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时光荏苒,镌刻出绚丽的色彩。烟雨朦胧间,梦下江南,寻觅那一间茶室,品味那一抹茶香,带走那一路芬芳。

徘徊于风景如画的江南小镇,景色虽美,心灵却总也找不到安身之所。天空悄然落下烟雨,我撑着一把油伞,在雨中踽踽独行蓦地想着找一间茶室,停下来,歇歇脚,品一口茶,享一种乐了。江南是从不缺茶室的,各种有台面的茶馆都会挂上牌坊,甚是“刺眼”。行人见有地方喝茶,便会蜂拥而上。我是受不住那喧闹的场面的,继续向前走,好不容易寻觅到一家茶室,名叫“品香阁”。门外的芭蕉被雨水浸润,散发更迷人的绿了。欣喜间,迈脚进入茶室。

店主闻声缓缓而来,是一位普通的中年阿姨。见我过来,既不过喜也不失了热情,引我坐到木椅上。端上茶,那味道实在是难以忘怀。青绿色的茶壶洇染着四周字画的墨色,打开壶盖,一股香甜进入鼻间。茶水已完全浸透茶叶的翠绿,轻品一口,一天的疲惫已消失不再。芬芳茶香,萦绕心间。店主热情地向我介绍着展柜上的各色茶壶。她十分酷爱诗词,便把茶壶们赋予上新的名字。青绿色的是“青玉案”,昏黄色的是“醉花阴。”茶壶的古朴配上诗词的韵染,显得格外脱俗,美丽。我对那“青玉案”倍感喜爱,可询得那个茶的价格后,却迟迟不敢下手。店主得知我的困难,沉思了许久,终于对我说:“孩子,你若能为此茶壶赋诗,我便给你便宜一些拿走。”我想这未免太简单了,脱口吟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店主拍手称妙,随即允诺用我现在的钱换这盏茶壶。茶壶捧在手中,心里尽是感动,一缕芬芳,藏于心底。

走出茶室,云已过,天已晴。几天后,我乘车从江南回去,带走一路上的芬芳美好。光影婆娑,江南的回忆,仍留在心间的,是一间不知名的茶室,是一盏富有诗意的茶壶,是一位爱诗词的店主,是一路醉人的芬芳。

第二篇

节日

回眸往日,在记忆的水波中依旧潋滟的,是象征着华夏传统文化的节日。

而那五月的端午恰是我最爱的,最依恋的美好。

时光翩跹到端午节一早。晨曦依然未露时,整个村院便开始了忙碌。父亲与左邻右舍的青年赶忙去山泉下挑水,手里扛着大桶,像是诚恳的,大自然的乞讨者。徜徉在山泉下,双手紧握木桶,倒扣在水面上,向上一舀,桶内便是满满的山泉。男子汗们顶着桶,哼着歌,满满的快乐洋溢在山间。早听父亲说,用山泉煮出的粽子会飘荡出一股大自然的香味。小时候常不信大自然也会有味道,现在想想,也恰是如此。

与此同时,“妇女”团们也刚从山脚下来,手中托着翠绿的粽叶,远处的嬉笑一直传荡到村院。昨夜刚下过雨,粽叶显得更浓绿了,用这样的粽叶包出的粽子,怎能不让人留恋呢?包粽子的活计全部摊给了母亲,母亲也很乐意做。一手托起深绿色的粽叶,用手捧起放在粽叶上。一粒粒糯米慵懒地躺着,像是酣睡的婴儿。母亲迅速抽出一条细绳,将粽子四角用绳子缠起来,为粽子裸露的白暂肌肤添上绿色的棉衣。再绕圈,捆绑扎紧,疏散的糯米紧靠在一团,玲珑可爱的六角粽子便在母亲手里诞生了。我好奇地贴在母亲身边,抓起粽子把玩了一会儿。胖乎乎的外形,真是憨态可掬。接下来便是煮粽子,父亲把山泉倒进锅里,再放入粽子,用小火细煮,急得我在厨房直跺脚,巴望着锅盖早点打开。

一会儿,父亲亲手打开锅盖,夹取一个正泡着山泉的粽子,放进盘内端到桌前,总是迫不急待拿起一个,喊叫着说太烫。剥开稚嫩的粽叶,咬上一口,细嚼那山水的香味。糯米的软糯可人与红枣的甜蜜搭配在一起,蕴含了五月的香气,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家人围一圈,享受着这独属端午的美好时光。父亲高兴地倒了一杯雄黄酒,拿着那粽子,我的思绪却飞了起来。我们如此用心地准备着这场盛宴,只为了纪念一个人——屈原。为了他那:“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高洁形象,为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执着追求。我多希望自己和他一样,为美好的事物而一往无前。

现在的我,住在城市的喧嚣中。吃上超市购买的粽子,草草了事。再也尝不到那五月的粽香。

我的小端午呀!我的小粽子呀!请带我去追寻故乡,追寻曾经的节日吧!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