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九殿下殿外求见”,
文宫殿内,赵光林和三位中书大臣正仔细研究者赵成峻的这些武器设计图,有的是现有武器装备的改良版本,有的是全新设计的,奇思妙想,让几人不住地惊叹。
“快宣”赵光林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图纸,整了整衣衫,
“儿臣参见父王,见过几位大人”,赵成峻躬身向赵光林行礼,随后向几位中书大臣拱手行礼,三位中书大臣赶忙起身回礼,君臣之礼可怠慢不得。
“小九啊,朕很好奇,你的这些设计图都是怎么得来的,有什么高人指导么”?
“哪儿有什么高人,都是儿臣自己琢磨的,这几年时间还算充裕,闲着无聊,加上男孩子本来就对这些刀枪棍棒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而且我在使用这些军械时,总是感觉不太完美,所以我就想着可不可以对这些军械进行改造,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众人了然,看着赵成峻不想谈太多,也就适时地结束了这个话题。
“小九,朕已经派人知会了军械局,你可以随时过去,这是朕的天子令,千万收好。拨付给你的禁卫军在宫外兵营待命,这是领军符,朕只有一个要求,在三个月内,打造一千套重步兵全套装备,先不用考虑花费问题”。
“儿臣领命”,赵成峻欣然接过两块令符,放到了衣袖中
“好了,现在谈谈正事儿吧”,赵光林说着,就从堆积如山的奏章、奏折中抽出来赵成峻的十四字方针答卷,放在了案头的最高处。张奇三人也是放下手头的事务,围坐了过来。
“小九啊,你这十四字方针,我们可是研究了好久啊,我问你,我大赵拥有封邑的王侯几十位,皆是历代为我大赵立下汗马功劳之人,你削减他们的官权和财权,必定让其心生不满,若是就此刺激到某些人,拥兵作乱,一旦处理不好,那我大赵可会是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赵光林神色严峻的问道。
“我大赵建国之初,天下初定,对外,边境不稳,对内,百废待兴,为保证我大赵国祚绵长,制定了多项国策,分封宗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太祖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我大赵建国之初,此举在兴国安邦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进展,现在的封藩制度已经不适用了,积弊严重,必须予以改变。目前我大赵的藩王君侯主要分为几类,一是赵姓王侯,就是我赵氏子弟、二是异姓王侯,以世袭罔替为主,这二类除赵姓亲王以外,均是在我赵国享有封邑,大的十余城,小的也有三五城,封邑内的官吏任命朝廷只有建议权,封邑的税收朝廷只收两成,藩王君侯把持着封邑内人才,造成了朝廷少人可用甚是是无人可用,掌控着的封邑内的税赋、铸币等等权力,朝廷财政流失问题越来越凸显。藩王君侯掌握着大量的财富,大肆挥霍,纸醉金迷者大有人在,百姓却困苦无比,无饱腹之食,无避体之衣,严冬之际,冻饿病死者数不胜数。还有甚者枉顾朝廷法令,私自募兵,少者两三万,多者数万甚至超过十万之数,我大赵常备军,人数最多的飞熊军也不过五万人而已,藩王君侯拥兵自重,难免不生出别的想法。所以我的建议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必须以雷霆之势快刀斩乱麻。先杀鸡儆猴,打掉出头者,然后缓缓图之”。赵成峻开口便滔滔不觉,神色严峻不已。
张奇三人对视了一眼,又看了下端坐在首位的赵光林,只见赵光林正饶有兴致的听着,丝毫不见任何不耐之色,顿时心中有了主意。
“九殿下言之有理,不过依殿下所言,这具体怎么操作呢”,最为年长的张奇开口说道,
“推恩令”
“何为推恩令”?
“目前,我大赵的封藩制度规定,王侯爵位封邑等由王侯世子继承,其余众子只享有一定的封邑税收权力,或者放弃封邑税收权,出官任仕,成为朝官。推恩令的核心就是允许这些王侯的庶子可以在本国原有的封地内划出一份属地作为自己的封邑,藩王庶子封侯,侯爵庶子封伯,新封侯国不受本国王的管制,而是直接隶属于各郡的管理,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县令,伯爵地位相当于现在的镇守。推恩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国家对其他各个封侯的厚待,而事实上是为了瓜分诸侯国以及削弱各个侯王的势力。诸侯国的公子们一个个都整日想着如何才能将父辈的土地分的更合理,或者说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封地,这样一来,不仅仅削弱了各诸侯国力量,而且使各地方的矛头也不再指向中央。这样最多三代,各路诸侯国的地盘就被越分越小,大的诸侯国也不过三五座城池,小的诸侯国不过数十里。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施德惠﹐其实真正的是瓜分他们的土地以达到削弱诸侯王势力的目的,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自然他们也就不会有朝廷对抗的胆量和想法,这样不断地分化瓦解,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诸侯们最后无地可分,只能自行消亡或者到最后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富家翁,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后土地等由国家收回,转由朝廷管理,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妙啊,此计甚妙啊”张奇三人连声称赞,就连赵光林双目之中也是精光闪现,暗中权衡。
赵成峻微微一笑,这推恩令可不是他的发明,只不过是借用而来,不过,用于现在的赵国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张奇三人低声商议,脸上欣喜的神色越来越浓,当场就将此计策进行细化对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揣摩,细化。
赵成峻端着茶杯,微微喝了一口茶,老神在在。
“小九啊,你这脑子是怎么想到的,我大赵历代君王碰到的难题,没想到在你这里就如此轻松化解了”赵光林感叹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此而已,我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多高深”,
“好啊,小小年纪,不骄不躁,不悲不喜,不愧是虎儿啊”赵光林朗声笑道,
“陛下,我等对九殿下提出的推恩令进行了细化,请您过目”,张奇将书写好的推恩令内容呈递给赵光林,赵光林一字一行细细看着。
“陛下,此事事关重大,用不用朝堂研议”一旁的何苗开口问道,
“呃,这个不用,这个法令是针对各藩王君侯的,你等定夺就好”赵光林随口说道,
“陛下,凡事均要师出有名,这个推恩令的退出总的有个缘由吧”海青开口,
“此事容易,以儒家仁孝入手,昭告天下,若是藩王君侯只注重嫡长子,其余庶子没有自己的封地,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弘扬,此举不仅彰显了仁孝之道,更能得到众多王侯庶子的响应,要知道,世子只有一个,可是庶子的数量不知几何了”。赵成峻开口说道,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就按小九说的办,张卿,拟诏”。
半个时辰后,诏令写好,检查无误后,交由内殿司进行抄录,再盖上国主金印后,就可昭告天下了。
“父王,你们先忙着,儿臣就先告退了”赵成峻作势就要离开,
“不忙,还有其他事儿呢”,
赵成峻只好又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