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世仇
越王勾践的祖先,是禹的远世子孙。当时,夏后帝少康有一位小儿子,封于会稽,负责看守供奉禹的祭祀,他和他的子孙们身上刺着花纹,剪断了头发,从事开发草莱、建立城市的工作。
后来,传了二十多代,到了允常,开拓土地,开始自称王。在允常的时代,曾与吴王阖庐发生战争,相互间结下了怨恨,允常去世以后,允常的儿子勾践即位。
勾践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庐听说允常死了,就起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派了敢死队前去应战,死士排成三列,在吴国的军阵前,大声呼叫,并一齐自杀,吴国的军队看得出了神,原来严整的队伍也散乱了,越国就借着这个机会袭击吴国,吴国的军队在槜李被打败了。吴王阖庐被箭射伤。
阖庐将死的时候,告诉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
勾践即位的第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操习、训练军队,将用来报复越国。越国便想先发制人,往伐吴国,范蠡就劝谏勾践说:“不可以的!我听说过:兵器就是凶器,作战就是逆行,争斗是处事中的下策。暗中图谋着逆行,喜欢常用凶器,将自身去尝试种种下策,上帝会禁绝他,那样做一定对自己不利!”
越王勾践说:“我已经下定决心这样做了!”于是兴兵去攻打吴国。吴王据报,挑选精兵一齐出动抵抗越国的进攻,在夫椒这个地方把越国打败了。
越王只好让剩余的军队五千人,据守在会稽山上。吴王的军队穷追不舍,将他们团团围住。
“汝忘会稽之耻邪?”
越王就对范蠡说:“因为不听你的话,才弄到这个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
范蠡回答说:“想要执持盈满的人,必须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想要平定倾覆的人,必须懂得人道的谦卑受益;想要节制事理的人,必须效法地道的因时制宜。现在只有用谦卑的言辞,送厚重的礼物去给他,才有挽回的余地;若还不获允许,就连你自己也得赔给他做随从。”
勾践说:“好。”
于是,勾践命令大夫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用膝盖跪着走路,低头向吴王行礼说:“君王!您逃亡的臣子勾践,派了您臣子手下的臣子文种,大胆地向您手下的执事先生报告:‘勾践请求做您的臣子,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吴王想答应他,伍子胥却对吴王说:“上天有意将越国赐给吴国,切勿答应他!”
文种将吴国拒绝的意思回来向勾践报告,勾践打算杀死妻子孩子,焚毁宝器,像困兽一样拼死一战。文种就制止勾践,并对勾践说:“吴国的太宰嚭很贪心,可以用利来引诱,请派我秘密地去游说他。”
于是勾践准备了美女和宝器,命文种秘密地去献给吴国太宰嚭,嚭接受了馈赠,就引见大夫文种去见吴王,文种顿首行礼说:“希望大王能赦免勾践的罪过,把越国的宝器全部献给吴国。如果大王不幸不能赦免勾践,那么勾践将要杀尽他的妻妾与孩子,烧光他的宝器,带着剩余的全部五千兵士拼死一战,如果这样,您得到的损失一定也会不小!”
嚭借机劝说吴王道:“越国已经降服为臣子,如果把他赦免了,这是国家的利益。”吴王又打算赦免越王,伍子胥便进谏说:“现在不消灭越国,将来一定会后悔,勾践是一位贤君,文种、范蠡都是贤良的臣子,如果勾践从会稽回国,必将叛乱。”吴王不听他的谏言,终于赦免了越王,停止作战而将军队撤回吴国。
当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的时候,曾喟然叹息说:“我将死在这里了吧?”文种便说:“汤曾被关在夏桀的台里,文王被囚在羑里,晋国的公子重耳出奔于狄,齐国的公子小白出奔于莒,他们最后都称王称霸,由此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吴王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到越国,苦身焦思,将一个动物的胆囊挂在座位旁,坐着卧着即能仰起头来尝一尝胆的苦味,吃饭时也要尝一下胆的苦味,告诉自己说:“你忘了会稽所受的耻辱吗?”
勾践亲自耕种劳作,他的夫人也亲自织布,不肯多吃肉,也不穿鲜艳的衣服,屈尊节志,礼贤下士,对待宾客更是礼遇优厚,赈济穷人吊慰死者,与百姓共同操劳。
勾践想让范蠡来主持国家的政治,范蠡说:“兵甲作战的事,文种比不上我,至于镇安国家、使百姓亲附,我也比不上文种。”勾践于是将国政的治理拜托给大夫文种,而派范蠡和大夫柘稽,作为人质抵押在吴国。两年以后,吴国放回了范蠡。
“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
勾践从会稽归国已经满七年了,一直抚慰越国的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考虑如何报复吴国。大夫逢同进谏说:“国家有难,流离失所,到现在才又殷富起来,如果致力于修治装备、制备利器,吴国一定会害怕。如果吴国害怕,灾难就会降临。猛鸷将要出击,一定会故意藏匿其凶猛的形体。现在,吴国正在对齐、晋出兵,和楚国越国也结下了很深的怨恨,虽然吴国的名望威势高过天下各国,实际上有害于周朝的王室,德行少而战功多,吴国一定十分地自矜自夸。为了越国的将来打算,不如趁早结交齐国、亲近楚国、随附晋国,并且借势大大吹捧吴国以增加它的欲望,这样一来,吴国一定会轻战,这便是我们联络援助之势的机运,齐、晋、楚三国对吴国作战,越国则可趁着吴国疲惫的时候去进攻,一定可以攻下。”
勾践说:“好主意。”
又过了两年,吴王将去征伐齐国,伍子胥进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勾践吃饭时不多加菜,和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变成国家的忧患,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吴国来说,不过是疥疮癣斑而已,希望王能放下攻齐的计划,先打越国。”
吴王不肯听从,就去征伐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国的军队,俘虏了齐国的两大贵族高子和国子,带着胜利的战果归来,便去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吴王大怒,伍子胥想以死劝谏,吴王听到这消息,赶忙制止了他。
越国的大夫文种说:“我看吴王的统治日益骄横,请大王允许我试着去向他借食粟,借以试探他对我们的态度,可以猜测出事态发展的契机。”
于是,越王派文种向吴国请求借谷子,吴王打算借给越国,伍子胥谏议说不要借,吴王还是将谷子借给了越国。越国人私下里都十分高兴。伍子胥叹道:“大王现在不听我的劝谏,三年以后,吴国大概会变成一片废墟!”
“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
太宰嚭听到这话,屡次和伍子胥争论对越国的政策,并借机向吴王进谗言加害伍子胥,他说:“伍员这个人外貌忠厚,其实是个残忍的人,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那里会顾到大王呢?大王前次想伐齐,伍员硬是不肯,一再进谏,后来伐齐有了功绩,因此反而怨恨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然后,他与越国的大夫逢同共同谋划,用这些谗言迷惑吴王,吴王开始并不轻信,并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但当听说伍子胥在齐国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鲍叔牙照顾时,吴王大怒,并说:“伍员果然是在欺骗我!”
等到伍子胥从齐国归来,吴王就派人赐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杀。
伍子胥大笑说道:“我帮助你的父亲称霸天下,又帮助他册立你为太子,让你即位,你当初要分吴国的一半疆土给我,我不肯受,现在你反而因为谗言要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然是不能独自长久的!”
伍子胥对使者说:“请你一定取下我的眼睛,放在吴国城东门,让我看到越国的军队从那里进入!”
于是,吴王将国政完全交给嚭来主持。
又过了三年,勾践召见范蠡,说:“吴国已杀掉了伍子胥,传播谣言的人愈来愈多,这是可以进攻的时机了吧?”范蠡回答说:“还不可以。”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吴王到北方黄池去会盟诸侯,吴国精锐的部队都随从着吴王前往,只有老弱臣子与太子留守在吴国,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采取行动。范蠡说:“可以了。”于是,越王派遣熟悉水战的精兵两千人,经常操练、骁勇善战的部队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具有指挥作战才能的领军六千人,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一千人,讨伐吴国。吴国迅即失败,吴国太子被杀。吴国的使者火速向吴王报告了这措手不及的坏消息。此时吴王正在黄池与诸侯会盟,担心其他诸侯知道这场变故,就严守秘密,不向外界透露。黄池盟约签订完毕后,吴王派人向越国赠送厚礼,请求讲和。越国衡量了自己的实力,亦不足以吞灭吴国,于是,就与吴国讲和。
四年以后,越国再度出兵讨伐吴国。吴国的官员与人民经历了长年的战争,都疲惫不堪,吴国的精锐部队都在与齐国、晋国的作战中消耗殆尽,所以,这次战争,越国将吴国打得大败,围困吴军长达三年之久。吴国军队失败后,越国又将吴王围困于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打着赤膊,用膝盖跪着走路,到越王前面请求讲和。他说:“孤独的臣子夫差,大胆地说出真心的话:从前曾在会稽得罪你,但是夫差不敢违逆天命,前来请求君王宽恕,请您撤军归国。现在,您劳动玉趾而论罪于孤臣夫差,孤臣对您的命令绝对言听计从,但夫差私下的心意是希望您也能像会稽山上赦免对方一样,赦免孤臣夫差的罪。”勾践感到不忍心,想要答应吴王的请求。
范蠡说:“会稽山的那件战事,是上天要将越国赏赐给吴国,结果吴国却舍之而不要;现在,上天要把吴国赏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逆天命吗?况且君王每天早起晚睡,难道不就是为了征服吴国吗?谋划二十二年,一朝便毁于一旦,可以吗?何况天赐之物,一旦不取,很可能反受其害。‘被砍伐的树干转眼间就会变成伐木的斧柄。’您难道忘记了在会稽山上遭受的困厄了吗?”
勾践说:“我很想听从你的意见,只是我不忍心见到他们的使者。”范蠡于是就击鼓进兵,大声宣布说:“越王已将政事交给我来处理,吴国的使者赶快离去,不然将治罪于你!”
吴国的使者哭泣着离去了。勾践十分可怜吴国,于是派人对吴王说:“我想将你安置在甬的东方,做一个百户人家的君主。”吴王答谢道:“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君王了!”于是便自杀了。吴王自杀时,遮蔽他的面容,说道:“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
越王安葬了吴王,诛杀了太宰嚭。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勾践平定吴国以后,就用兵向北渡过淮水,与齐国、晋国诸侯会盟于徐州,并进贡品给周朝的王室,周元王派人赏赐勾践祭祀用的肉,并册命勾践为霸主。
勾践离开徐州回国,渡过淮南,将淮水上游的土地送给楚国,将吴国侵并的宋国土地归还给宋国,将泗水以东百里的土地归还给鲁国。此时,越国的军队在江淮以东通行无阻,诸侯都前来祝贺,尊勾践为霸王。
于是,范蠡就离去了。
范蠡到了齐国,从齐国送一封信给文种,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的长相,脖子很长,嘴很尖,这种人只可与之共患难,不可以共享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去呢?”文种看完信,就宣称有病,不去上朝。
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将起来作乱,越王将一柄剑赐予文种,对他说:“你教我七种计策去讨伐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吴国就已经败亡了,还有四种仍在你那里,请你替我去追随死去的先王,让他也试试你的妙计吧!”
文种只好自杀。
越国的败亡
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他的儿子王鼫与即位;王鼫与去世后,儿子王不寿即位;王不寿去世后,儿子王翁即位;王翁去世后,儿子王翳即位;王翳去世后,儿子王之侯即位;王之侯去世后,儿子王无强即位。
在王无强的时代,越国曾兴兵到北方征伐齐国,到西方征伐楚国,与中原诸国争雄。
在楚威王时,越国讨伐齐国,齐威王派使者游说越王,说道:“越国如果不去讨伐楚国,一定不能称霸群雄。我猜想越国之所以不去讨伐楚国的原因,是因为未能与韩、魏达成盟约。韩、魏当然不会贸然攻打楚国,韩国如攻打楚国,假使战败,军覆将死,则韩国自己的叶邑、阳翟邑都会十分危险;魏国也不会去攻楚国,如果魏国战败了,则魏国的陈邑,上蔡邑就会不安。所以,即使这两个国家与你们越国交好,也不会贸然与楚国交兵,不会为你们越国担当覆没军队、牺牲大将的风险,韩、魏二国是不会为越国努尽心效力的。为何您还要如此看重韩、魏呢?”
越王说:“我所冀求于韩、魏二国的,并不要他们出去作战,更不想让他们攻城围邑。我只希望魏国能用兵屯聚在大梁的下方,希望齐国能派些兵在南阳、莒这一带,屯聚在常邑、郯国一带,则楚国方城的兵就会被牵制,这样,就不敢贸然南来伐越,淮泗之间的楚兵也不能向东伐齐威胁越,商、于、析、郦四邑的楚兵,以及宗、胡地方的楚兵,不能威胁从楚国通往中原这条大路以西的区域,也就不足以与秦抗衡。江南及泗上的楚兵,也就不足以对待越国了!若能这样,齐国、秦国、韩国、魏国便会从楚国那里得到好处了!这就可以使韩国、魏国不必征战而分得楚地,不耕种而有所收获了!他们不肯这样做,反而在黄河华山之间,砍钝了刀锋,甘心被齐国、秦国所役使,我们越国为魏、韩二国如此设想,而魏、韩二国竟如此失策,教我们如何能藉韩、魏而称王呢!”
齐国的使者说:“还算幸运呀!居然越国没有灭亡!人们运用智慧,正如眼睛可以看清楚毫毛,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我不以为这种智慧有什么可贵之处!现在,您只知道韩魏的失策,而不能自知越国的过错,就是见毫毛不见睫毛的理论罢了!您所期待于韩、魏的,原来不是要他们效汗马之力,也不是和他们会合军队连结盟约,竟是期望他们能帮助越国分散楚国的兵力。如今楚国的兵力根本无需韩、魏,就早已分散了。”
越王说:“此话怎讲?”
齐国的使者说道:“楚国三大夫分率九军,从北方围困魏国的曲沃、秦国的于中,一直到南方的无假关,楚国军队的战线长达三千七百里,而景翠大夫的军队又屯聚在鲁地、齐地以及韩国南阳一带,兵力的分散还有比这样更大的吗?况且您所冀求的,是能让韩、魏与楚国争斗起来,以为韩、魏如果不与楚斗,越国的兵便不能兴起,这是只知道二五却不知道十。现在这时候不攻打楚国,我因此而知道越国大胜不足以称王,小胜不足以称霸。再者,雠邑、庞邑、长沙等地是楚国的产米区,竟陵泽等地,是楚国的产木材区,越国如果能找到机会,用兵通过无假关,这四个地方的米与木材就不会上贡到楚国的郢都了。我听说过,有图谋称王天下的胆略,即使失败了,至少还可以称霸一方;如果连称霸的雄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有称王天下的道理呢!所以,希望大王能回过头来攻打楚国!”
于是,越国放下齐国,转而攻打楚国。楚威王兴起大军前来征伐,把越国打得大败,杀死了王无强,将越国所占领的吴国的东至浙江的土地全部夺取,又向北在徐州大败齐国军队,越国就此散亡了。
越国家族子弟争相继位,有的为王,有的为君,沿江南海边居住,朝贡服从于楚国。后来,又过了七世,越国后代闽君摇,协助诸侯起义推翻了秦朝,汉高祖又封摇为越王,让越国的后代来奉祀越国的祖先。东越和闽君,都是越国的后代。
陶朱公范蠡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苦心孤诣,贡献出全部的力量,与勾践暗暗谋划了二十多年,终于灭亡了吴国,报了会稽的耻辱。越国的军队向北渡过了淮水,俯临齐、晋等强国,发号施令于全天下,以尊崇周朝的王室,使勾践称霸于诸侯,而范蠡也封为上将军。
回到越国以后,范蠡认为,在盛大的名位之下,是难以长久安居的;况且勾践的为人,只可以同患难,很难同处安乐,就写信向勾践谦辞说:“我听说过:主上有忧,臣下就该劳苦;主上受辱,臣下就该牺牲。从前君王您在会稽山受辱,而我所以没有死掉,就为了雪耻这件事。现在耻辱已经雪除,我应该自己请求处罚追随您在会稽山居然没死掉的罪过!”
勾践说:“我将和你分享这个国家的政权,即使不能分国而治,也哪里会加罪于你呢?”
范蠡说:“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于是,收拾起他的轻便宝物和珠玉,私自与亲信的随从们乘船出海了,再也没有回来。勾践将会稽山指明作为范蠡的俸邑。
范蠡飘然出海,转而到达齐国,改变姓名,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为生,亲身劳动耕作,父子合力整治家产,在那里住了没多久,便积聚了数十万财产。齐国人听说他很贤能,请他做卿相。范蠡喟然浩叹,说:“住在家里就能积聚千金,出去做官就能位至卿相,这是一个布衣平民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接受尊崇的名声是不祥的啊!”于是将相印送还,把家产全部分散出去,分给知己的朋友和邻里乡党,只留藏了重要的珍宝,秘密地离开了那里,来到定陶。
范蠡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也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通路,在这里谋生治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他重新节制自己的要求需欲,父与子亲自耕种畜牧,对于商品的脱手或买取,都能等待好的时机,在贩出贩进之中,争取十分之一的利润。这样住了没多久,他又累积了上亿的财产,这样一来,天下人都知道陶朱公了。
“我日日夜夜就在盼望丧车的到来!”
朱公住在定陶的时候,生下了最小的儿子,当这个孩子长大以后,朱公的第二个儿子因为杀死了人,被囚在楚国。
朱公就说:“杀人的凶手判死罪,这是常理,然而我听说过: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于是就告诉他的小儿子,教他去探视一下他的哥哥,将二万四千两黄金,藏置在褐色的器具里,用一辆牛车载运。
小儿子出发前,朱公的大儿子固执地要求由他去办,朱公不答应。
大儿子就说:“在家庭里,大儿子有督导家事的义务,所以叫做‘家督’,现在弟弟有了死罪,父亲不派遣我去,竟派遣小弟弟去,那就是我太不肖!”因此便想自杀。他的母亲对陶朱公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使老二活命,而先逼死了老大,如何是好?”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遣老大前去,并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朋友庄先生,然后对老大说:“你一到那里,就送上千金到庄先生的住所,听庄先生的吩咐,他要怎样做,就怎样做。要谨慎地配合,切勿和他争执办事的方法!”
于是,大儿子就出发前往办事,并私自带着几百镒金。到了楚国庄生那里,看见庄生家的房子利用城墙做后墙,拨开藜藿杂草才能走到前门,住的地方很是贫困。然而大儿子还是打开信匣,送进二万四千两黄金,完全照父亲所说办理。庄先生便说:“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小心地走开,切勿逗留,即使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
大儿子告别庄先生以后,不再去拜访庄先生,而私自逗留在楚国,用他私自携带的财物献给楚国贵人及当权者。
庄先生虽然穷居于里门,然而廉直闻名全国,从楚王以下,都以师礼尊祟他,拿到朱公送来财物,并非有意收受,而是想要等到事成以后归还给他,表明信誉。所以,财物送来之后,他就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就像生病不能预测哪天会好一样,也不能预测这些钱将来哪天要归还,不要去动用!”但是,朱公的大儿子不明白庄先生的心意,还认为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时机,去见楚王,说某星宿出现在某个位置,这是对楚国有害的。楚王平素相信庄先生,便说:“那现在该怎么办?”庄先生说:“只有施行一些德行之事才可以破除灾害。”楚王说:“先生可以回去休息了,我将会做些善事。”楚王派使者府库严密地封起来。楚国的贵人听到消息惊喜地告诉朱公的长子说:“楚王将实施大赦了!”长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贵人说:“每次王要实施大赦,怕人乘机在大赦前抢劫,所以常常先把藏金币的府库封闭,昨晚王派了使者去封闭了府库!”
朱公的长子以为楚国将大赦了,他的弟弟自然应当放出,他把二万四千两黄金看得很重要,白白地丢弃给庄先生而一无作为,太可惜了。于是便又去见庄先生。庄先生大吃一惊,说:“你还没有离开吗?”长子说:“当然还没有离开!当初是为了来侍候弟弟,现在弟弟的罪,大家都说会自动赦免了,所以来向先生辞别!”庄先生知道他的意思想重新取回所送的财物,就说:“你可以自己进入内室去取回财物!”于是长子自己进入内室,取回财物,自己还庆幸欢喜得很。
庄先生被小孩子所出卖玩弄,觉得很羞愤,于是又入见楚王说:“我之前说某星宿的事,您说要用修德的方法来回报。现在,我外出经过各街道,听到人们都说定陶有一位富人叫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的家人用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楚国人民而行赦令,乃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大怒,说道:“我虽没有什么德行,怎么会因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呢?”于是,命令先杀掉朱公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了大赦天下的命令。
朱公的长子最终只能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国。
到家之后,他的母亲和陶邑人都很哀伤,只有朱公独自苦笑,说道:“我早知道他一定会杀死他弟弟的!他不是不爱他弟弟,但是他对金钱总觉得舍不得呀!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小时候,曾和我一起为了谋生的困难,亲历艰苦,所以绝对不肯轻易花费。假使是派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坚车,驱着良马,去追逐狡兔,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聚成的,所以他会轻易地舍弃,不会吝惜。前次我所以想派小儿子去,就是为了他能舍弃财物呀!而这一点,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最后却害死了他的弟弟,这是事理所必然的,没什么好悲伤的!我日日夜夜就在盼望丧车的到来!”
所以范蠡先后搬迁了三次,却成名于天下,不单单是懂得退隐的道理而已。他所到之处,都会在当地成名。范蠡最后老死于定陶,所以世上一直将他称为陶朱公而流传他的事迹。
太史公评说
禹的功绩太大了,疏导九川,安定九州,直到今天,中原各国能够长久地安乐。到了他的远世子孙勾践,辛苦着身体,焦急着思虑,终于消灭了强大的吴国,向北到中原各国耀武扬威,又能尊崇周朝的王室,被号称为霸王。勾践能不算贤能吗?那是因为他有禹的遗风呀!范蠡迁徙三次,都留下荣耀的名声,使得荣名垂于后世。臣和君都如此贤能,不显扬都是不可能的啊!