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魁在莫州,住了一个月的时间,跟常镖师回来了。到家以后,找不到夫人了,蔺夫人哪里去了?李子魁左右街坊打听了一遍,最后,有一个胆子大的邻居,告诉李子魁,你媳妇死了。
李子魁当时就蒙圈了,咋滴?死了,怎么死的?出门刚刚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大活人说没就没了?不会吧?咋回事,
原来,夫人蔺束媛把儿子李白托付给邻居高夫人,自己外出走亲戚,被临近县城的人给抢走了,因为不堪侮辱,跳楼死了。
也许有人不信,怎么可能呢?谁啊!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他们抢女人都不打听打听,被抢的女人是谁啊?他就敢抢,
哎,还真让你猜对了,此人就是吃了豹子胆了,不过后来他也是悔的肠子都悔青了,家里都不敢住了,去了河南,但是没办法,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个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
这个想买后悔药的人是谁?他叫朱襄,不是周村人,临近县城的。
李子魁即认识他,也不认识他,见过面,没有什么交集。
原来,长山镇在周村西边,早年,镇上出了一个神童叫朱襄。他是长山乡绅朱守业的长子。少年才子,因为疏于管教,一家人都宠上天,长大以后,就变成一个胡作非为,没事儿惹事的人,平时喜欢强抢民女,危害乡里。
他跟高衙内还不太完全一样,高衙内是仗势欺人,有他爹高俅给他撑腰。
朱襄不是,他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平时结交朋友都是李大胡子,王胖子,草里蛇,过街鼠,三教九流,狐朋狗友,要说此人敢胡作非为,那得说一说他的发展史。
朱襄六岁开始启蒙读书,曾经跟着王村的毕家孩子一起读私塾,他天资聪颖,能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父亲见他如此聪明,爱如掌上明珠。四处给他请名师指点,可惜的是,他的启蒙老师只教了他两个月就辞职了,临走对他父亲老朱说:“我已把平生所学都教给令郎朱襄了。”
朱守业说:“咋回事啊?这么快啊?”
老师说:“是啊!你认为快了一点,我不这么认为,我自己江郎才尽,黔驴技穷。”
朱守业说:“是你肚子里的东西太少了,还是其他原因?”
老师说:“这么跟你说吧,你儿子不是一般人能教的”
看来真是没什么可教的东西了,没办法,朱守业又请了一位致仕的老翰林,在家里授课半年。
一天,老翰林又告辞说:“你儿子的书不用念了,来年是大比之年,你就等着接喜报吧!”
第二年秋后,各省都进行了乡试,齐鲁考点设在临朐。
朱七襄跟随王村毕家的一位师哥考生去参加考试。
出门的时候,老朱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去了听考官的话,不着急。
朱襄说:“阿拉晓得啦!”
朱守业说:“不要学别人说话,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与众不同。”
到了考场,主考赵之谦大人发现考生中有一个绑着歪辫子的顽童,很不耐烦地问:“你们是来考试呢还是来玩的!我给你看孩子啊?”
一起来考试的毕师哥,指着朱襄答道:“报告老师,我们一起来的,他叫朱襄,也是考生,别看他小,比我们还强得多呢!”
赵主考听后,“啊”了一声,定了定神说:“好吧,考考看!”
朱襄说:“考就考,啥了不起啊?”
赵之谦想,你一个小屁孩儿,能有啥本事?想把这个家伙心高气傲的朱襄赶出去,后来他又一想,算了,高人一等的人,都是没有脾气的人,我跟他一个孩子发脾气,外面的人知道了,会怎么想?
考完了试,主考赵之谦大人特别留意,去看了朱襄的试卷后,感觉还可以,心想:我看看此人的反应如何?是不是也可以啊,就把朱襄叫到跟前,笑着问道:“你要能围着黄金城转三圈,我就给你一个前程。”
前程就是待遇。
赵之谦是故意的,他知道附近没有什么黄金城,连个黄金豆子都没有。
朱襄想了想应道:“好吧!那太容易了!”
说着,围着考场的公案转了三圈,转完后站在赵之谦大人面前说:“请老师给我个前程吧!”
主考赵大人说:“我是叫你围着黄金城转三圈,你怎么围着我的公案转起来了?”
朱襄说:“这个不算吗?”
赵大人说:“不算不算!”
朱襄说:“可是古人曾说过,老师大人的公案胜似黄金城,我想老师也是这个意思吧。如果不是,请问赵老师,哪一座城是用黄金做的呢?”
赵大人一听,你小子够诡辩论的,年龄不大,词汇不少,赵大人对朱襄这番话满心佩服,说:“算你对了。”
他心想,这人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仕途之路,一条是不归路。不一定就能必成大器,明年早春,我把他献给朝廷,让皇上看看此人能不能有个好前途,如果他真的能得到皇上的赞扬,得个一官半职,也不枉他聪明一时。
赵大人便对朱襄说:“我出上联,你能对出下联,我一定不食前言。”
朱襄说:“敢请老师出上联,”
主考赵之谦满腹经纶,博山人,顺口说道:“今日离别临朐地。”朱襄随口答道:“明年御
街再相逢”。
赵之谦点头说:“比较工整。”众人听了不禁失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