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太清玄元喝了一口茶,然后接着讲道:《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说“天地不仁”,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这里所说的“仁”指的就是“仁爱”、“仁慈”的意思,这里的“仁”就包含着思想意识和道德范畴。天和地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地存在,自然现象和自然存在的天和地,是不可能表现出“仁”与“不仁”这样感情丰富的东西。

由于天和地没有思想意识,所以,天和地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不可能产生特定的感情,没有特定感情的天和地,就不可能对世界万物施加过多的限制和过多地干涉,只有任由万事万物自由发展、自由存在和自生自灭。

从这一方面讲,人们就会很清楚的认识到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是一个什么意思了。天和地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仁”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仁”的能力。天和地遵循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个自然现象就不会有“仁”和“不仁”这么一说。

老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类把天和地都神话了,被神化了的天和地,都是一种人的形象、人的面貌和人的思想表现了出来。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天和地都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

虽然春秋时期神学思想比较普遍,神学思想和天神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思想。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天地不仁”和当时的神学主张恰恰相反。他认为天和地都是无知的,都是自然现象而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

老子的“天地不仁”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老子一贯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老子从来不以神学的思想观念看待自然现象的自然存在,老子在整部《道德经》里面主要是宣扬了“道”的物质世界和“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

老子说,天和地对待万物没有“仁爱”,天和地也不需要对万物有什么“仁爱”,因为天地没有对于万物“仁爱”的能力,也不能主宰世界万物,所以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自然发展、自然存在,到最后自然灭亡。这就是“天道自然”的具体表现。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是说,天和地对世界万物无法释放出感情,所以,天和地对于世界万物就像人类对于刍狗一样的,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它作为祭品,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把刍狗扔掉,任由刍狗化作灰尘,任由刍狗自生自灭。

这里面就是说,天地对于宇宙万物不会施加特殊的感情,所以天地对于世界万物都是公平对待,没有厚此薄彼的不公平,也没有贵贱之分。

这里也是说,天地对于宇宙万物从来没有什么要求,从来不会教化万物,从来不会对万物施加影响,从来也不会指责、纠正万物的错和对,永远是以“天道自然”规范宇宙万物的运行,规范人类的的行为。

老子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说“天地不仁”,是因为天和地没有施以“仁爱”的能力,因为天和地没有思想和意识。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说“圣人不仁”呢?圣人完全是可以发慈悲之心,也应该是有“仁爱”之心的。因为圣人也是人,是人就应该有思想,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指的就是大彻大悟了的大智慧的统治者。这里就是说大智慧的统治者,就会像天和地那样,顺应“天道自然”,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就像天和地一样不对老百姓不施加影响,任凭老百姓自由生存、自由发展、自由生活、自生自灭,顺应“天道自然”。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以“以百姓为刍狗”,这说的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以公平、平等心态对待天下所有的老百姓。

当“圣人不仁”的时候,圣人把老百姓当作刍狗的时候,就会对老百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亲疏之分,平等的对待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这就是顺应了“天道自然”的“天道规律”。

老子认为能做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统治者,那一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统治者。大智慧的统治者,就会施以无为而治,国家不会对百姓施加无谓的约束,不会过多地加以管理。就会使百姓生活的自由自在,生活得随心所欲。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治理国家实行无为而治,这是一种最好的治理国家的理念,也是“天道自然”的治国理念。只要统治者用“天道自然”的方法治理国家,就会受到“天道自然”的保护,就会风调雨顺,就会天下太平。

在老子看来,由于“天地不仁”。天地自然不存在人性化的感情,所以天和地从来对万事万物不发号施令,从来也不干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圣人要效仿天和地,不对老百姓发号施令,也不要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要相信百姓有自我生存的能力。

由于“天地不仁”,世界万物以“道”而为,遵循“天道规律”就可以了,这样世界万物生活得就简单化了。天地虽然不讲仁慈,没有恻隐之心,但是天地也没有暴虐行为。天地养育万物,天地生长万物,并不是出于天地喜好,也不是出于天地的慈悲感情,纯粹就是一个自然现象。“道法自然”就是这么个意思。

天和地降灾难于人类世界,这完全不是因为天和地厌恶人类,也不是天和地无辜的迁怒人类世界,而是人类违背了“天道规律”,破坏了自然规律。当自然规律遭到了破坏以后,自然规律就会不协调,也就是说整个世界就出现天、地、人不和,由于天、地、人不能和谐共处,天、地就会出现异象。

天地是自然存在的,天和地是按照“道”的运行规律在自然运行,不作为,不限制万物自然发展。这主要是天地没有仁爱,天地没有感情,天地没有思想。如果天地有了仁爱,就会对宇宙万事万物加以限制,约束。这样一来,宇宙万事万物就不是它本来的状态,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也许就会使天塌地陷,天崩地裂。

圣人也是一样的,就是说,只要统治者不对人类世界做出过多的限制和约束,人类世界就会享受太平盛世。如果圣人一样的统治者出现,天、地、人就会和谐相处,这就是天、地、人共同的一大造化。

“道”是无为的,正是因为“道”的无为,所以“道”生化了天地宇宙万物。天要无为,地要无为,人也要无为,万物都要无为,这样天、地、人都会有大的作为,这个大作为就是天、地、人和合而为。

天地无私无为,任由万物自由发展和自由生存。所以万物的生死,都是基于他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天地造作而成的。万物的生长不是天地的仁慈,而是“天道自然”。

老子通过“天道自然”,“天道无为”要说明一个问题,有“道”的圣人,也就是圣人一样的统治者也要效法“天道法则”,要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风格对待天下的百姓。

治理天下也要实行“无为而治”,任凭老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作息,自由繁衍生息,不干涉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自由,让老百姓快乐的生存。这样就会上从天意,下顺民心。上下一心,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人类世界都应该顺应“天道自然”,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各种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都应该效法天和地,不要主宰和干预他人的生活世界。

每个人来到这个人世间,都有他本来的思想、行为和精神世界,人和人都不要刻意的强制他人改变思想、行为和精神世界,只要能够顺应“天道自然”,人类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天下就会太平安宁。

老子还说,天和地的中间,就像一个大风箱,这个大风箱就像有人用手拉出来,然后再推进去,就这样不断的推推拉拉,来回拉动就可以吹出风来。这种拉动说的就是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万物,是永远生生不息的,也是一种十分美好的自然现象。

天和地之间的这个大风箱,鼓出来的风,就是天地之间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比如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十分美丽壮观的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养育了人类世界和宇宙万物。

天地之间的万物,就是依靠这个大风箱里面鼓出的风运动万物,生养万物,使宇宙万物都能长长久久,生生不息。风箱不停地在扇动,所以万物永远不会枯竭。这个风箱鼓的风越多,万物就会蓬勃生长。

老子说天和地的中间是一个大风箱,那么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风箱。我们都知道,风箱的作用就是扇风,目的就是让炉火烧得更旺。人这个风箱扇的风越多,人的精神就会更加旺盛,精力就会更加充沛,身体就更加健康,生命就会更加富有激情,生命就会充满活力,就会发挥出无限的创造力。

老子通过风箱的比喻,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世界本身就有巨大的生命力,而且是生生不息的。人类的本身的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只要把人类的自身力量充分地发挥出来,人类世界就会兴旺发达。这就是“天道无为”的力量。

人类的自身能力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关键的是有人类充分发挥智慧能量,关键要有一个宽松的生命空间,要有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顺应“天道自然”,顺应民心民意,要行无为而治。

人类世界保持清净的状态。清静无为,这样万物就能生生不息。这章主要是由天道推论出人道。圣人和天道和其德,人和天地有同样的品德,天地之间就会浩浩荡荡,一切都会任其自由发展和发挥。“天道”之精准,人类之美好。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