个斩草除根,合情合理!围观的吃瓜群众都看到了啊,是他们先动的手,我老李属于正当防卫。公元617年5月15日,李渊于晋祠斩杀王威、高君雅后,率兵三万,反扑长安,号称为了维护大隋破碎的江山社稷。得了,本该从龙之臣,奈何黄泉相伴。起兵后,刘文静还联络了突厥作为外部联络势力。既然第一步已成功迈出,那不妨再大胆一些,随后老李家建大将军府,置三军,分左右,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分属左右领军大都督,封陇西公、敦煌公。其余百官各得其所,造反班子初具规模。
七月,老李任命李元吉留守太原,保住大后方,亲帅主力三万余人西进关中。第一站到达霍邑,迎接他们的是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宋老生没有准备肥鸡熟鹅来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给他们准备了磙木檑石作为“硬菜”。正巧遇上连日雷雨,国家级著名退堂鼓表演艺术家李渊同志第一次萌生了退回去的想法,反正太原还在,阵地就在。李二这时候绷不住了,敢情您老带我们出来郊游啊?李二极力劝阻,李渊才作罢。《旧唐书》记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日:“余为霍山神使谒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我有理由怀疑这是李二安排的,怎么就那么巧呢?偏偏老李刚想退回太原的时候他就出现了呢?什么你说要是八月雨不停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先给老李稳住了再说,反正八月雨不停白衣老头早跑了,到时候再退却也不迟。西北苦寒之地,哪能下得了一个月的绵绵阴雨?
到了八月,果然雨停,李渊按照既定路线和计划,诱使宋老生出城接战,两路夹击下斩杀宋老生,成功夺取霍邑。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造反也是。尝到了甜头的老李率队沿汾河南下,占领临汾,抵达津梁。此时,突厥遣兵五百,马二千匹前来助兴,啊呸,是助阵。
顺利进入龙门城,李渊并没有立刻摆酒庆功,因为挡在李渊面前的,是一个更大的困难。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又跳出来表示不服,想跟你老李掰掰手腕。屈突通镇河东,扼津梁,死死卡住李渊西进长安之路。不得不说老李的人格魅力,那可真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俊后生,河东水滨的居民、土匪等,争着向老李进行投资,有送粮草又送船。万事俱备,只欠进兵,老李遣王长谐、刘弘基率军渡河。屈突通这个人吧,就是欠揍,不肯乖乖就范,还派武牙郎将桑显和领兵数千夜袭老李的前锋。可能收拾宋老生过于利索,王长谐和刘弘基都有点轻敌,突然之间就被桑显和盖了一下,两人都被打懵了,眼瞅着就要崩溃。要不得说李二这人会打仗呢,就连伟人也说过“自古帝王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可见对李世民的评价之高!李二这人喜欢冒险,玩的就是心跳,武牢关前对阵窦建德如此,玄武门后斩杀隐太子是如此,渭水河畔怒斥颉利时又演这出戏。他一眼就看出这是屈突通的敢死队,这些人没有援军,没有退路,唯有向前。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戳我菊花,我就捅你腰子。李二迅速组织数百游骑从后掩杀,果不其然,桑显和很明显不常经战阵,迅速溃散败逃。自此总算稳住军心,没让老李的创业梦夭折在自家门口。
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冯翊郡太守萧造举城投降,为何在此单表此事?是因为冯翊郡太过重要,当年的冯翊,大概就是今天的山陕西大荔县。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我可太知道大荔县对于关中的重要性了。大荔县,南接华阴、潼关,西控渭南、长安,东临山陕交界黄河古渡,当年日军与陕军大战中条山,关中冷娃是打出了秦人的风骨,致使日军从陕西夹击重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计划破产,你说冯翊重不重要?谁掌控了大荔,谁就掌控了从山西进入陕西的东大门。现在有人主动把钥匙递到老李手上,老李也就却之不恭了。前锋失利,三军不前,老李真的郁闷,于是亲自督战,兵围河东。屈突通也不傻,你老李拿枪舞棒的在城下叫嚣,我老屈突头不是铁打的,直接坚守不出,耳不听为静。老李可能骂累了,也可能失去耐心了,直接下令敲碎这个王八壳子,没想到无功而返。仗没打赢没关系,给自己升个官去去晦气也行啊!于是文武将吏都请李渊加领太尉一职,领导升了,自己才好升。当官嘛,不寒碜!
既然啃不下河东郡,那还不直接渡河等什么呢?成功的路有很多,何必在一条泥淖里沉沦自己,拿下长安才是终极目标。踏上关中的土地,李渊比回姥姥家还高兴,当地百姓可真热情啊,纷纷都想加入老李的创业团队,分点原始股份可太香了。李渊这时候也没闲着,一方面派李建成、刘文静扼守潼关,一方面派李世民、刘弘基、长孙顺德等攻城略地。他在关中的堂弟李神通、女儿纷纷起兵响应。现在的老李,那才是真的财大气粗,拥兵二十万,三秦大地最强者。然而此时的大隋虽已千疮百孔,但是不乏忠臣良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就是因为有许多比干、屈原、诸葛亮、郭子仪、岳飞、于谦、李定国、邓世昌、张自忠等这样的人物,他们犹如漆黑夜空中的萤火虫,总是能够划亮夜空,照耀华夏,汇聚成一种坚韧不屈的忠良精神,融化进民族血统骨髓中。就在各地州府望风而降的时候,风雨飘摇的大隋,迎来了它最后的忠良。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阴士师、京兆郡丞滑仪拒不投降,这些人可能并不是大隋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但这些人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世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仅仅只是一句名言,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为了守护他们心中的道义而战,至死方休。当然,他们也求仁得仁,跟着大隋而去。
李渊顺利入城,顺利改立代王杨侑,顺利辅国理政,同时也顺利实现梦想。十二月,屈突通也放弃抵抗逃往洛阳,但很不幸被刘文静等抓了俘虏,随后降唐。至此,李渊成为实际上的关中之主,顺利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带你领略大唐289年兴衰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