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殿下,老臣愚钝,不知道这轻徭薄赋,重商轻税何解啊”,张奇微微躬身,作揖,神色不变的问道
赵成峻盯着张奇看了一会儿,张奇神色不变。
真是沉得住气,赵成峻微微摇头,讪然一笑。
“就是字面意思啊,张大人可仔细琢磨”,赵成峻卖起了关子。
“小滑头”,张奇心里暗暗笑骂道,神色却是如常。
“请九殿下明示,以解我等惶惑”,何苗,海青二人见状,也纷纷躬身作揖。
“小九啊,别端着了,赶紧说说吧”坐在首位的赵光林也开了口。
“就知道欺负小孩子”,赵成峻低声呢喃到。
“自古以来,徭役制度就存在,此后也不会消失,这个定律无论哪朝哪代都不会改变,但是徭役要有度,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统治阶层进行衡量了。徭役是阶级压迫的产物,说白了就是统治阶层统治国家的一种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只针对平民,贵族一般不用服役,当然贵族犯罪那是另当别论的。另外,徭役是无偿劳动,没有工钱,遇到打仗偶尔还要搭上性命,若是平常日子还行,遇到大灾或者兵祸之年,百姓怨声载道,严重者甚至是激起民愤进而引起祸乱”。
“按照殿下的意思,难道徭役制度没有一丝可取之处,须知那些愚民可不会治理国家”张奇说道,神色不免凝重了一些。
“张大人此言差矣,国之基石正是您口中所说的愚民。民为水,国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浅显的道理,不需要我提醒几位大人吧”?
“载舟覆舟”一时间,殿内众人陷入了沉思。这个理论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百姓是最容易满足的群体,他们一生所求的就是吃饱穿暖,延续香火,仅此而已。但是吃饱穿暖在如今的时代,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难呀。京畿富庶之地,百姓生活还能稍微好点儿,边陲苦寒之地的百姓,一年有半年是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国家兴,百姓苦,国家亡,百姓苦”。
“殿下,慎言啊”一旁的张奇惊出一身冷汗,赶紧开口提醒。赵成峻也是觉得自己有点跑题了,一下子闭口不言。
“无妨,继续说”,赵光林挥挥手,开口说道。
“徭役不会取消,也不能取消,但是可以减轻”。
“怎么减轻”?
“我们大赵目前存在的徭役基本分为力役,军役,杂役三类。首先说力役,力役就干苦力,广泛地应运用国家建设工程中,如修官道、挖河渠堤坝等,时间长又劳累,很多力役坚持不下去生生的累死的情况屡见不鲜。我的建议是,力役分时限,普通力役工作时长分班轮换,一个力役一次不得超过半月,一年最多一个月,人数若是不足,可由各地衙门组织牢内囚犯填补,若是遇突发,各地衙门可给予一定的工钱予以补贴。二是军役,我大赵的军役服役男子年纪从束发至知命,年龄跨度约为40年,时间太长。虽然服军役的只是在军队做些杂活,不算真正的军士,但在国家有战事的时候,是要强制出征的,若是伤残或是战死,只有少许抚恤,根本不够一家数口日后所用。所以军役的改革尤为重要,我的建议是,第一在各个地方推行府兵制,就是在自己家附近服军役,兵农结合,无战事的时候就在家耕田种地,有战事的时候就地参战,还能减少国家正规军的往返奔波,至于因此造成的部分人员空缺,各军可设立专门的后勤保障军队,一方面是正规军的后备,一方面也可以做做军中杂役等工作。第三类就是杂役,杂役就简单多了,杂役有两大特点,一是就近原则,杂役挑近的人干,二是临时性,干完就走,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各级衙门甚至是贵族压榨摊派现象严重,百姓苦不堪言。我的建议一是确定杂役所做事项与周期,并层层上报各级监管。二是杂役折佣,若是不想服役,每日可交娟一尺或者上交同等价位的粮食财帛等,就可以免除对应的杂役”。
赵成峻侃侃而谈,殿内众人均是内心激荡不已。
“至于赋税,那更简单了”没有管殿内众人,赵成峻继续说道,
“赋税很简单,交钱就完事了,赋税从本质上讲其实还是有点道理的,国家没有财政收入就无法维持。但是这个税,设立什么税种,交多少,是有大说法的。目前。我大赵的赋税,税种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大部分的赋税由贫民承担,贵族交的税种少,税费低甚至有的地方明文规定,贵族可以免交税费。这简直是荒唐至极。大赵的贵族阶层掌控着全国最多的财富,但是交着最少的税费。平民百姓生活本来就清苦,还被多如牛毛的税费压得不堪重负,这完全是反过来的”。赵成峻越说越激动,丝毫不顾及殿内众人越来越尴尬的神色。因为殿内众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属于赵成峻口中的贵族阶层,至于赵光林,那是整个大赵最贵的贵族,没有之一。
洋洋洒洒的又说了半个多时辰,说的口干舌燥,赵成峻仍然意犹未尽。
殿内众人虽然很是尴尬,但是赵成峻的一条条税收政策,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使得众人豁然开朗,纷纷惊叹。
“殿下学识如海,我等自愧不如啊”,张奇等人现在是心服口服,对赵成峻没有了一丝的轻视之心。
坐在首位的赵光林沉默不语,脑海中却是咋细细思量,权衡着利弊,计算着得失,越想越觉得赵成峻提出的计策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几个负责书写的小太监早已经累的腰酸背疼,赵成峻说了太多,光是誊写的纸张就用了多达上百张。
天色渐晚,赵成峻冲着众人讨论之际,飞快的退了出去,他的心思早已经跑到了军械局里,那里可是他施展才华的不二之地。
华灯初上,众人早已饥肠辘辘,但是没人有丝毫的倦意,张奇几人争来争去,乃至于后来赵光林又命人喊来了户部、工部等各部主官,一起研讨,往日热闹的文宫殿更是人声鼎沸,喧闹异常,而这种喧嚣直到深夜才慢慢平息。众人离开的时候还是三三两两聚做一团,互相探讨议论着,往日犹如一潭死水的大赵朝堂,有了些许的改变。
而九皇子赵成峻的天纵之资也慢慢地在满朝文武之中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